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傳承數百年的《朱子家訓》,把“節儉”當作齊家之本。諸葛亮在《誡子書》里也說道:“靜以養身,儉以養德。”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勤勞節儉一直是優良傳統,而且也是中華文明傳承千年而不斷絕的根源。
節儉成習。浪費糧食無論在什么年代都應該受到批判。新生代們或許并沒有感受到饑餓年代的痛苦,但是上一代人經歷過缺糧少衣的慘痛歲月。他們對剩菜剩飯的珍惜是因為切身體驗過那種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這在他們的生活中烙下了永久的記憶。反過來講,也正是這種缺失,使得他們充滿了危機感,而改變這種狀態的志愿就是最大的動力,也因此造就了改革開放以來先行者們的光榮與輝煌。
時移世易,在今天物質極其豐富,甚至有些過剩的時候,來談談節儉,會不會有些過時?
正當其時。在百年不遇之大變局的開端,對于未來的形勢寧肯估量得嚴重一些,對于即將遇到的困難準備得更為充分一些,沒有什么不好。“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我們是一個善于從歷史中汲取力量的民族。春秋時期楚國宰相孫叔敖,臨死前囑咐兒子回鄉耕種,還特地給兒子挑了一塊貧瘠之地作封地。孫叔敖認為封地不肥,子孫不得不勤懇節儉,慢慢積累,才能持久。古人尚能如此,今人為何不能?在很多人看來,艱苦奮斗已成為歷史,可以存進百年不用的簍子里藏起來。但不要忘了,還有很多國人仍然生活在貧困線邊緣,稍有不慎就會重新墜入貧困深淵。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的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走得如此艱難,但又如此充滿信心。這是前無古人的歷史性時刻。我們要擺脫的不止是貧困,還有貧困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不是少部分人先富起來之后,拉大貧富之間的鴻溝,而是先富帶動后富,先進帶動落后,東部帶動西部,南方帶動北方,這是全世界任何國家都難以想象的創舉,而這正是我們之所以前進的動力。
一個都不能少,是從現實的角度講,也是從歷史的角度講。“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是歷千年而不移的理想,如今已接近變成現實,讓十幾億人都過上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這是一個巨大的成就。但我們也要看到現實中的種種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改革開放40多年來,那些先富后貧、先驕后敗、先奢后靡的例子還少嗎?對自然、對社會的過度索求帶來的種種惡果,我們難道沒品嘗過嗎?這就是為什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會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這就是為什么新發展理念會深入人心的根源所在。
舉一個小例子。垃圾分類倡導了若干年,在爭議中人們逐漸接受了這一理念。人與自然如何和諧,有賴于我們不產生更多的垃圾,對于自身所處的這個地球,我們總要有一些東西留給子孫后代。同樣的,節儉所帶來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對個人而言其實只是嚴格自律,對于家庭而言則創造一個良好的家風,對社會而言則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何樂而不為呢?
讓節儉成為一種風尚,我們一起來開創這個時代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