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愛紅



【摘 要】文章基于生態經濟效率視角構建了產業轉型升級評價指標體系,包含產業發展基礎、產業可持續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和生態環境改善4個一級指標和12個二級指標。對珠三角9個城市的產業轉型升級成效進行了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劃分了3個發展集團,分析了均衡和非均衡兩類產業轉型升級模式。文章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對指導城市主導產業選擇和產業轉型升級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產業轉型升級;生態經濟效率;珠三角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0)08-0012-03
0 引言
新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特征決定了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并強調:“要把重點放在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上,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宜昌市考察時強調:“通過立規矩,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在堅持生態保護的前提下,發展適合的產業,實現科學發展、有序發展、高質量發展。”產業結構作為國民經濟結構的核心,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區域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德國Schaltegger等學者[1]于1990年提出的生態經濟效率強調經濟效率與環境的平衡,可為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提供理論指導。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的頒布,使大灣區城市面臨千載難逢的重大發展機遇。在如何發展經濟的關鍵問題上,更應利用好政策優勢和自身要素稟賦,促進經濟與環境協同發展。因此,基于生態經濟效率視角客觀評價珠三角城市產業轉型升級成效,通過評價認清現狀,制定措施促進城市產業轉型升級,成為當下的重要任務。
1 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成效評價
1.1 指標選取原則
全面系統原則:指標設置要充分體現生態經濟效率理念和產業轉型升級成效,不僅要反映經濟發展的“量”,更要反映經濟發展的“質”,體現經濟結構的優化、發展動力的轉換。
適用性原則:指標選擇要統籌考慮指標數據的準確性、可獲得性和可操作性。
簡潔性原則:選取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指標,避免指標設置過于繁復。
可比性原則:選取的指標應便于各城市之間進行比較,以體現各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的優勢和短板。
1.2 指標體系構建
根據指標選取原則,構建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評估指標體系。
參考王玉燕、林漢川等人(2014)[2-5]的研究,設立包括產業發展基礎、產業可持續發展、產業結構優化、生態環境改善4個一級指標。體現產業轉型升級不同方面的要求。每個一級指標包含若干二級指標,共設置二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主要選取自統計年鑒及統計公報,以確保數據的統一性和可獲得性。客觀指標體系總權重按100%賦值。經過廣泛征求相關部門及有關專家的意見,充分吸收,反復研究,最終確定采用經典、傳統、覆蓋面廣的德爾菲法對具體分指標進行賦權。構建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成效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1.3 數據來源與計算方法
對于指標體系中各維度的二級指標,采用綜合指數法進行測算,分4個步驟進行。第一步,完成珠三角9個城市對應二級指標數據的收集、審核、確認;第二步,對數據缺失的指標進行處理;第三步,對二級指標值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各二級指標標準化后的值pij;第四步,通過二級指標綜合加權得到某城市各維度(一級指標)得分Pi,第五步,某城市總得分由各維度得分乘以相應一級指標權重得到城市加權評價總分Z。綜合指數法的計算公式如下:
Pi=■wijpij(j=1,2,3;=4)Z=■wiPi(n=4)
基礎指標按評價作用分為正向和逆向指標,需對各個指標進行處理,通過指標標準化與賦權求和,計算珠三角城市群各維度總指數。指標標準化采用原始數據除以基期平均值的方法,即以2013年為基期,計算基期年份以各地區的平均值為分母,并用其他年份的指標比上該平均值,形成相關標準化數據,逆向指標為這一平均值比上具體年份指標值。再根據各自權重計算各維度發展質量總指數。本文選取的12個二級指標均為正向指標。
各二級指標的基礎數據均來自廣東省統計局公開發布的《廣東省統計年鑒》,部分指標數據來源各城市統計局公開發布的年度統計年鑒及統計公報。由于2018年缺失數據的指標過多,因此本文僅對2014—2017年數據進行分析。
1.4 評價結果
將各城市歷年在不同維度的評價得分進行算術平均,得到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各維度得分及總體評價得分(見表2)。為便于觀察各城市的產業轉型升級成效,列出2017年各城市在不同維度的評價得分見表3。
2 結論與對策建議
2.1 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總體成效
由表2和圖1可知,從珠三角總體綜合得分看,2014—2017年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總體呈不斷向好趨勢。其中,產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快速提升;產業發展基礎和產業結構優化水平緩慢上升;生態環境改善水平前3年總體平穩,但2017年下降明顯,主要原因是惠州2017年單位GDP能耗上升較快。
2.2 各城市產業轉型升級成效
依據表3各城市在各維度得分及綜合評價得分進行系統聚類分析,聚類結果顯示9個城市分為3個集團。
(1)2017年深圳產業轉型升級成效綜合評價得分排名第一,珠海排名第二,這兩個城市構成第一集團,尤其是深圳,在4個維度的得分均領先于其余城市。作為經濟特區的深圳、珠海,產業可持續發展評價得分均遠高于其他城市。深圳是全國創新型城市范例,在創新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創新載體、創新政策與環境等方面在全國領先。珠海的創新能力在大灣區內地城市中僅次于深圳。科技創新位于創新發展戰略的核心地位,也是產業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2)廣州、佛山、東莞、中山4個城市的產業轉型升級成效綜合排名在3~6位,處于第二集團。廣州、佛山在產業發展基礎、產業可持續發展等維度具有良好的表現;佛山以傳統產業為主,在產業結構優化維度得分較低;東莞、中山在產業可持續發展維度表現相對較好,但在其他3個維度表現均一般。
(3)惠州、江門、肇慶3個城市的產業轉型升級成效評價排在最后3位,為第三集團。惠州在產業結構優化維度表現僅次于深圳,但在生態環境改善維度表現最差;江門、肇慶則在4個維度處于全面落后狀態。
結合表3與圖2,從產業發展基礎、產業可持續發展、產業結構優化、生態環境改善4個維度的得分進行對比發現:廣州、東莞、江門、肇慶4個城市的產業轉型升級成效在4個維度表現相對均衡。廣東、東莞4個維度均處于中間水平;江門、肇慶4個維度均處于落后位置。?譺?訛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惠州5個城市在4個維度表現出非均衡狀態。深圳、珠海由于創新能力突出,在產業可持續發展維度的得分遠高于其他3個維度;佛山在產業可持續發展維度表現相對較好,由于其以傳統制造業為主,在高技術制造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方面提升緩慢,因此在產業結構優化維度得分較低;中山在產業可持續發展維度得分較高,但其他3個維度得分均相對靠后。由于城市生態環境相對較穩定,資源消耗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大幅減少,總體而言,除惠州外各城市在生態環境改善維度的歷年得分相對平穩。惠州受2017年單位GDP能耗顯著上升影響,生態環境改善得分明顯下降,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分析。
本文基于產業生態系統理論所構建的跨境電商綜試區發展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對跨境電商綜試區城市選擇、發展模式選擇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一是廣東省可以根據珠三角各城市在產業轉型升級4個維度的情況綜合考慮,進行產業長遠布局,實現各城市梯度發展、錯位發展。二是各城市可以結合自身產業發展優劣勢進行主導產業選擇,科學地制定產業發展規劃,例如深圳、珠海創新能力突出,可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佛山工業體系較為健全、傳統制造業優勢突出,應重點推動優勢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打造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典范城市。
參 考 文 獻
[1]S Schaltegger,A Sturm.kologischeRationalitt[J].Die Unternehmung,1990(4):273-290.
[2]毛蘊詩,吳瑤.企業升級路徑與分析模式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78-186.
[3]王玉燕,林漢川,呂臣.全球價值鏈嵌入的技術進步效應——來自中國工業面板數據的經驗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4(9):65-77.
[4]湯碧,陳莉莉.全球價值鏈視角下的中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2012(10):44-45.
[5]程惠芳,唐輝亮,陳超.開放條件下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綜合能力評價研究——中國31個省市轉型升級評價指標體系分析[J].管理世界,2011(8):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