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建宏?黃鶴?趙璐敏

【摘要】 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出版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出版學能夠培養新型出版專業人才,能夠為出版社發展提供優質人才。基于此,出版學學科體系應做好特色人才培養,打造好學科共同體,聚焦行業開設專業,以此構成對出版社專業需求的堅實學理支撐。
【關? 鍵? 詞】出版學;出版社; 專業需求;學理支撐
【作者單位】易建宏,江西高校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黃鶴,江西省出版工作者協會;趙璐敏,浙江傳媒學院。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16.005
伴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出版行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深刻改變,面對新技術和新業態,出版社作為從事專業出版活動的主要機構,需要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學理性的專業支撐。長期以來,出版社的專業性主要來自于新聞傳播學、管理學、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等學科理論,這一方面支持了出版社專業性發展,另一方面暴露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其實,對于出版專業活動而言,最具對應關系的學科是出版學。真正意義上的出版學應是以文化的選擇、傳播與傳承為目的,綜合應用多學科研究方法,研究人類社會出版活動存在和發展規律的一門人文社會科學學科。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客觀影響和出版業主動升級的實際需求,加快線上出版流程建設迫在眉睫,加強出版國際合作勢在必行,加速融合發展節奏提上日程。在此背景下,梳理出版社的專業需求,對焦需求完善學理支撐體系,對出版社整體專業素養提升、出版學學科建設,都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
一、 出版社的核心專業需求
出版社作為知識生產的專業機構,肩負著文明傳承和文化傳播的使命,其核心競爭力是專業人才隊伍。筆者在調研中發現:能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的出版社,多擁有出色的專業人才隊伍。出版社的專業需求主要有以下四點。
1.專業人才的需求
對人才的需求是出版社最大的專業需求,出版專業人才是出版社的核心資產。出版人才的專業化隨時代進步,才能更好促進行業發展。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擁有專業數字出版團隊的出版社,實現了非常時期的線上策劃、線上組稿、線上發行。
面對互聯網對傳統出版行業的沖擊,很多出版社不斷吸納掌握新媒體技術的人才。如二十一世紀出版社招聘的自媒體運營專員,需要應聘者掌握抖音拍攝運營以及公眾號運營技術,并且能夠開展IP宣傳,協助團隊舉辦活動,完成粉絲轉化。一些出版社對專業出版人才的學歷要求較高,需達到碩士及以上。如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年招聘日本文學編輯,任職學歷為碩士及以上,并且需要兩年以上的圖書編輯經驗,專業要求為日語等。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20年對藝術史、設計、美術教育編輯的招聘都要求碩士及以上學歷。
除了引進高學歷人才,許多出版社也在不斷改進、優化出版工作者的績效考評機制,調整、完善獎勵激勵機制,大力開展評優評先活動,逐漸提高人才的薪酬福利待遇[1]。如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吸納年輕編輯進入重大項目組,以實戰鞭策其成長為骨干編輯和領軍人才;同時,在一定時期內,重新聘任社內中層干部,給出版人才提供更好地實現自我抱負和展示能力的機會與平臺[2]。出版社通過合理的績效考評和激勵制度推動出版工作者的發展,以滿足出版單位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同時,出版社還要認識到各部門、各崗位的差異性和需求的層次性,“因地制宜”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出版機構專業人才的培養和成長,需要出版學學科知識架構、專業測評的支撐。
2.專業崗位培訓的需求
員工在正式進入工作崗位時,專業培訓必不可少。近幾年,出版行業的培訓類型日益多樣化、針對化和精準化,主要分為入職培訓和職后培訓[3]。入職培訓階段需要在一定時間內對人員進行行業鍛煉,讓其迅速地成長為出版專業人才。相較傳統的單一技能培訓,現階段新入職員工的培訓內容更偏向于專業技術學習、研討會交流和出版單位特色化教育等方面。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在2018年的培訓中,邀請行業專家進行授課,并對新入職員工進行古籍出版社相關知識的講解。入職后培訓階段則主要是在員工有一定工作經驗基礎上,通過定期舉辦交流分享會、參加業內專家學者專題講座、提供國內外深造機會、利用產學研結合輸出成果等方式,不斷培養專業人才,打造創新人才,成就出版人才。
逐步分層次、精準化的崗位培訓也需要符合出版學科規律,按照出版學科的認知規律進行人才培養。編輯的繼續教育培訓同樣需要出版學的學理指引,在工作崗位中所存的疑惑與不解能夠在繼續教育培訓中找到答案,使出版專業人才快速成長。
3.科研項目的需求
我國有很多出版社承擔著重要的科研項目和重大工程,出版社通過與高等院校密切合作,聯合成立實驗室,發揮著重要的科研功能。如“十三五”時期的主題出版工程已經有了初步成果。作為新聞出版業唯一進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重大項目,絲路書香工程自2015年正式啟動,在重點翻譯資助項目、漢語教材推廣項目、境外參展項目、出版物數據庫推廣項目、出版物海外渠道建設等方面,都需要相關出版社在圖書版權貿易、出版信息資訊上與絲路國家保持資源互聯互通。眾多科研項目的實施和開展,不僅需要大量具有厚實專業背景的出版人才,如主題出版、網絡文學、有聲書、古籍整理、數字出版等方向的人才,而且對科研項目的順利實施和成果轉化,也需要按照符合出版規律的科研范式進行,如以出版內容為基本數據的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網絡科學等新范式。科研人才、科研范式的需求成為出版機構完成科研任務的主要專業需求。
4.成果轉化的需求
從宏觀層面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多所高校和出版單位聯合成立了出版研究機構,加速了出版領域成果的轉化。如上海交通大學成立出版傳媒研究院、北京印刷學院成立數字出版與傳媒研究院、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成立融媒體與主題出版研究院等。對個體而言,編輯、發行、校對等專業人才,需要將工作崗位的專業積累形成專業成果,編校后的圖書是成果形式之一。《曾國藩》三部曲的作者唐浩明作為一名優秀編輯,他在整理湖南古籍圖書將其出版成優秀文學作品的同時,還將自己在出版系列圖書歷程中的所得所感寫就成了多篇文章,諸如《一個編輯的追求》。除此以外,出版工作中還有多種成果形式需要開拓,如將出版專業人才在工作中所積累的經驗和總結的知識點錄制為精品課程、專題講座等線上資源,供新入行的同事參考學習。如何在互聯網傳播的環境下,形成更新、更多樣的成果轉化渠道,還需要出版學學科的理論指引和實踐探索。
二、 出版學的專業供給
1.出版學能從學理層面系統總結中國成功實踐經驗、系統構建未來發展路徑
人工智能、大數據、5G、區塊鏈等技術的高速發展,給出版業的編輯、印刷、發行等各個環節帶來深遠影響。十八大以來,在傳播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過程中,在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進程中,出版學利用自身語言和傳播的優勢加深了世界各國與中國的交流、聯系與了解;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出版學的專業指引為疫情防控做出了巨大貢獻。如人民衛生出版社策劃出版的“白衣執甲、逆行出征——致敬最美戰‘疫醫務工作者叢書”等,記錄了時代榜樣的故事,鼓舞了全國人民[4]。具有中國特色的出版學學科,能夠有效保證新時代出版物的內容準確、生產規范、傳播精準、流通廣泛,生產出更具有時代特征的主題出版物、更有生命力的精品佳作。
2.出版學能培養復合型、高層次專業出版人才
在高等教育系統中,學科建設的核心功能就是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長期以來,出版學非一級學科的現實,在一定程度影響研究生深造、高校師資配備和院系設置等。近年來,為了彌補教育教學缺憾,出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不斷創新,在傳承先輩“匠心”精神的基礎上,主動適應時代變化。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出版事業進一步發展,出版單位在人才隊伍建設工作中更加深入到業務運作過程的各關鍵環節,為多元人才培養提供更好、更專業的平臺。其實,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出版領域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出版業的生產和消費環節都面臨更新升級,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對出版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些具有融合視野、融合思維、融合出版能力的出版專業人才,更能獲得出版社青睞。出版學學科體系的核心功能是培養復合型、高層次專業出版人才,能夠打通出版學與相關學科的學術通道,使“出版+”的行業模式在理論層面做好積累,為出版專業的學生提供學術訓練、實踐規范、科研平臺。
3.出版學具備為其他學科服務的天然屬性
有學者認為,目前我國的編輯出版學處于“前學科”階段[5]。作為二級學科掛靠在中國語言文學或者新聞傳播學等一級學科下的出版學,歷經40多年的學科研究,學術成果越來越豐富,學科邊界和內涵、外延也逐漸清晰明了,但其依舊處于在新聞學和傳播學研究活動中求存發展的“尷尬”境地[6]。然而不可否認,出版學確實為新聞學、傳播學等多個學科提供了文化科學基礎和編輯知識技能。從理論層面看,出版學應是為出版社提供智力支持的專門學科,又由于出版活動關系所有學科學術成果發表,這就使得出版學具備為其他學科服務的天然屬性。從學科相關性看,出版學是助推其他學科建設的重要力量,出版學的基礎性、戰略性作用將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水平。
三、 建設與出版行業需求精準匹配的學科建設體系
1.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的出版專業人才
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培養講政治、有責任、敢擔當、重情懷的復合型出版人才,是出版專業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行業發展離不開專業教育,專業教育必須以行業需求為導向。特別是在非一級學科的局限下,出版學人才培養至今未能形成完整貫通的本、碩、博教育教學體系,導致出版行業內高層次的人才發展后力不足、人才供給規模受限,嚴重制約了我國出版業的創新發展。全媒體時代,出版業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注重人才培養模式,更需要復合型人才,我國目前階段綜合性高層次出版人才缺口較大,亟須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的復合型高層次出版專業人才。中國特色的出版學學科體系,應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的出版專業人才,在人才培養環節注重形成新標準、新模式、新路徑。
2.形成系統化的“學科共同體”
目前,出版學僅作為學科方向,分散“掛靠”在新聞傳播學、中國語言文學和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下,相關學科不足以涵蓋出版學的知識體系、體現出版學的豐富內容,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理念方式不盡相同,出版學的發展主體性受到限制,不利于自身學科建設、理論創新與人才培養。因此,出版學的學科體系,一方面要凸顯自身主體地位,另一方面要與新聞傳播學等相關學科形成“學科共同體”,共同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科學體系。出版學不應局限在學科內部發展,而應在融合發展的背景下,與其他學科實現學科融合互通,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形成合力。在出版學未來發展中,應進一步加強對出版行業研究成果的重視,加大對研究院、智庫、高校等研究中心的投入,積蓄人才資源,加大資金支持,鼓勵科研工作者聯合多層次、大范圍的出版單位進行共同研究,整合復雜的出版行業資源,合理優化。
3.開設聚焦行業發展的專業方向
面向未來的出版學學科體系,應該聚焦行業所需,開設具有行業支撐作用明顯的研究方向。如出版學原理方向,借助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文獻學等學科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外出版活動的基礎理論、運行規律、出版文化形成及歷史;編輯學方向,立足出版活動中不同媒介的傳播特性,研究出版活動中的核心環節——編輯行為的內涵、規律、方法、效果和價值判斷;數字出版方向,專門研究數字環境下出版業的數字內容生產、傳播和管理;出版管理方向,主要研究出版行業規制、宏觀政策管理以及不同業態下出版主體的經營與管理方等。
從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情況看,出版業的融合發展態勢愈發明顯,出版與文旅、娛樂、教育等行業的融合正在提速,出版業的轉型升級適逢其時。出版社對專業的學理需求將不斷增加,出版學學科體系要完善人才培養、打造學術共同體、開設新專業方向等工作,體現融合發展的先進生產力,助力文化強國和出版強國建設。
|參考文獻|
[1]李洋,趙宏超. 出版人才SWOT試析[J]. 科技傳播,2020(12):73-77.
[2]曾學民,秦茂盛,柳晨. 新時代高校出版社人才激勵機制探析[J]. 科技與出版,2018(6):161-164.
[3]欒學東,曹巍. 編輯隊伍建設要從編輯崗位培訓抓起[J].中國編輯,2017(2):66-69.
[4]凝聚大國戰“疫”的出版力量[J]. 中國出版,2020(13):1.
[5]許潔,汪琨禹,馬青青. 基于三大出版領域的出版學基礎理論構建探索[J]. 科技與出版,2019(10):104-111.
[6]聶震寧. 出版學應該成為一級學科的五個理由[J].現代出版,2020(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