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雨

“花3 700元就能做島主?”
近日,遼寧省自然資源廳公布了遼寧省內(大連除外)無居民海島使用金的征收標準。其中以“旅游娛樂”為用島類型,開發者每年最低只需繳納3 700元,就可以擁有一座面積1公頃島嶼的使用權。

2011年,三亞蜈支洲島作為第一批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現在已經是知名的旅游景點,而浙江溫州的大竹峙島,“第一女島主”的開發之路就并不順利,虧本退出。因此,外界對于這個新興領域雖然好奇、感興趣,但大多仍抱著觀望心態。


數據顯示,遼寧共有633個海島,其中有居民海島44個,無居民海島589個,已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198個。
要想拿到島嶼使用權,要經過復雜的程序。根據遼寧省自然資源廳規定,無居民海島出讓前,應確定無居民海島等別、用島類型和用島方式。在此基礎上,對無居民海島上的珍稀瀕危物種、淡水、沙灘等資源價值進行評估,形成出讓價。
此外,遼寧還對無居民海島劃分六個等級,一等與六等價格相差一倍以上。以旅游娛樂用島為例,同樣是對生態破壞最小的原生態利用方式,六等無居民海島最低出讓標準為每公頃每年3 700元,一等是9 500元。對生態破壞最嚴重的是填海連島、造成島體消失,六等島需要每公頃一次性繳納927萬元,一等島則需2 455萬元。

海島的開發權由原海洋局掌管,招商引資靠招商局統籌,規劃建設涉及規劃局和住建局,項目論證需經發改委批準,而多頭管理必然帶來職能重疊、多頭審批現象,影響政策目標實現。
當前各地海島開發政策中缺乏長遠的激勵機制。例如,以港口和造船廠為用途,僅有50年用島期限;島嶼開發最常見的形態—旅游和娛樂,有25年用島權。與其說是“買島”,更像是“租島”,“島主”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