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剛
江浙美景,鐘靈毓秀,吸引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無數不朽詩作。縱觀中國文學史,江浙更是名人輩出,甚至被歷代文人騷客視為精神故里。8月9日,治愈系文旅實踐節目《還有詩和遠方·詩畫浙江篇》(以下簡稱《還有詩和遠方》)在浙江衛視播出。
節目制片人高雅介紹,主創團隊通過對浙江當地人文內容的發掘,將充滿“煙火氣”的旅行元素和傳統文化內容相結合,希望觀眾發現傳統文化之美,體會中國歷史的文化傳承。
基調:行在畫中 體悟歷史
《還有詩和遠方》首期來到浙江新昌,尋訪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的足跡,欣賞李白筆下的天姥山風光。華少、張紹剛、胡海泉攜手酈波、尚雯婕,共同感受美麗中國、詩畫浙江。
不同于浙江衛視主打的諸多強賽制綜藝,《還有詩和遠方》沒有緊湊的任務環節,嘉賓行走在歲月雕琢的江南村巷,感受當地歷史文化,隨性走入路邊小店,與當地居民攀談。游客的視角,舒緩的節奏,嘉賓的自身感受和相互交流構建而成的輕松氛圍,構成《還有詩和遠方》詩意、質樸的氣質。
高雅表示,傳統文化節目創作,容易出現紀錄片式的文化元素解構和展現,令觀眾產生疏離感,覺得內容與自己無關。文旅真人秀則容易落入娛樂化的怪圈,過于注重主持人的關系和娛樂性設定,缺乏人文關注。“我們希望將嘉賓在旅行中的見聞、感悟,與當地文化元素相結合,展現當地文化特性,以及歷史積淀對人文民風的影響。”
譬如,浙江臨海縣在很多觀眾眼中是一座典雅的古鎮,自然風光優美,生活節奏悠閑而舒緩;其實這里曾經是戚家軍的主要駐地,也是當時抗擊倭寇的主戰場。節目中,嘉賓在展現當地美食、美景的同時,也呈現了溫婉的江南人敢于為家國獻身的剛烈性格。
“節目通過當地情、景、人及嘉賓的個人思考,將浙江的文化元素與文旅內核相結合,達到觀眾伴隨嘉賓視角同行、同見、同聽的效果,進而尋找雙方情感上的共鳴。同時,主創團隊通過節目,將嘉賓行走過的歷史文化線路巧妙地‘安利給觀眾,完成綜藝與文旅之間的破題表達。”高雅表示,節目組并不苛求觀眾在觀看“新昌篇”后,就能將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背誦出來;但希望能夠通過嘉賓的視角及與當地居民的交流,讓觀眾感受到詩歌背后蘊含的意境,感受到文化對當地的影響,以及詩詞中蘊含的精神主題。
韻味:文化落地 感受傳承
觀眾通過嘉賓視角感受“遠方”的風景和人文之美,通過貫穿其中的“詩歌”實現古今情感交融,“詩”和“遠方”兩大主題元素直觀展現在觀眾眼前,并在綜藝與文旅之間形成呼應。
詩歌是《還有詩和遠方》貫穿古今的情感表達載體之一,即將詩詞歌賦與文化、景色和美食相融合,以普通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予以傳達。首期節目中的天姥唐詩宴,以及天姥山日出觀景等,均讓觀眾直觀感受到當地與詩詞文化的緊密聯系。
此外,節目組還對“詩”元素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挖掘,專門設計了面向普通觀眾的詩歌征集活動,并在節目中朗讀優秀作品。
高雅將該環節視為節目在文化落地方面的嘗試。與以文物或歷史古跡為載體的文化類節目不同,主創團隊希望《還有詩和遠方》呈現的文化元素是普通觀眾能夠直接觸碰和欣賞的,希望借此尋找文化與觀眾之間的共鳴——不同地域、不同群體觀眾,通過詩歌抒發個人情感,形成社會層面的精神共振。“從每期的主題立意出發,通過呈現的每種美食、每處景點,甚至每位當地人,回歸到想要探索的話題和觀點上,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
此外,主創團隊還希望節目能夠借古通今,尋找到古今對話的途徑。節目中,李白對偶像謝靈運的仰慕和尊敬,在當期嘉賓中形成關于偶像力量的討論。以偶像為榜樣,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這種不同時代的精神共鳴,形成跨越時空的交感,達到古今對話的目的。
思索:文旅元素 年輕表達
年輕態呈現,一直是文化類節目的創作難點之一。《還有詩和遠方》主創團隊在保證節目質量的前提下,通過內外兩個層面尋求解決路徑。
內在方面,團隊認為,當下年輕觀眾對于強代入感的走心綜藝接受度很高,優質文化類節目已經能夠吸引不同年齡觀眾。高雅介紹,相較5—10年前,現在的年輕觀眾對于深度內容的觀看需求大幅提升。觀眾好感度較高的網絡節目開始以《十三邀》《圓桌派》《奇遇人生》等文化類節目為主,不再唯娛樂至上,“這種趨勢也給了節目組信心。”
外在方面,團隊在節目表現形式上做足文章。如,節目融合了時下熱門的直播形式,推出4場專項直播活動,助力當地農產品和文旅產品銷售。高雅表示,節目組希望通過“直播”這種年輕人接受度更高的方式,跨屏推介內容和產品。
節目組在主持人的選擇及綜藝呈現手法上,也進行了年輕態考量。華少和張紹剛組成的“互懟CP”在年輕受眾中擁有較強影響力,二人的主持風格和在節目中表現出的放松狀態,更易被年輕觀眾接受。此外,節目組還面向全網征集攻略,將節目拍攝路線分為“本地人路線”和“外地人路線”,在滿足不同觀眾多樣化需求的同時,也讓節目與文旅結合得更為緊密,增加節目可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