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躍宸
【摘 要】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扎實推進科技創新工程,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促進全社會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在江蘇省范圍內開展科技進步統計監測工作。
【關鍵詞】科技進步監測;自主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G32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0)08-0028-02
科技進步統計監測是反映一個地區科技進步概況的綜合性指標,它主要包括科技進步環境、科技投入、科技產出、科技促進可持續發展4個一級指標,人力資源基礎、創新環境、人力投入、財力投入、高新技術產業化、科技創新、經濟增長、結構優化、效益提高、環境治理10個二級指標,以及24個三級指標。
1 總體情況
江蘇省科技廳、統計局聯合發布,常州市綜合得分分別為89.98分(2018年)、88.59分(2017年)、89.77分(2106年),位居全省第4位,排在蘇州、南京、無錫之后。
總體來看,雖然排名未變,但與第一梯隊的差距已經有所縮小,比第一名蘇州低9.69分(2017年為9.98分),比第二名南京低8.56分(2017年為6.89分),比第三名無錫低3.47分(2017年為4分);與第二梯隊的距離開始拉大,高出第五名鎮江6.73分(2017年為2.77分)。
2 指標變化情況
2.1 概況
從一級指標來看:“科技進步環境”與2017年持平,排在全省第4位;“科技投入”與2017年相比下降2位,排在全省第5位;“科技產出”與2017年相比上升1位,排在全省第4位;“科技促進可持續發展”與2017年相比下降2位,排在全省第4位。
2.2 薄弱指標和優勢指標情況
(1)薄弱指標。排名落后的有3個指標:“R&D活動人員占科技活動人員的比重”由全省第3位下降至全省第4位;“工業產值利潤率”由全省第4位下降至全省第10位;“每十萬人口專利申請數”排在全省第7位。
(2)優勢指標。排名靠前的2個指標:“人力資源基礎”排在全省第2位;“環境治理”排在全省第1位。
3 各項指標具體分析
3.1 科技進步環境
(1)排名情況及指標分解。“科技進步環境”指標與2017年持平,現排名第4位。
(2)二級指標分析。“人力資源基礎”和“創新環境”2個二級指標在全省的位次與2017年相比持平,分別居全省第3位和第4位,但是絕對分值有所提高,特別是“人力資源基礎”與第2名(蘇州)相差僅0.34分,從而使常州市在“科技進步環境”一級指標排名上升了1位。
(3)三級指標分析。?譹?訛“人力資源基礎”指標。“每萬人口中中專及以上在校生數”“每萬人口中科技活動人員數”2個3級指標的排位與2017年相比沒有變化,分別為全省第3位、第3位,說明常州市人力資源在整體方面均衡提升。?譺?訛“創新環境”指標。“每千人國際互聯網用戶數”的排位與2017年相比下降一位,現為全省第4位,“科技稅收減免額”排位與2017年持平,現為全省第4位,這兩項指標在正常的波動范圍之內。
3.2 科技投入
(1)排名情況及指標分解。常州市“科技投入”指標與2017年相比在全省排位下降2位,現排名第5位。
(2)二級指標分析。“人力投入”與2017年相比下降1個排位,現為全省第4位;“財力投入”與2017年持平,現為全省第4位,具體分析見三級指標。
(3)三級指標分析。?譹?訛“人力投入”指標。該指標分為“每萬名從業人員中專業技術人員數”“企業R&D活動人員占企業職工比重”2個三級指標。其中,“企業R&D活動人員占企業職工比重”排在全省第2位;“每萬名從業人員中專業技術人員數”排在全省第5位。從排位的數字可以看出:常州市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是同比提高的,但是從事科技活動中的研發人員比例有所下降,分析原因,可能存在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中介服務的人員增長較快,但R&D活動人員增長幅度不大;二是在科技統計時、部分單位在填報表時,R&D活動人員欄有漏填現象。?譺?訛“財力投入”指標。“全社會R&D支出占GDP的比例”指標,由2017年的2.78%下降至2.77%,在全省的排位與2017年持平,現位居全省第3位。分析原因,該指標常州市屬于平穩增長的類型。“政府科技撥款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指標,由2017年的4.73%降至4.55%,在全省的排位與2017年相比下降1位,現位居全省第3位。分析原因,該指標屬于正常的波動范圍之內。“企業R&D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例”指標,占比從1.22%上升到1.4%,在全省的排位下降2位,現位居全省第4位。從該數據可以看出,常州市企業重視研發投入,持續投入,在全省穩居前列。近兩年,常州市大力開展科技金融工作,啟動實施了科技金融專項,引導金融資本向新興產業傾斜,成效明顯。
3.3 科技產出
(1)排名情況及指標分解。“科技產出”指標與2017年相比在全省排位上升1位,現排名第4位。
(2)二級指標分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指標與2017年相比上升1位,現為全省第4位。“科技創新”指標與2017年相比持平,現為全省第5位。
(3)三級指標分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指標與2017年相比,由5 453.78億元增至5 902億元,在全省位次上升1位,現為全省第4位。
“高新技術產業出口交貨值占總產值的比重”與2017年相比,由11.1%降至10.32%,在全省的排名持平,現為全省第5位。分析原因主要是常州市高新技術產業有一定的外向依存度,出口有所下降。
3.4 科技促進可持續發展
(1)排名情況及指標分解。“科技促進可持續發展”指標與2017年相比在全省排位下降2位,現排名第4位。
(2)二級指標分析。“經濟增長”指標與2017年相比下降2位,現為第5位;“結構優化”與2017年相比上升1位,現為第4位;“效益提高”與2017年相比上升1位,現為第4位;“環境治理”與2017年相比持平,現為第1位。
(3)三級指標分析。①“經濟增長”指標。“人均GDP”指標由2017年的122 721.45元/人增加至140 434.99元/人,在全省的排位持平,現為第4位。“GDP增長速度”由2017年的9.5%上升至12.64%,該指標中,經濟總量小的區域增長速度相對較快,經濟總量大的區域增長速度相對較慢。“億元投資新增GDP”由2017年的0.14億元升至0.19億元,在全省的排名持平,現為第3名;該項指標說明常州市總體上資本投資效率較高。②“結構優化”指標。“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7年的50.9%降至50.81%,與2017年相比排名持平,現為全省第4位。分析原因,該指標屬于正常的波動范圍之內。“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17年的44.46%增至46.58%,與上年相比排名上升2位,現為全省第4位。從該數據看,得益于多年來政府的引導和培育,在全球經濟低迷的狀態下,常州市高新技術產業卻逆勢而上,成績顯著。
4 對策措施
(1)繼續狠抓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這一核心。科技進步監測結果在全省位置的提升,主要是因為高新技術產業相關的幾個指標大幅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對工業產值增長的貢獻率逐年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省比重為9.7%,保持在全省第4位,蘇州占比為27.94%,無錫占比為12.86%,南京占比為9.99%,企業R&D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例排名與2017年度持平,排在全省第4位。
加強科技創新,促進轉型升級是常州市委市政府確定的當前常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戰略任務,而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是轉型升級的重要目標。常州市要以搶占新興產業技術發展制高點、促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和形成高端服務業品牌為主攻方向,加大引導扶持,努力形成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實現常州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加大對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引導企業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加強研發經費投入和人力投入,要加強科技金融體系建設,促進多元化科技投融資體系完善。
(2)穩步推進知識產權工作。監測評價結果中,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有每十萬人專利申請數、每十萬人專利授權數和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3個指標,排名分別是第7、5、5名,在提高專利申請和授權量的同時,還需要提高專利質量,增加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的占比。
要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體系,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有效維護科技創新主體的合法權益。完善知識產權中介服務體系,加強知識產權的申請代理、評估投資、推廣應用、檢索咨詢、糾紛代理等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市場對知識產權資源的優化配置。完善知識產權戰略運用體系,引導企業實施知識產權管理,加強戰略推進,著力提高企業知識產權競爭力和控制風險能力。完善知識產權創造激勵機制,促進企業加大知識產權的工作和投入力度,重視提高發明專利、軟件著作權的技術含量,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3)進一步完善數據采集機制。江蘇省科技進步統計監測評價中所采集的指標數據來源于江蘇省各有關廳局,而江蘇省各有關廳局的數據主要是由各省轄市有關部門向省機關報送,包括統計、科技、經貿、人事、環保、電信、財政、教育等單位。因此,要加強與這些部門的聯絡溝通,研究分析常州市有關指標得分與周邊城市存在差距的原因,加強對統計上報數據的審核把關,真實反映常州市科技進步的有關情況。
綜上分析,常州市要想縮小與蘇州、南京和無錫等第一梯隊的距離,還需要做大量工作,從基礎結構調整入手,繼續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大可持續發展工作力度,不斷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力爭使常州市科技進步各項監測指標在全省的排名能進一步上升。
參 考 文 獻
[1]沈悅林.杭州市2014年度科技進步監測分析[J].杭州科技,2014(6).
[2]仇國陽,孟曉華,崔志明.區域科技進步監測指標體系的優化與重構[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9).
[3]王仁元,高巍,朱波.區域衛生科技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