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5G時代,政務新媒體只有積極抓住新興技術賦能的機遇,才能在新時期創新發展機制和重塑國家形象,全面提升黨政輿論引導力,促進中國聲音的國際化傳播。文章以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為切入點,總結現階段我國政務新媒體發展過程中的具體情況,提出5G時代政務新媒體的發展路徑,從而發揮最大效力,更好地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需求提供全方位保障。
【關? 鍵? 詞】 5G;技術賦能;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政務新媒體
【作者單位】趙玥,成都理工大學。
【中圖分類號】G20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16.017
政務新媒體主要是指在微博、微信等第三方社交平臺上開設的各級黨政機關、行政職能事業單位、內設機構的政務賬號、應用或自主開發的移動客戶端,是移動互聯網時代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凝聚群眾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當代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09年政務微博誕生后,各類政務服務平臺依托“互聯網+”和新興技術的迅速發展,形成了以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為內容呈現方式的生態面貌,對客觀、全面、精準地展示政府執政水平,傳播先進文化,樹立正確價值觀念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據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在線政務服務用戶數量達到5.09億人,占全體網民數量的59.6%,全國297個地級行政區政府已開通了“兩微一端”等新媒體服務平臺,總體覆蓋率達到88.9%[1]。隨著5G商用牌照的正式發放,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和云計算等新興技術正不斷與政務新媒體交互融合。如何利用新興技術構建一體化在線政府智慧服務平臺,重塑全新的“指尖上的網上政府”形象,對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需求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5G時代政務新媒體的重要作用
隨著5G技術的普及應用,政務新媒體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一方面,5G網絡大連接、低時延、低成本和萬物互聯的技術特性能為用戶提供實時上傳與下載的體驗,提升政務新媒體傳播的影響力;另一方面,5G通過優化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AR/VR等新興技術將重構政務新媒體內容生產、編輯和分發等環節,促進其跨越式發展。
1.創新服務機制,全面提升黨政輿論引導力
5G時代,新興技術的融合應用將促進政務新媒體全面改革,使其更契合政府各項工作需要和人民的多元化信息需求。近年來,政務新媒體大多以“互聯網+政府服務”模式為發展方向,移動性成為政務新媒體的主要特征。截至2019年12月,我國公安系統內各省級、地市級絕大多數網警單位都入駐了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開始利用移動短視頻宣傳法律、突發事件等信息,逐漸形成矩陣化運營模式,贏得了大量用戶認可,多次引起“圈層傳播”現象。中國學者張芮昕等人表示,如果說4G技術的普及完成了政務新媒體用戶規模的積累,那么,5G網絡的建設將會重組傳播模式,甚至為用戶提供前所未有的創新體驗[2]。首先,5G的低成本、海量接入終端、高速率和低時延技術優勢能充分發揮政務新媒體的PGC(專業內容生產)作用,全面提升黨政輿論引導力,為人民群眾帶來更優質、貼心的信息服務。其次,5G會進一步賦能新興技術,為政務新媒體帶來由內到外的全方位改變,以完成創新服務機制的核心目標。
2.重塑國家形象,促進中國聲音的國際傳播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政府利用政務新媒體更好地進行政務表達已成為一種趨勢。5G時代,政務新媒體只有不斷創新模式,才能在全球化語境下贏得更光明的發展前景。首先,5G技術作用下的政務新媒體有助于拉近黨政機關、公務人員與人民群眾的心理距離,塑造親民形象。5G的大連接與高速率網絡支持將滿足用戶即時上傳、下載、轉發和評論的需求,提升受眾滿意度,讓人民群眾在個性定制服務與特色信息內容構建的傳播情境中建立對政務新媒體的信任,從而達到樹立政府權威形象的目的。其次,5G時代的政務新媒體將不斷創新產品形態和服務模式。比如,江西的“贛鄱云”平臺、四川的“四川云”中心等,不僅推出了多種H5新聞互動產品,而且打造了一系列知識產品和智能編輯工具,讓政務新媒體全方位地貼近民眾生活,將真實、客觀、全面的中國社會展現給世界。
二、政務新媒體的發展態勢與相關問題
據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在媒體縱深融合的當下,我國政務新媒體已成為政府政務公開、服務群眾和媒體互動的重要渠道和平臺,其發展態勢整體呈現利好局面,但也存在不足。
首先,經過十多年發展,我國政務新媒體布局經營態勢良好,在信息發布、輿論引導等方面發揮了支柱性作用;在媒體運營、隊伍建設等方面呈規范化發展態勢;在政務公開、服務群眾等方面形成了品牌優勢[3]。其次,“信息+服務”的發展模式愈發成熟。截至2019年6月,我國31個省(區、市)全部開通了微信城市服務平臺和政務微博服務平臺,累計數量分別為6.2億個和13.9萬個。從政務新媒體的運行狀況看,其服務領域逐漸擴大,從單一向聚合轉變,涉及公安消防、醫療衛生和教育培訓等多行業,對增強用戶黏性有顯著效果。最后,在5G、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新興技術賦能政務新媒體的趨勢下,其傳播方式不斷優化,呈現親民化、可視化和覆蓋化趨勢。很多政務新媒體不僅更接地氣,而且在“兩微一端一網”的基礎上以超高清短視頻、微直播和動態長圖等新內容形式服務群眾,甚至入駐抖音、快手等社交APP,逐漸形成了新時期多層次、寬領域、立體化和全面性的政務智慧新媒體傳播矩陣。
我國政務新媒體在現階段發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內容同質化、傳播矩陣淺層化和發展不平衡三個方面。首先,部分政務新媒體雖然在內容發布上進行每日多推,但是同一主題在多個平臺賬號中存在同質化現象。其次,部分政務新媒體雖然以精耕細作的方式架構傳播矩陣,但是效力有限,未能實現矩陣內各傳播要素的有效連接,導致同一系統中部分單位媒體處于信息孤島狀態,互聯互通性不強。最后,由于受地域、資源和建設模式等因素影響,政務新媒體發展不平衡,影響力差異較大。比如,“北京發布”“杭州發布”等政務新媒體已然成為影響力大、輻射范圍廣的代表,但基層“僵尸”賬號也相對較多。2019年,廣東、湖南和浙江等地出現了政務新媒體賬號關停整改熱潮。2019年6月10日,人民網發布了《人民時評:引導政務新媒體規范發展》專稿,就我國政務新媒體建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重形輕實”“重外在輕內在”等問題展開了深度討論[4]。
三、5G時代政務新媒體的發展路徑
5G作為一種迭代性技術,不僅能優化網絡性能,而且為人工智能、區塊鏈和AR/VR等新興技術提供了良好的運行環境,以技術疊加改變產業運行流程與路徑,對政務新媒體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政務新媒體應充分擁抱新興技術,科學利用技術賦能數字媒體的各項傳播要素,使其展現全新內涵和特征,加速實現政務新媒體的跨越式發展目標。
1.縱橫拓展主體范圍,不斷強化運營能力
伴隨著5G技術商業化進程的不斷加速,政務新媒體在萬物互聯的技術特性下將不斷拓展主體范圍,并在大連接、低成本、低時延的網絡優勢中無限延伸媒介體系,強化自身運營能力。首先,5G網絡將實現人與物的同時在線,使政務新媒體的傳播主體將不再受時空限制,并激發多元參與者的創新能力,鏈接不同的主體協作關系,促進政務新媒體實現跨越式發展。以共青團中央政務新媒體為例,近年來,其順應受眾媒介接觸習慣,開辟了更多傳播陣地,如抖音、嗶哩嗶哩、視頻社交平臺,并以此構建數個特色鮮明的政務新媒體群組,為受眾參與政務新媒體提供有效渠道,實現了運營能力的提升。其次,政務新媒體要抓住新興技術賦能的機遇,組建“人—機”主體模式。5G時代的到來讓政務新媒體的內容生產與審核主體發生了顛覆性變化,政務新媒體應與時俱進地開發“AI+人工”主體模式,即完善人才隊伍,引入智慧機器,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云遮蔽等技術對超高清視音頻、自然語言處理發揮強效管理作用,最大限度地提升政務新媒體的運營能力。
2.集中發力內容建設,促進產品形態多元化
5G時代的政務新媒體應打破原有的形態束縛與路徑依賴,積極根據用戶需求推動內容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以差異化、分層化、分眾化內容策略和多元的產品形態滿足時代發展需求。首先,政務新媒體要突出PGC效力,持續輸出質量好、鮮活性強和新穎豐富的內容產品。就政務新媒體的內容建設而言,5G的強容量、大連接、低時延和高速率技術特性使政務新媒體的內容能達到上傳、下載的即時效果。政務新媒體要突出PGC模式,確保內容的高質量、精準化和專業性優勢。比如,河南先后出臺了《新媒體崗位職責流程和崗位人員工作要求》《河南省教育系統新媒體聯盟運行辦法》等規定,建立多部門多處室內容策劃機制、溝通聯動機制和多層把關制,實現專人專崗、內容放權集中,發力政務新媒體內容建設[5]。其次,政務新媒體要多元創新內容形態和呈現方式,提升內容效度和服務滿意度。5G通過進一步賦能人工智能、AR/VR等前沿技術,將全方位優化政務新媒體的內容呈現方式和產品形態,為用戶帶來交互沉浸式的服務體驗。
3.以技術搭建平臺矩陣,跨界融合力促發展
在5G布局下,政務新媒體應積極把握技術機遇,不斷完善協同機制下的一體化傳播矩陣建設,以跨界融合實現資源共享與平臺互聯,促進自身創新發展。首先,政務新媒體要善于利用5G、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技術優勢,打造有價值的內容產品,并通過精準定位和智能分發讓政務新媒體在海量信息中脫穎而出,不斷創建算法適配機制,以差異化內容、深入性傳播矩陣以及權威影響力重塑媒體品牌,實現價值回歸。2019年,北京政務新媒體累計發布信息200多萬條,對社會各大重點關注事件均能第一時間整理并發布,總粉絲量突破1.6億,成為北京市民最信賴的官方平臺。其次,政務新媒體要以5G等新興技術為手段,積極建立跨界聯盟的協同發展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和平臺互聯。2019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政務新媒體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指出,到2022年,要建成以中國政府網政務新媒體為龍頭,整體協同、響應迅速的政務新媒體矩陣體系。
4.延伸用戶智慧服務,引導受眾的互動參與
5G時代,政務新媒體要不斷延伸用戶智慧服務,提升受眾參與度。首先,政務新媒體要充分利用5G、大數據、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的賦能優勢,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智慧服務。政務新媒體要積極利用5G等技術,以時間、空間和行為數據等描繪用戶的精準畫像,聚焦受眾的個性化需求,通過智慧服務為受眾創造價值。在G20峰會期間,“杭州發布”政務新媒體建立了因人而異、因需而變、分層分類地為用戶提供本地化、垂直化、定制化和差異化多元信息服務的機制,內容涉及新聞、知識、教育、生活和娛樂等多個方面,其功能也逐漸從獨家新聞、行業信息發布延伸至深度分析、數據披露、輿情民意、政策反饋等各個層面,旨在延伸政務新媒體智慧服務范疇,滿足用戶多元信息需求[6]。其次,政務新媒體要樹立“內容為王,用戶為本”的發展理念。5G時代的萬物互聯將進一步加劇信息流的速度與密度。政務新媒體只有以內容創新為手段,以用戶服務為核心,不斷滿足其多層次需求,才能吸引用戶主動參與到政務新媒體的傳播活動中,促進自身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
5.全面關注用戶效果,強化實時反饋機制
5G時代的政務新媒體要全面關注用戶效果,以規范有序的實時反饋機制提升自我影響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目標。首先,以5G為核心的新興技術賦能政務新媒體,強化了用戶服務效果。比如,政務新媒體可以通過引入人工智能技術為受眾提供有關政務問題的專業解答,并通過24小時在線互動機制的開啟,穩步提升用戶的滿意度。其次,政務新媒體要加強與區域融媒體中心的戰略合作,圍繞關系鏈、傳播鏈進行資源整合與有效傳播,將政策解讀、數據披露、輿情回應的服務效力發揮到最大化,為受眾提供更多有價值的信息。中國消防的微博系列賬號堅持走群眾路線,組建了由南京消防、江西消防、江蘇消防、舟山消防和吉安消防等各省市消防系統微博賬號為傳播矩陣的“同盟軍”,創建了新媒體統一管理平臺、精確的受眾定位、組織虛擬化和運營一體化等發展機制,為受眾提供全天候信息服務。政務新媒體還可根據5G高速率、低時延的網絡特性構建政務新媒體的實時反饋機制,并通過虛擬機器人的在線互動優化用戶體驗,以轉變話語模式和服務形式,更好地為用戶服務。
|參考文獻|
[1]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20-04-28.
[2]張芮昕,徐建華. 5G時代政務短視頻的傳播與發展[J]. 青年記者,2020(8):103-104.
[3]丁漢青. 2018年新媒體行業發展態勢分析與盤點[J]. 出版廣角,2019(3):14-19.
[4]人民時評:引導政務新媒體規范發展[EB/OL]. (2019-06-10)[2020-07-02]. http://theory. people. com. cn/n1/2019/0610/c40531-31126514. html.
[5]馬翠軒,梁崇. 河南省教育政務新媒體發展路徑研究[J]. 新聞愛好者,2020(5):88-90.
[6]俞燕君. 大型國際活動中的政務新媒體語言應用——以G20杭州峰會期間的“杭州發布”政務微博、微信為例[J]. 出版廣角,2019(3):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