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華

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2020年7—8月,《小康》雜志社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并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對我國“教育小康”進行了調查。經過對調查結果及國家有關部門的監測數據進行加權處理,得出2020年度中國教育小康指數為96.1分,比上年度提高8.0分。
中國教育小康指數主要是從教育投入及政策偏向性、教育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及執行、對中國教育現狀的滿意度、對教育公平程度的感受、平均受教育年限等五個方面進行評價。其中,本年度,教育投入及政策偏向性指數為98.9分,比上年度提高了7.3分;教育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及執行指數為98.6分,比上年度提高了5.2分;對中國教育現狀的滿意度指數為93.1分,比上年度提高了9.2分;對教育公平程度的感受指數為92.0分,比上年度提高了11.2分;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數為99.3分,比上年度提高了6.1分。
在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幾種不同的教育類型中,父母們在本年度最關注的是哪個?“2020中國教育小康指數”調查顯示,高中教育最受關注,其次是高等教育,再次是小學教育。職業教育、初中教育、學前教育、繼續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分列第四至第九位。
這是繼2017年后,高中教育的關注度第二次榮登榜首。其中緣由并不復雜。在疫情、新高考改革、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2020年的高考格外受人關注,與之密切相連的高中教育關注度上升順理成章。
推進基礎教育擺脫應試走向素質教育,實行多元選才的科學評價體系,促進高考公平,是這場始于2014年的新高考改革的三大主要目標。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9年5年時間,經過高考制度改革的不斷推進,高校錄取率最低省份和全國平均水平差距由15.3% 降到4% 以內;隨遷子女異地參加高考人數是5 年前的36.5 倍。這或許就是我們要堅定推行高考改革的原因。
本年度,高等教育的關注度也創了新高,成功擊敗了小學教育、學前教育,登上關注度排行榜的第二名。教育部5月20日發布的《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全國包括研究生、普通本專科、成人本專科、網絡本專科、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本專科等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人數總規模4002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連年走高,突破50%大關,達到了51.6%。也就是說,全國18~22周歲的適齡青年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高等教育在學。大學生這個詞,曾經在中國是人才,是未來,是“天之驕子”。如今,如此大的在校學生規模無疑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巨大成就。

但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的另一面是什么呢?近日,“21萬本科生、7萬碩士生送外賣”“11名博士研究生、5名碩士研究生被勒令退學”“高校教師職稱制度將迎重大改革,師德表現將作為職稱評審首要條件”相繼登上了微博熱搜榜。我們的大學怎么了?“2020中國教育小康指數”請受訪者評選出“目前中國高等教育存在的十大問題”,“教學與社會需求脫節”以74.6%的得票率位列榜首,“教學質量不高”(68.8%)位居第二,“人文教育匱乏,學生素質成問題”(53.8%)排在第三,“教授和導師素質不高”(42.9%)和“學風浮夸和學術造假”(29.7%)位居第四和第五,位列第六至第十位的分別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28.0%)、“評價學生過于依賴分數和量化考核”(16.4%)、“功利化愈演愈烈,名校‘掐尖白熱化”(13.7%)、“教育產業化或變相產業化愈演愈烈”(12.0%)、“研究生擴招、泡沫化,質量下降”(11.3%)。
近日教育部傳出了一個關于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好消息。2019年,全國共有7個省份、69個縣(市、區)通過了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國家督導評估認定。截至目前,全國共有23個省份整體通過了國家認定,占71.9%,累計2767個縣(市、區)通過國家認定,占95.3%。同時,監測復查顯示,絕大多數縣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態勢向好,99.2%的縣小學和初中校際綜合差異系數保持在標準值之內。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法的規定,是事關教育公平的國家戰略。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經過不懈努力,我國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工作已經進入決勝階段。下一步,我們將在決戰基本均衡的同時,壓茬推進優質均衡。與基本均衡比,優質均衡的內涵集中體現為“四個更”:全面發展的理念更鮮明,標準化建設程度更高,教師隊伍更強,人民群眾更滿意。
教育公平,正由基本均衡走向優質均衡。未來,如何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在“2020中國教育小康指數”調查中,78.3%的受訪者認為需要加強城市與農村之間的教師流動,促進師資均衡;50.1%的受訪者建議財政投入向農村傾斜,從經費支持的源頭上實現均衡;38.6%的受訪者希望可以通過鼓勵社會力量投入義務教育,擴大教育機會,多渠道實現均衡;27.7%的受訪者則認為應該在教育之外想辦法,比如破除農村與城市的戶籍制度限制等。


“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是新時代教育公平的核心追求。鄉村教育的發展牽動著千萬教育人的心。2020年6月13日,由互加計劃聯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青椒計劃、彩虹花和閱匯、小胡楊網絡教育公益項目、“2029學校”共創行動等單位共同發起,華東師范大學“信息化促進新時代基礎教育公平的研究”國家級課題組主辦的“復學之路云論壇”對“后疫情時代,鄉村學校能跟上嗎?”這一話題進行了深度探討。
在華東師范大學開放教育學院院長閆寒冰看來,疫情期間在線教育,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教育實驗,極大推動了我國教育向“高位公平”發展,為教育公平的真正實現增添了更多助力和可能性。
閆寒冰認為,“基礎教育公平”可以分為低位公平、中位公平和高位公平三個層次。低位公平是對貧困區、薄弱村、困難生精準幫扶,也就是沒有資源給資源;中位公平是提供優質的資源,提供多樣性、充分性和選擇性;高位公平,不僅僅是大家都能享受到優質的資源,還要關注教學過程,提升核心素養,適應個體差異。新冠疫情期間,他經過調研發現,很多地方經過行政力量和民間力量的共同努力,已經達到了中位公平。原本以為還需要很長時間去孵化的高位公平也有了一些發展。
閆寒冰分析認為,后疫情時代,在線教育給我國鄉村教育帶來的,既有挑戰,也有機遇。“面臨挑戰的時候也是快速成長的時候,通過這場疫情期間在線教育大考,我們鄉村教育中的網絡與課程資源得到了全面的盤整和梳理,課程資源從‘優質、獨立、特色向‘優質、連續、實用轉變。最為重要的是形成了利用網絡以及利用優質資源的習慣,打破了一系列思維定式,促進了創新教學模式的出現,這都有助于將鄉村教育的劣勢轉為優勢。”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的謀篇布局之年。如何更好編制教育“十四五”規劃,發揮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作用,也是教育界目前的一大熱點話題。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教授劉復興認為,當今世界正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秩序正在重構,大國競爭加劇,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拉開序幕,同時疊加疫情因素,為此編制“十四五”教育規劃,我們需要更加宏大的視野,跟上國際發展趨勢,反映國家發展戰略。
在劉復興看來,這需要我們鄭重思考包括“教育與機器的關系”在內的一系列命題對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包括教育理論、政策、實踐帶來的重大變革。
(感謝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呂慶喆提供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