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燕
〔關鍵詞〕親子溝通;認知調整;親子關系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0)25-0074-02
2020年孩子居家學習、親子間的長時間相處給我們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這應該是家長和孩子朝夕相處最長的一個假期,非常時期的親子關系,給家長和孩子帶來了哪些感受呢?不少孩子反映,宅家學習,家長變成了嚴格的班主任,每天都在追問作業網課;很多家長也苦惱,本來希望宅家好好休息,沒想到既要宅家辦公,還要督促孩子學習。于是,很多家庭甚至天天上演親子大戰。面對緊張的親子關系,家長可以嘗試以下的心理秘籍。
一、調整認知
有些家長會把緊張的親子關系歸咎于疫情宅家,認為只要疫情結束,親子沖突就會自行消失。家長可以先想一想這兩個問題:親子關系緊張是因為疫情宅家的原因嗎?一直以來,你們的親子關系如何呢?其實,親子關系的緊張與疫情沒有關系,只是疫情讓大家每天都待在一起,把三五年后才能發現的問題在短時間呈現出來。所以,家長要調整好認知。危機就是轉機,有沖突了,問題呈現了,正好是家長重新審視自己和孩子的關系,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系的好時機。當家長能把認知調整到這個層面的時候,就能從負面的沖突中尋找正面的資源,把宅家的這段時間作為修復親子關系的好時機。而當家長以這種積極的心態去處理的時候,就不會再感覺到這是在忍受、煎熬,一心只期待著“神獸”趕緊回籠。
除此之外,當家長感受到一些負面的情緒,例如生氣、憤怒的時候,可以問一下自己,到底是什么決定了我的情緒?有些家長認為是發生的事情導致了我的情緒。例如因為孩子不聽話,所以我很生氣。事實果真如此嗎?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曾經提出一個非常有名的理論,叫作情緒ABC理論。該理論認為,引起情緒(C)的往往不是發生的事件本身(A),而是個體對事件的評價和認知(B)。按照這個理論,使家長生氣的不是孩子不聽話這件事情,而是家長對孩子不聽話這件事情的認知評價。這背后很多都是一些非理性的信念,例如很多含有“應該”的想法,家長認為孩子就應該聽家長的話。所以,當家長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可以在頭腦里面按下暫停鍵,想想是什么認知導致了當下的情緒。
二、調整期望值
緊張的親子關系背后,通常隱藏著家長的期望和失望。家長期望孩子在宅家學習的時候專心致志,而孩子卻打著上網課的旗號在玩手機;家長希望孩子早睡早起,而孩子卻總是一覺睡到自然醒……這種種的期望與失望不停地觸動家長情緒的開關,常常成為親子大戰的導火線。
其實,這段時間,家長和孩子都不能回到正常的生活和社交狀態。也就是說宅家的生活非常單調,以往生活中的活力、朝氣蓬勃都被限制住了。家長在這種狀況下也會有煩躁、擔憂等負面情緒,何況是孩子。在這種狀況下,如果還期望孩子要達到課堂上學習的效率,就有點不切實際了。所以家長要調整自己的期望值,孩子能跟上,不需要達到100分,有60分70分80分就應該給予鼓勵。這是一種定位、理解、支持、接納的觀點,當家長有了這種觀點,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理解后就會變得心平氣和。心平氣和了家長跟孩子的互動就沒有那么多的不耐煩,沒有那么多言語和非言語的暗示讓孩子感覺到他是不理想的。
三、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NLP(神經語言程序學)把溝通由淺入深分為五個層次,從外到內分別為打招呼、談事實、談想法、談感受和敞開心扉。舉個例子,認識新朋友的第一刻,我們會說:“你好!”這是第一個層次——打招呼。接著我們會問一些問題:“你們那里的疫情情況怎么樣?”這是第二個層次——談事實。我們可能會繼續交談:“孩子宅家學習你覺得怎么樣?”對方說:“孩子不聽話,我想知道怎樣才能更好地跟他相處。”這是溝通的第三個層面——談想法。如果在談想法的時候,我們發現自己很贊同對方的想法,對方也認可你,就會談起更多話題,談著談著開始互相交流一些感受,“孩子學習總是不自覺,我好焦慮啊!”這樣,我們的溝通就進入了第四個層次——談感受。到后來,我們彼此間加了微信,我覺得他很理解我,當我情緒低落、需要支持,就有可能發微信給他。這樣,我們就變成了真正親密的朋友,溝通就進入了最高的層次——敞開心扉。
與成年人溝通不同的是,親子溝通通常一開始是處于最內層——敞開心扉的層次。孩子一開始,對我們是全然信任和依賴,完全敞開的。如果孩子發現敞開心扉談感受的時候會被傷害,爸爸媽媽不在意,他的感受不重要,他就會關閉內心保護自己。如果孩子和父母說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時,經常受到父母的指責和否定,久而久之,就會不愿意和父母說內心的想法了。最后慢慢退到說事實的層次了。溝通的層次隨著孩子的成長往外走,心就越來越遠了。反過來,如果每一次打招呼、說事情、談想法,甚至談感受,都得到接納、理解、肯定,甚至欣賞和贊美,孩子就會感到很安全,在溝通過程中自我價值感越來越高,在家長那里就越來越容易敞開心扉。
大家可以審視一下自己和孩子的溝通層次處于哪一層。如果只是處于談觀點、談想法的層次,是最容易產生沖突的。我們一定要在感受這個層面入手,跟孩子的心有了聯結后再去談話溝通。做到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四、非暴力溝通
在了解了自己和孩子的溝通狀況后,家長也要學習一些具體可操作的溝通技巧。家長可以采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具體的步驟有四個:
第一步,描述事實。這一步要區分事實和評價,要不帶批判色彩地直接說出事實而不是評價。我們可以說“我看到你上課遲到”,而不是說“你怎么總是沒有時間觀念”。
第二步,講出感受,而不是發泄自己的情緒。試試向孩子表達你的真實感受,而不是直接指責和批評。指責和批評往往暗含著期待,對孩子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我們尚為滿足的需求。如果家長通過批評來提出要求的話,孩子的反應常常是申辯和反擊。反之,如果家長直接說出感受、需求,孩子就比較有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
第三步,說出原因,講出自己為什么有這樣的感受,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第四步,講出一個清晰明確的要求。這一步應該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要借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要求。家長要非常清楚地告訴孩子,希望孩子做什么事情。家長可以說“我希望你學習的時候可以打開課本,把老師講到的重點知識在課本上畫線”,而不是說“你給我好好學習”。家長可以經常練習這個句式:當我(看到、聽到、想到具體的事件、行為)……我感到(我的真實感受或情緒)……因為我需要或看重(描述自己產生這種感覺的真正原因)……你是否愿意或者我希望(描述自己希望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案)……
舉個例子,家長看到孩子經常熬夜玩手機,非暴力溝通的語言可以這樣說:我看到你最近幾個晚上熬夜玩手機,早上上網課起不來,我感到很為難也很生氣,因為我想要你認真備戰高考。我希望你能合理安排你的娛樂和學習時間,不影響你正常的作息,可以嗎?
總而言之,“溝通”從字面上的理解是這樣的:溝,渠道的意思;通,通暢的意思。親子溝通意味著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渠道是通暢的,雙方是可以聯結的。所以有效溝通的先決條件是良好的親子關系,而良好的親子關系也會帶來有效的溝通。希望家長們在宅家溝通的日子里,包括在以后的日常相處中,都能善用心理秘籍,讓心理秘籍助力親子溝通,讓家充滿愛與和諧。
參考文獻
[1]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8.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實驗中學,佛山,528300)
編輯/衛 虹 終校/張國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