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互聯網+”時代,信息網絡技術與數字技術的日益成熟,使得傳統出版社面臨轉型發展的巨大挑戰和機遇。如何抓住難得的機會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成為傳統出版社共同面對的時代課題。文章基于出版社運營實踐,對比分析規模化、集團化發展戰略,“專精特新”發展戰略與基于數字化、網絡化的融合發展戰略的優勢與不足,并提出傳統出版社實現戰略轉型升級的必備要素,以期為同類出版社轉型升級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關? 鍵? 詞】出版社;轉型升級;發展戰略
【作者單位】黃雪婷,廣西美術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圖分類號】G23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16.008
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網絡技術與數字化技術的發展,我國出版業全面邁向“互聯網+”時代,不斷衍生出以“跨界融合、創新驅動”為特征的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和新業態,傳統出版社的融合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
一、基于“互聯網+”時代的傳統出版社轉型升級方向
在出版社運營實踐中,結合自身發展定位、內外部條件等要素,通常情況下傳統出版社戰略發展方向主要有兩種:一是規模化、集團化發展戰略,二是特色化、專業化發展戰略。前者是指把各項資源投入不同業務和領域中,通過多元化發展促使企業快速成長;后者是指將全部資源集中投入企業擅長的核心業務和領域中。
盡管我國出版業文化屬性與經濟屬性兼而有之,但其市場化程度較低,相較于其他市場活躍度高的行業,出版業的多元化外延程度不高,其發展戰略更多情況下是結合自身定位和實際情況表現為規模化發展或專業化發展。“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傳統出版社一方面要在戰略轉型上充分考慮規模化、集團化發展戰略和特色化、專業化發展戰略與“內容+”的融合;另一方面要開拓新的發展思路,也就是在網絡化、數字化時代背景下的融合發展。以廣西傳統出版社為例,轉型升級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幾種。
1.外延拓展式或內在裂變式的規模化、集團化發展方向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出版社基于自身發展定位,嘗試向規模化、集團化探尋發展的可能性,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模式來實現。
一是外延拓展模式,即以行政管理為主,以行業或區域隸屬關系的出版社與上下游印刷發行企業、出版社與媒體行業、出版社與出版社等為輔的協作式管理。如2003年7月成立的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主要包括廣西人民出版社、漓江出版社、廣西教育出版社、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廣西美術出版社、接力出版社、廣西金海灣電子音像出版社、廣西出版印刷物資公司、廣西迪美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海外星云》雜志社等。
二是內在裂變模式,即由出版社內在驅動所引起的內部架構與業務的整合優化,并由此裂變為出版文化綜合體。例如,1990年成立的廣西美術出版社是一家美術類專業出版社,多年來堅持專業化出版道路,目前已經形成美術教育類、美術史論類、美術基礎技法類、藝術生活類、畫冊類、少兒讀物類、書法篆刻類、期刊和融合發展九個內容板塊,成為國內最有影響力的美術專業出版社之一。
2.“專精特新”的特色化發展方向
在出版社運營經驗中,通常情況下,專業化、特色化發展方向往往被歸納為“專精特新”發展方向。“專”指專業化,具體體現為出版產品的專業化、出版服務的專業化、出版人才的專業化、出版職能的專業化、出版重組與并購的專業化。“精”指的是精品化和精細化,具體表現為出版產品的精品化和經營管理的精細化。“特”指的是出版社經過持續不斷的內涵塑造以及外延拓展,生成具備辨識度、個性化的品牌特色。“新”指的是各個業務和領域的創新,具體表現為業務領域的創新、用人機制的創新和管理體系的創新等。
“專精特新”發展方向主要適合出版社發展初期或者中小型出版社。究其原因在于,“專精特新”發展方向所需要的各類資源和投入資金相對來說較少或者較集中,所需的人才資源也傾向于專業人才,出版社發展初期或者中小型出版社通常情況下是可以滿足的。我國眾多出版社在發展初期往往聚焦于這類發展方向,并在實踐中取得了較顯著的效果。
廣西美術出版社致力于產品線的品牌內涵塑造與外延拓展,一方面調整出版結構,擴大出版規模,提升出版品質,做強做精做特專業圖書,繼續推進“藝術的故事”“伯里曼”“工筆新經典”等品牌建設,樹立出版社形象,提高拳頭產品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強化市場意識,尊重市場規律,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多措并舉加大市場宣傳營銷力度,做到線上線下融合,區內區外聯動,實現同頻共振,同向發力,有效擴大了市場占有率和社會影響力。
3.基于數字化、網絡化的融合發展方向
基于數字化、網絡化的融合發展方向,指的是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在廣度與深度的多層次、多環節、多樣化融合,同時要求傳統出版社在管理、平臺、渠道、內容和運營商方面全方位與新興出版融合。
近年來,隨著圖書出版產業的融合發展日益深入,出版業新的生態鏈隨之衍生。從整體層面看,以IP為核心的多媒體生態鏈日益成熟,內容、服務與科技、通信融合成為產業化發展的主要方向;從產業層面看,圖書出版產業與文化產業、教育產業融合帶來了新的產業業態。
廣西美術出版社在推動出版高質量發展中以新技術引領發展,以驅動創新帶動轉型升級。一方面,跟進國家“美術教室”與“書法教室”工作,推動美育數字化實驗教室教育建設和美術教育網站建設,全媒體升級服務廣西藝術教育等。另一方面,積極延伸文藝作品的產業價值鏈,積極打造藝術品經營平臺,通過廣西美術出版社美術館實現藝術品經營的切入,聯合有實力有資源的機構,將美術館打造成為集藝術品展覽和體驗、藝術培訓、藝術品線上銷售、文創產品開發與銷售、線上藝術講堂和出版融合發展的文化綜合體。
二、不同轉型升級方向的優劣勢對比
通過表1可以看出,不同轉型升級方向各有優劣。整體來說,規模化、集團化發展方向更適合大型出版社的發展定位,“專精特新”發展方向更適合中小型出版社的發展需求,而基于數字化、網絡化的融合發展方向則是“互聯網+”背景下傳統出版社轉型升級的首要考慮方向。
在出版社發展戰略實踐中,上述轉型升級的發展方向通常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關系,甚至是遞進式或協作式關系。探索規模化、集團化發展方向或者“專精特新”發展方向的出版社,應當嘗試探索融合發展的應用路徑和突破口;探索數字化、網絡化融合發展方向的出版社,也不應反對規模化、集團化發展方向或者“專精特新”發展方向。發展方向的確定需要綜合評估出版社應用的場景動機、管理體系、人才結構、發展階段、資源投入和經濟實力等方面。
三、傳統出版社轉型升級的必備要素
轉型升級不僅是企業長遠發展方向、發展模式、組織架構以及資源分配方式的整體轉變,還是企業重整競爭優勢,增強社會價值,展現企業新形象的過程。由于轉型升級是一個工程量較大的整體轉變,因此需要較強的系統性思維以及統籌能力來推動。“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傳統出版社要實現轉型升級必須把握以下幾點。
1.理念升級是基礎
首先,傳統出版社上至管理層下至基層員工都要充分意識到“互聯網+”時代給傳統出版社帶來的重大變化,如產業環境的變化、技術環境的變化、文化生態的變化、用戶需求的變化等,要在變化莫測的市場環境中生存發展,轉型升級是必然;其次,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如應用的場景動機、管理體系、人才結構、發展階段、資源投入以及經濟實力等,明確定位目標方向,優化頂層設計;最后,在轉型升級的實踐過程中,要學會以現代出版理念和互聯網思維來對待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提升協作、創新、共贏以及可持續發展理念。
2.管理模式的轉型是前提
管理模式的轉型通常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組織形式轉型,包括管理機制與流程的轉型、組織架構的轉型、人資體系的轉型以及考核機制的轉型。如果沒有組織形式的轉型,那么發展方向的轉型落地性則為零。二是組織文化的轉型。組織文化是指組織在長遠生存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組織成員所共同遵守的價值觀和行為標準。換言之,組織文化就是解答2W1H問題,即我是誰(Who)、我要去哪里(Where)以及我如何做(How)。“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關聯方式以及生存方式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組織文化建設也應當順應時代的發展。
3.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是核心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以產業鏈為設計切入方向,提升傳統出版社的核心競爭力尤為重要。傳統出版社中,產業鏈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產品與服務層面,優質的產品與服務是出版社作為內容輸出方所具備的產業價值。無論環境怎樣變化,產業鏈如何復雜,位于生態鏈上游的出版產業仍是以內容輸出為主的產業。有研究學者提到:“出版產業作為一種內容型輸出產業,具備內容資源整合和拓展能力,這是能夠提供優質、高水準、專業服務的前提,也是能夠真正擁有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因此,優質的產品與服務始終是出版社的核心競爭力。
4.技術的合理應用是手段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傳統出版社的轉型升級與先進的技術支撐息息相關。無論是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還是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語義分析、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都或多或少成為新聞出版業的主流或輔助技術。新興技術的出現重塑了出版業的生態鏈,改變了傳統內容生產者與用戶的角色定位。技術環境的變幻莫測,促使傳統出版社的轉型升級必須實現對新興技術的合理應用,以提升產品的研發能力及增強渠道的開拓能力。
5.人才資源的歸攏是關鍵
出版業是極具創新創意的內容型產業,人才的作用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更為顯著和重要。因此,人才資源的歸攏是傳統出版社轉型升級的核心,具體體現在人才分層設計上。一是頂層人才的歸攏,即專業化、職業化尤其是熟知出版生產經營與管理的管理人才;二是中層人才的歸攏,即素質高、技術能力強尤其是對傳統出版規律與新興出版規律了解的技術人才或者復合型人才;三是基層人才,即了解資源運營的專業化人才。
筆者認為,為了實現傳統出版社成功轉型升級的目標,不僅要推動出版產品形態實現數字化升級,還要基于數字化出版實現跨界融合,推動出版社提供更多層級、更多場景的知識服務,通過持續不斷的融合創新實現出版內涵的裂變和價值鏈外延。
|參考文獻|
[1]姚宗橋. 論中小出版社發展的頂層設計和發展戰略[J]. 出版發行研究,2018(11):26-28.
[2]徐詩榮. 新時期中小型大學出版社發展策略新論[J]. 出版發行研究,2018(9):38-41.
[3]趙麗華,吳俊庭. 在調整中前行:對當前大學出版社發展態勢的反思[J]. 出版廣角,2019(20):18-20.
[4]張亮,劉洋.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出版社發展探討[J]. 科技與出版,2019(2):135-137.
[5]黃粵榕,趙偉力. 出版業綠色發展路徑探究[J]. 科技與出版,2019(4):131-134.
[6]彭天赦. 專業出版社融合發展的思考與實踐[J]. 科技與出版,2019 (7):72-75.
[7]虞文軍. 地方出版社主題出版的創新和發展——以浙江人民出版社為例[J]. 出版廣角,2020(1):9-13.
[8]王永長. 淺議重大時政變革對出版社發展壯大的影響——以近代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教科書出版為例[J]. 編輯學刊,2018(4):84-88.
[9]郝振省. 高質量發展與出版社的“兩制”改革[J]. 出版發行研究,2019(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