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抗疫,一家來自意大利的設計公司就設計了一款名為Janus的座椅,顛覆了傳統飛機座椅,實際上就是將座椅排序方式更改了,人與人之間更好隔離。中間的那張座椅方向轉向了后方,并在椅子上加裝了透明的隔離板,確保每個人的隔離效果,更好地防止病毒傳播。另外一家叫Teague的公司則更加貼心,設計了一個空氣保護罩,不需要對現有座位作出改動,成本更加低廉。設備由3D打印制成,能夠安裝在現有的飛機空調上,噴出的風向固定在每個座位上,讓每位乘客都有一個單獨的空氣保護罩。

國外有一位老工匠就很厲害,他突發奇想,打算用機器制作一個迷你保險箱,于是就開啟了自己的保險箱制作之旅。他將一個六角螺栓的邊角打磨成圓形,將螺栓的螺紋削掉,從中間打好孔,側邊打上4個小孔,再將另一個螺栓的一側割開,一番加工后,這兩個粗大的不銹鋼螺栓和車床上的螺紋,形成了兩個緊密配合的嵌套圓柱體。同時通過打磨黃銅,制作出黃銅盤,而黃銅盤則形成組合表盤。每個黃銅盤的周圍都印有26個字母。將字母全部輸入正確后,才可以打開這個迷你保險箱。

如今,不僅是汽車,就連飛機也用上了電力。在本年度巴黎航空展上,以色列一家公司就展出了一款全尺寸電動通勤飛機——Alice,未來我們乘坐著輕便的飛的出行將成現實。與燃油客機相比,Alice的外形也很新穎,機翼很薄,機身的流線型也相當特別。整機長12.2米,機翼長16.12米,比普通客機要短很多。機尾裝有一個螺旋槳推進器,兩側機翼各有一個螺旋槳,無論設計還是結構,與傳統飛機都有很大區別。Alice的設計都著重于功能與電動性能,續航性能是主要考慮的。Alice內置了三臺功率可達900千瓦的電機,一塊重350千克,可輸出900千瓦時的鋰電池,電池重量占了整機重量很大比重。一次性充滿電可以飛行1037公里,飛行速度為407公里。

空調給人的感覺是笨重、占地方,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可以隨身攜帶的空調也不是不可能的。日本科技公司富士通就在上個月推出了一款可穿戴空調——Comodo Gear。這個超迷你的空調與普通空調一樣分為兩個部分:外掛機和穿戴控制機,控制機可以像耳機一樣戴在脖子上。從外觀上看整個設備充滿科技感,時尚、運動的流線型外觀,不跟你說肯定猜不到它竟然是一臺空調。功能也相當智能化,它可以根據體溫和氣溫自動調節溫度,可以使用手機App來調節。戴在脖子上,即使是38℃高溫天氣,你也能在炎炎夏天享受涼快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