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極端災害偏多,沙漠蝗蟲多次侵害他國,入汛以來長江流域抗洪形勢嚴峻,糧食安全狀況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和擔憂。面對挑戰,我國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重要任務,全面部署,積極采取綜合措施,化解風險。
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前所未有的好形勢持續,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按照全面小康社會高要求,繼續努力做好糧食等重要食物供應保障工作,更好地滿足新時代居民對食物全面平衡營養和安全需要,讓糧食安全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再做新貢獻。
一個國家特定階段的糧食安全狀況最主要由供給狀況決定。大致來說,糧食供給由生產、庫存和進口三者共同決定。我國糧食連續多年豐收,糧食連年有余讓糧食庫存越來越充足,足以保證中國人飯碗裝中國糧。此外,近些年我國每年進口糧食1億多噸,可以說,我國糧食充裕供給帶來糧食安全狀況越來越好。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們食用糧食數量要經歷不斷增加到減少的過程,最終到平衡狀態,即人均食用糧食數量基本穩定,這是客觀規律。按照中國糧食口徑,由谷物、豆類和薯類三部分構成,總產量已經連續5年超過1.3萬億斤,平均到每人大約900斤。
人均年占有糧食900斤是一個什么概念?根據我國歷史數據,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隨著糧食短缺時代的結束,人們可以放開吃糧,人均糧食消費最大量沒有超過600斤。這就意味著:即使目前我國糧食不進口,也不需要動用庫存;即使是人們較少吃肉喝奶,我國每年生產的糧食也足以讓人們放開吃糧,而且還有剩余。可以說,過去中國人“年年有余”的祈福語,如今變成了現實。

李國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們食用糧食數量要經歷不斷增加到減少的過程,最終到平衡狀態。
全面小康社會,我國的糧食安全狀況必須以供給全面、充足、平衡營養和衛生安全為食物保障的新標準。
從另一個角度可以更深更好地理解當今中國的糧食安全狀況,那就是貧困人口吃飯問題已經解決。今年是脫貧攻堅戰決勝之年,貧困人口脫貧標準是“兩不愁、三保障”。不愁吃是貧困人口脫貧標準的硬指標。從實際情況來看,去年底500多萬尚未脫貧人口的突出問題,主要體現在“三保障”方面,不愁吃已不再是問題。
當然,從全面小康社會人人吃飽吃好來說,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更高要求來說,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情況下,提高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水平,確保人人吃得有活力、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長壽,仍然需要繼續努力。面對全面小康社會人們對食物消費的新要求,面對各種風險,確保糧食安全絕不能掉以輕心。
除口糧絕對安全外,世界上還有食物安全的概念,相當于我國廣義的糧食安全理念。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口糧消費將不斷減少,而食用植物油和肉蛋奶水產品及蔬菜水果人均消費量將不斷增加。
總體來講,我國廣義糧食安全理念上的食物安全保障水平還有待提高。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雖然在不斷提高的過程中,但我國用于滿足食物消費的農產品國際逆差整體上呈現擴大趨勢,特別是大豆等飼料糧進口規模大,牛羊肉、奶制品和水果等進口增長快,表明這類農產品國內生產能力增長跟不上人們消費提高速度。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還沒有做到讓人們絕對放心。我國一些農產品價格還偏高,市場價格波動幅度較大,消費者負擔偏重且不穩定,成為人們健康生活所需的全面平衡營養的制約因素。
目前我國各地貧困人口脫貧的收入水平標準大約每年4000元,如果一半收入用來購買食物,那么按照每斤3元計算購買的糧食可以達到1000多斤,足可以滿足生活必需的能量食物消費需要。但是,每年2000元用來既購買糧油,又購買肉蛋奶水產品以及蔬菜水果的話,顯然錢就不夠花了。以豬肉為例,如果按照當前每斤30元價格計算,購買的豬肉大約只有70斤,平均到每個月只有5斤多豬肉;如果以豬肉為主食,顯然這不足以養活一個人。
不同的糧食安全口徑和標準,結論顯然不一樣。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明年將要開啟現代化新征程,口糧絕對安全固然重要,但我們絕不能在口糧絕對安全這個地方止步。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示,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全面小康社會,我國的糧食安全狀況必須以供給全面、充足、平衡營養和衛生安全為食物保障的新標準。
一直以來,對于糧食進口問題也存在爭議。按照新時代全面小康社會國家糧食安全標準,并不是說我國進口糧食和其他農產品就一定會降低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水平。一方面,進口糧食等農產品,有助于增加供應,豐富供應品種,對更加全面滿足人們食物消費需要是有幫助的,也有利于克服國內農業資源不足的矛盾。構建農業對外開放新格局,我國要做好擴大農產品進口工作。
另一方面,必須充分認識到進口糧食等農產品對國內供應不穩定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相比國內農業生產,進口糧食等農產品對糧食安全不利影響的風險更高。我國要推進糧食等農產品進口來源多元化,避免將“雞蛋裝在一個籃子里”。積極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通過雙邊、多邊協議和規則增強糧食等農產品供應鏈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之際,存在新冠肺炎病毒通過進口肉品和海水產品供應鏈傳播的風險,需要加強檢驗檢測,嚴格監管食品安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外防輸入工作。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快,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帶來食物消費快速升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最根本的還是要發展國內農業生產。
因此,雖然我國口糧絕對安全有保障,但絕不能輕言我國糧食已經過關,絕不能放松糧食生產。針對稻谷等糧食品種存在著相對過剩的問題,我國糧食生產著力穩定發展,穩定糧食支持政策,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實施藏糧于地和藏糧于技戰略,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堅決守住耕地紅線,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針對我國自然災害多發重發,國家持續加強水利建設,建立健全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推行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治,提高抵御自然災害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我國豬牛羊肉市場供應偏緊,市場價格偏高,國家從新時代全面小康社會人們食物消費新需求出發,應著力做好穩價保供工作。豬肉供應偏緊,除一些地方因為養豬污染環境而粗暴地關閉豬場外,非洲豬瘟疫情較重也是重要原因。為此,去年8月份國家實施了一系列支持生豬生產的優惠政策,為養豬業發展提供土地、資金、技術等全方位保障,嚴格防控非洲豬瘟疫情,加快生豬生產能力恢復。為了發展牛羊等草食動物生產,一些地方正在著手從選育優良品種和擴大優質飼草種植等多途徑解決增加牛羊肉供應面臨的難題。隨著各項支持政策的逐步到位,加上偏高的豬牛羊肉價格對養殖者的刺激,豬牛羊肉市場供應偏緊的狀況必將逐步緩解,市場價格總體將呈現波動回落態勢。
隨著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成效的不斷顯現,國家越來越意識到“菜籃子”市長責任制的重要性。只要壓實地方抓糧抓菜等副食品供應責任,只要讓種糧養豬等農業生產者不吃虧,全面小康社會的國家糧食安全就有堅實的基礎。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脫貧攻堅戰決勝之后,消除絕對貧困和零饑餓,還必須發揮好財政和社會保障對社會弱勢群體和特殊群體食物基本需要的兜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