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偉?董彥君

【摘要】? 技術融合、文化融合、媒介融合等“新全球化”背景之下,編輯出版學專業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養、學科理論研究等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如何以全新格局接續編輯出版學專業的發展,并維持一致性和高效性是當下亟須考慮的問題。新時期,基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2019年10月,教育部等部門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隨后,“新文科”概念浮出水面,為編輯出版學高等教育發展指明了改革的方向。
【關? 鍵? 詞】“新文科”;編輯出版學;高等教育;人才培養
【作者單位】李建偉,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董彥君,商丘師范學院傳媒學院。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項目“新媒體編輯的敘事規律研究”(16BXW019)部分成果。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16.006
當下,技術融合、文化融合、媒介融合等趨勢不斷顯現,現代公眾所具備的媒介使用、信息生產、信息消費、社會參與、社會協作等能力隨之逐步提高,加之技術革命促成的“新全球化”到來,使得我國處于一種全新的國際語境之中。“新文科”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國家戰略舉措,即是將“新文科”內涵融入學科專業建設之中,內化到高等教育體系之中,從而推動高校人文社科類教育主動整合自身優勢以適應外部環境的發展、變革,培養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新文科”人才。
“新文科”框架下,編輯出版學專業高等教育作為一種應用型且職業化程度較高的高等教育,與編輯出版業態和其他相關學科發展有著緊密的相關聯性。因此,營造一個積極、平衡的社會信息傳播系統尤為重要。編輯出版人才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是推動中國特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是致力于學術研究的公共知識分子。因此,在“新文科”框架下整合發展編輯出版學高等教育,運用編輯出版學理論解決信息時代出現的技術、非技術層面的核心問題十分必要。
一、整合發展編輯出版學專業有助于直面出版產業核心問題,深化供給側改革理念
從經濟學角度來觀察,計劃經濟時代,政府通過制定指導計劃來安排、約束生產消費和配置資源。數字化時代,在編輯、印刷、發行三個環節中,印刷環節受外部環境的影響最大,最先運用不斷革新的技術改造自身。數字化本應是出版產業現代化的契機,但正是由于數字化革新打亂了出版產業的供給側、需求側平衡。為了增加銷售數額,從作者、出版商到批發商、零售商都有較強的意愿直接對接更多用戶,隨之而來的是幾乎所有與編輯出版相關的企業或個人都在努力整合自身業務。數字化時代,出版社完全可跳過圖書交易公司和實體書店,通過建立網站這一路徑直接銷售實體書刊或推行電子閱讀;圖書交易公司也可憑借倉儲優勢略過實體書店這一傳統分銷途徑而在互聯網、移動終端等直銷書刊;實體書店則憑借與讀者距離近、付款結算方便、營造閱讀環境等優勢,略過圖書交易公司直接與出版社、印刷企業直接接洽。當下流行的趨勢是,更多的作者、編者、譯者、自由撰稿人等作為個體經濟組織,直接通過自媒體和移動終端與用戶對接。
在經濟活動中,所參與進來的各方皆可結合自身的實踐,補充、擴展“編輯出版”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數字化時代,可供參與編輯出版的路徑越來越多,參與編輯出版的主體也越來越多樣化,編輯出版的包容性無限擴大的同時,編輯出版作為一個專業也更加顯性化。因此,業界亟須通過供給側改革的理念指導實踐,促進出版產業體制、機制革新和產業升級,加速編輯出版主體的現代化進程,繼而積極參與到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去。
二、整合發展編輯出版學專業有助于優化“新文科”布局,回應時代呼喚
“新文科”框架下,整合發展編輯出版學專業的本質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從而全面提高出版行業內容質量,通過豐富的改革手段推進教學結構調整,提高編輯出版學專業人才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從而促使出版產業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具體來講,就是在課程設置和具體教學層面對編輯出版全流程進行解構和重構。
據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年度報告數據分析,實體出版方面,近五年來,我國圖書總品種、總印數逐年遞增,但出版產業繁榮的背后卻是單品平均印數不斷下滑,實體圖書銷售數量勉強維持原狀,人均購買圖書數量不斷下降,由此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產能過剩。數字出版方面,近兩年來,由于5G技術的推動,數字出版整體處于勃興狀態,其中移動出版和網絡游戲依然是數字出版產業收入的重要板塊,而傳統書報刊的數字化收入占比下降態勢依舊[1]。
此外,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編輯出版學逐漸融入計算機信息技術、大眾傳播學、社會信息學等相關學科領域。據筆者分析調查,2016年以來,每年關于“編輯出版”與“編輯出版+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比重占當年知網收錄論文數量的21%左右,“編輯出版+機器人”領域相關研究比重占當年知網收錄論文數量的11%左右,“編輯出版+人工智能技術”領域相關研究比重占當年知網收錄論文數量的10%左右。為適應信息社會的需要,圍繞“編輯出版”這一學科概念層面和實踐層面展開的研究不斷深化、細化,顯性的合作研究不斷增加,呈穩定上升趨勢,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綜上分析,整合發展編輯出版學專業,優化“新文科”布局勢在必行,通過體制創新消除制度性障礙是保障,通過教育改革、科技創新實現人才培養結構優化升級是目標。
三、 “新文科”框架下編輯出版學專業未來發展指向
數字化時代,“新文科”框架下的編輯出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這是一種必要的、順應時代發展的轉變。展望編輯出版學專業未來發展應基于一種“過程模式”視角,即把編輯出版高等教育當作“獲得性”的動態過程來看,可理解為專業教育既是職業化的關鍵環節,又是賦予其文化資本價值的重要方式,而不是將其視作一個孤立、靜態的屬性概念。
1.重新審視編輯出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高校需繼續解放思想,從德、術兩方面重新審視編輯出版學人才培養目標。德的層面,編輯出版學專業學生不僅是知識和能力的施用者,是具有專業素養和學術背景的知識分子,還是通過編輯出版實踐對社會公共事務積極發表言論,并且采取行動來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者。因此,編輯出版學專業高等教育除促成學生對編輯出版實踐的認知和批判思考外,還應該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術的層面,則需要側重數字化背景下對信息技術的運用和數據分析能力的培養。
2.重新建構編輯出版學課程體系
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構建合理、完善的課程體系,這不僅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載體,也是學科教育思想和職業教育觀念付諸實踐的重要渠道。如果說,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只是對受教育者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方面提出理想預期,那么,課程體系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受教育者所呈現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決定了教育理想能否成為教育現實[2]。之所以要實現編輯出版學專業高等教育培養方向的多元化,是因為當下科學技術的變革已經打破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鴻溝,媒體融合現狀向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編輯出版學專業高等教育革新的核心是培養方案,而培養方案就是關于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的說明。因此,革新編輯出版學專業高等教育課程設置是教學改革的第一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出版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內容提供、渠道建設、庫存管理已成為編輯出版實踐的重要途徑。在5G技術支持下,相關科技輔助設施、技術手段、傳播交互方式等問題逐步解決之后,通過編輯這一行為傳播什么就顯得極為重要。多年來,“內容為王”還是“渠道為王”的爭論已逐漸統一為以市場為導向,以“內容+”為理念能更高效地指導編輯出版實踐和理論的歸納總結。因此,以改革理念為指導,按照實踐、理論的邏輯關系去建構課程體系,通過課程整合使課程系統更加緊湊,有助于編輯出版學專業學生提高自身的綜合水平、理論水平和創新水平。
3.組建“雙師雙能”型編輯出版學專業師資隊伍
編輯出版學專業教育的良性發展需要高素質師資隊伍的支撐。數字化時代,數字出版對編輯出版學專業的融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編輯出版學專業的革新,使編輯出版學專業進入一個嶄新的領域。當下,高校須重構結構合理專業的師資隊伍,一方面要建設一支具備“專業知識+專業技術”過硬的“雙師”隊伍;另一方面要建設一支“教學能力+實踐能力”過強的“雙能”隊伍。
“雙師雙能”型隊伍不僅是應用型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特色內容,還是組建編輯出版學專業師資隊伍的重要環節。教師只有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直接轉化成生產力的實踐技能,才能培養出適應行業和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人才。相關高校應該鼓勵編輯出版學專業教師深入行業、企業實踐,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其在編輯出版行業領域的職業知識和技能,從而達到國家對從事該職業所需的知識、技術和能力要求,并通過在編輯出版學科前沿領域的學術研究、教學反饋和技術創新,促使學科專業理論體系更加完善,教學效果更為有效,生產研發技術日益提升。
4.用全產業鏈思維促進學科教研轉型升級
內容、制作、渠道、版權、衍生產品開發等一系列環節,構成了完整的出版產業鏈。相較傳統出版行業,數字出版領域的全產業鏈運營特征更加明顯,以“內容+”“互聯網+”等形式的全產業鏈戰略布局越發凸顯。隨著5G技術的不斷革新,以及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理念的落地實施,未來出版產業鏈條將更加豐富。因此,用全產業鏈思維促進學科教研轉型升級,圍繞出版產業鏈人才需求來架構教學內容,能使教學與項目對接、專業與產業對接、內容與市場對接,使產學研形成閉環,使學生在學校就能接觸到企業生產流程和市場化運營模式,從而實現學科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職業素養的均衡發展。
“新文科”建設框架下,面對出版產業發展中遇到的新變化、新現象,編輯出版學專業要積極實施學科改革,著眼于探索編輯出版學專業的“新文科”之路,立足于自身專業的時代呼喚,從意識形態、課程體系建設、專業技能培訓、師資隊伍結構、人文基礎培養等角度完善高等教育的實現路徑,培養學生對我國編輯出版事業的熱愛、忠誠、責任感以及堅定的職業信念和百折不撓開創事業的信心。
|參考文獻|
[1]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 2018-2019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M]. 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2019.
[2]崔穎. 高校課程體系的構建研究[J]. 高教探索,2009(3):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