薛涌

究竟是學文科還是理科?有些家長和同學透露出這樣的心態:在類似疫情這樣的“硬核”事件面前,一些所謂文科背景的人寫的文章無非都是個人感慨和發泄情緒,而理科生、醫生、科學家,才是真正“有用”的人。
不能說這樣的感想沒有道理。但換個角度看,面對新冠病毒,有些科技發達的國家應對得并不理想,反而“硬核”技術并不強的國家取得相應的成功。為什么?因為醫學上沒有新冠病毒的針對性療法,大家最終借助的,不是“硬核”的科技手段,而是“軟核”的社會治理手段,即隔離、“封城”,包括戴口罩。
以美國為例,在防治新冠肺炎方面,也許幾年內在“硬核”科技上就會有所突破。但別忘記,20年前,西方就已經有人在大談人類將告別流行病了。面對未知的病毒,人類往往會像現在這樣,在“硬核”技術失效的情況下,借助14世紀黑死病流行時的社會管理手段——隔離。所以,有關醫療、社會保障體制的問題成為美國社會的熱點。這些熱點不會隨著疫情的過去而消失。經濟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將會在這些領域大有作為。
所以,如何構想一個社會,依然十分關鍵。但社會構想的背后還需有技術性的落實手段,疫情加劇了這方面的緊迫性,加速了其轉化過程。如韓國等控制疫情比較成功的國家,通過手機APP能隨時掌握病毒攜帶者的移動方位,獲得壓倒性的公眾支持。這方面的技術,當然會日新月異。
很多學者指出,快遞業、遠程服務(包括教育)、自動化……這些都會隨著疫病暴發而加速發展。
這一系列變革,會給數據科學、編程等領域提供大量機會。近幾年,我反復勸學生學習編程、統計等。但是,5年、10年后該怎么辦?那時我們又會面臨一個什么樣的世界?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掌握技術手段,還要具備一種可以進行社會構想的能力。否則,你就是一個工具,人家讓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在人工智能時代,高技術的工具性人才極易被替代。你要做的不僅是聽別人吩咐,而且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傳統的中國式“理工男”,未必能夠引領時代潮流。
這里,我還必須提醒一些以“文科生”自居的同學,他們同樣會畫地為牢。先不論經濟學,一般的社會科學,很少有能離開統計學等基本“理科”工具的。比如這次疫情中關于是否“封城”、隔離的辯論,不論是社會學家、經濟學家還是流行病學家,依靠的都是幾個數學模型。如果完全不掌握這些工具,整天多愁善感,確實會給人一種不著邊際的感覺。
21世紀的知識更新的主陣地在互聯網,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學習各種“短平快”的課程來更新技能。我就有過這樣的朋友,從搞雕塑的藝術家變身為谷歌公司的工程師,讀完雕塑專業的碩士后他再沒有讀過任何學位。這種“左道旁門”的生涯,日后恐怕將成為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