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芷竹
【摘 要】影子銀行的產生不可避免地對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巨大影響,并開始逐步進入各國的監管視野,在其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我國金融體系的結構、金融監管的方式都具有一些自己的特點,雖然從事的業務與傳統銀行相似,但在主要的業務所使用的模式上卻有一定的差別,隨著我國經濟市場的蓬勃發展,影子銀行對宏觀經濟及傳統銀行構成的潛在風險開始逐漸出現,由于影子銀行跨區域、跨行業的業務活動不斷增多,監管真空、監管套利等現象突出,使得世界經濟遭受了一定沖擊,因此應盡早找出影子銀行體系存在的漏洞,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為監管改革提供理論基礎和政策建議,規范運行程序,確保影子銀行有序運行,保障經濟健康發展。
【關鍵詞】影子銀行體系;金融監管;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0)08-0124-02
1 我國影子銀行體系概論
1.1 影子銀行體系的組成
相比于發達國家,我國的金融市場發展較為落后,而且中國對商業銀行的監管力度嚴格,對存款準備金率的要求更高,商業銀行將資產進行組合然后通過衍生交易把表內資產的風險進行轉移,非銀行金融機構利用傳統商業銀行創造新的投資產品,投資者就可以將更多的投資產品進行組合,降低其投資風險,這種相互聯系的業務構成了現在的影子銀行體系。大體可以分為以下3種:一是傳統商業銀行內部的影子銀行業務,包括銀行理財產品、銀行承兌匯票、委托貸款等;二是非銀行體系的金融機構,包括信托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創業投資基金等;三是民間金融,包括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民間借貸等。
1.2 我國影子銀行的產生及不斷發展的動因
金融危機過后,影子銀行便成為一大熱門話題。因影子銀行的借貸模式不斷地應市場需求變化而變化,使影子銀行逐漸從銀行表外業務擴展到各個方面,致使其迅速增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中小企業資金緊缺。金融危機過后,通貨膨脹率一直居高不下,中央銀行遂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全社會資金供給遠小于需求,市場流動性減緩,我國的出口減少,原材料和勞動力的成本上漲,中小微型企業面臨著資金短缺問題,中小企業只得被迫尋找新的融資方式,在這種趨勢下影子銀行規模不斷得到擴展。
(2)利率雙軌擴大了影子銀行規模。利率本質是資本的價格,利率雙軌就是指在沒有完全實現利率市場化的情況下存在受管制的存貸利率和已經完全市場化的回購利率兩種利率,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存在利率差,即銀行間拆借利率有時會高于信貸利率,銀行就可以通過設計一些理財產品用低利率去融入資金,然后在拆借出去,從中獲取巨大的利潤收入,在緊縮政策環境下逐步擴大影子銀行的規模。
2 我國影子銀行存在的風險分析
2.1 期限錯配引起的流動性風險
影子銀行擁有期限長、虛擬性強及風險高的金融產品,通過資產證券化等一系列流程發行資產支持類商業票據等進行融資,并投資于期限較長、流動性較差的資產,因此出現了“短融長投”的期限錯配情況,有很強的不穩定性和短期性,當市場出現預期不良的狀況或產生內在不穩定因素時,沒有辦法迅速將長期資產變現,從而陷入流動性嚴重不足的困境,引發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2.2 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違約風險
由于影子銀行內部業務不公開,信息披露不充分加之近年來支持政府投資項目產生的潛在風險增加了未來的信用違約風險。同時,許多投資者只知道合同上所標示出來的利率水平及時間期限,對產品投資后的一系列活動過程也無法進行及時有效的監督,因此當市場出現危機,投資收益率低于投資者的預期投資收益率時,金融產品不能夠還本付息,從而帶來系統性違約風險。
2.3 高杠桿化操作容易誘發系統性風險
影子銀行特有的業務模式決定了在經營過程中必須使用高杠桿率,與傳統銀行有所差別的是,其不吸收公眾存款,同時不需要繳納存款準備金,只需通過采取一系列的創新產品,規避現有的銀行監管制度與體系,構成一套高風險的運作方式,同時利用高杠桿,使資產規模成倍地增加。在經濟出現衰退時,例如資產價格下跌,就會造成風險上升,金融市場的系統風險就會通過高杠桿被顯著放大,并引發類似于傳統銀行那樣的擠兌風險,使得經濟面臨長期萎縮。
3 我國影子銀行監管存在的問題
3.1 金融監管體制不夠完善
我國實行分業監管的體制,只對職責范圍內的工作負責,法律法規不健全,制度制定有滯后性,各金融監管機構的標準不統一,由于影子銀行的特殊性,所以不易判斷應該由哪個機構對其進行監管,監管法規的持續性和執行力差,很容易導致監管出現漏洞。同時,我國現有的影子銀行體系法律大多以行政規定性的文件為主,靈活性較差,存在著許多缺陷。
3.2 監管機構間的協調合作不及時
影子銀行形成業務復雜度大、難度高、覆蓋領域很廣的業務體系特點,隨著金融業務的發展,各項業務會有相互重疊的部分,但各監管部門在分業監管模式下不得不各司其職,從而引起各部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各金融監管部門之間形成監管真空。例如,在中央銀行與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職責明確的監管模式下,對于跨機構、跨專業、跨市場的經營特性與趨勢,很難準確引導監管部門實施監管。
3.3 金融機構自身風險監管意識弱化
我國金融機構沒有完善的風險識別和管理手段,大部分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監控和預警措施還處在起步階段,難以對影子銀行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和潛在的各類風險采取及時的監管措施。在監管過程中,金融機構本身自律意識不強,很難對自我進行有效控制,組織結構、職責都不夠明確,與行政監管之間的界定不清,因為影子銀行系統的創新性很強,不斷突破各種監管限制,其業務更容易存在不規范經營管理以至違規的情況,所以必須要求風險管理人員具備很高的專業素質及很強的風險意識來面對復雜的新環境。
4 防范我國影子銀行監管風險的對策
4.1 依據影子銀行的不同特點,正確引導影子銀行發展
第一,加強監管體系的分工與監測,大力打擊不法機構、違規辦理業務的行為,對存在的問題做好跟蹤和記錄,確保能夠對影子銀行體系進行系統的監管,從分業監管模式逐漸向功能監管模式過度。第二,明確監管主體,對具有不同風險特點和功能效率的影子銀進行區分,對于非法的金融活動給予嚴厲打擊,對于那些真正可以滿足大宗需求的活動進行鼓勵,降低其準入門檻,對影子銀行的風險進行定期測評,以便期采取不同的監管方法,根據機構的不同特點對監管力度進行調整。
4.2 改善金融監管體制,加強監管協調
對影子銀行的內涵在法律上給予一個清晰的界定,修訂現行的法律規章,明確監管機構的監管范圍,在分業監管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整體的監管框架,保證在系統性風險管理中中央銀行的主導地位不變,不斷提高宏觀審慎監管水平,并根據不同機構情況的差異設置過渡期安排,保證影子銀行監管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建立協調機制,加強各機構之間的配合與默契、逐步實現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4.3 建立風險防控機制,提高自身風險防控能力
內部風險控制是金融風險監管的基礎和保證,首先要完善影子銀行法人管理結構和在職人員操作規范,明確各崗位責任、權限,保證任何一個員工的行為、任何一項業務的處理都在監督和掌握之中,建立各受益主體的彼此制約機制,不斷引領金融環境向好發展。其次要加強內部人員制約機制,行業自律機制,建立收益與風險掛鉤的激勵機制,重視事前監管,過程控制,事后監督,對金融機構的重要管理人員實行權力制約,強化他們的風險管理意識與責任承擔意識,維護整個金融體系的有序運行。
參 考 文 獻
[1]胡鳳云.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監管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6.
[2]李楊.影子銀行體系發展與金融創新[J].中國金融,2011
(12):31-32.
[3]張冬梅.影子銀行的特征、影響及其監管[J].金融發展研究,2013(2):35-37.
[4]沈聯濤,黃祖順.影子銀行陽光化:中國金融改革的新機遇[M].上海:遠東出版社,2016.
[5]劉瀾庵,宮躍欣.影子銀行問題研究述評[J].經濟學動態,2012(2):128-133.
[6]李麟,李華章.影子銀行的發展與監管[J].中國金融,2014(4):50-51.
[7]張化橋.影子銀行內幕:下一個次貸危機的源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8]方斡.中國影子銀行的現狀及其利弊淺析[J].北方經貿,2013(4):103-104.
[9]黎友煥,劉永子.中國影子銀行的風險及防范[J].甘肅社會科學,2015(3):151-155.
[10]尹繼志.影子銀行體系的業務運作、風險特征與金融監管[J].金融與經濟,2013(4):35-39.
[11]于著.中國影子銀行二概念、特征與監管分析[J].中國經貿導刊,2013(4):54-55.
[12]李錦成.中國的影子銀行與股票市場:內在關聯與作用機理[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8.
[13]陸暢.影子銀行對銀行經營的影響及風險分析[J].時代金融,2012(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