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遠
8月10日,美國芯片企業高通公司試圖游說特朗普政府,取消向中國通信設備巨頭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出售芯片的限制,否則就可能會把價值高達80億美元的市場拱手讓給高通的海外競爭對手。
很多人對高通出手“救”華為感覺奇怪。相反,我對高通的行為一點都不奇怪。高通不是在“救”華為,是在“救”自己。
商業社會一直是很真誠的,即使是互相之間的競爭、欺詐乃至殘殺,都是很真誠的。因為,商業社會相對于政治市場,權衡利弊的關系比較簡單,那就是利益二字,世界上沒有比利益兩個字更真誠的文字了,除了真誠本身。
看看數據:2019年,全球芯片市場產值4 183億美元,中國就進口了3 055億美元的芯片,占全球市場的份額超過了70%。再看看高通近年來在中國市場的數據,其在中國的營收占其營收的比重近年來都維持在60%以上。傻子都知道,如果中國市場沒了意味著什么。
一個最簡單的經濟學原理是,在利益面前,同盟的缺口總會被打開。美國對華為發布禁令,但這不意味著全球都會跟著美國的禁令走。華為的海思沒有人生產了,沒有關系,在華為可以制造自己的芯片之前,華為依然可以在全球買芯片。美國的企業不賣,有其他國家的企業巴不得搶占這個市場。
特別是,在美國近乎毀滅式的禁令下,華為在今年上半年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1.05億臺,占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超過了40%。這是人類有手機以來,單一一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達到的最大的份額,這還是在受到極端打壓,出貨量少了6 000萬臺的情況下。對這么一個市場,國際產業巨頭都垂涎欲滴,怎么可能輕易拋棄。
這不,華為向聯發科的訂貨量超過以往300%,聯發科由此在智能手機芯片上的市場份額超過高通成為第一。據說華為將向聯發科訂購1.2億顆芯片,這意味著其市場份額還會提升。與此同時,高通今年上半年業績慘淡,銷售下滑接近50%,利潤下滑接近60%,能不急嗎?
我不懂芯片,但我懂得利益面前,沒有牢不可破的聯盟。
美國對華為的禁令可能產生3個結果:打死華為;讓華為更強;華為的市場被其他公司乘機搶走。事實是,中國龐大的市場是任何一個行業巨頭都賴以生存的基礎。即使產業鏈、供應鏈要轉移,也不是這種自殺式的襲擊。
中國的芯片制造的確還比較落后,和三星、臺積電這些頂尖企業比,的確有很大的距離,但我相信這次美國的極端高壓對于中國的半導體產業是機遇。中國企業在真正面對外來的壓力的時候,還真沒有慫過。當然,教訓也很深刻,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如果不在自己手中,就會很被動。
好在,芯片這個行業存在著國際競爭和巨頭之間的暗斗,這也意味著,一切最終都會回到商業的邏輯解決。但不管如何,中國都要痛定思痛,反思過去40年的發展模式,反思在核心創新方面的殘缺。
論高科技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我們仍然遠遠落后于美、日、德等國。到了該告別對“規模”和“大”這些字眼圖騰和崇拜的時候了。軀干再大,缺乏“智慧”,在國際市場上就難有生存之地。我不敢說我們別無選擇,但的確已經沒有時間猶豫和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