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真
【摘 要】當前,國有“僵尸企業”市場退出越發成為國有企業轉型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重大課題和挑戰。文章在總結國有“僵尸企業”市場退出路徑及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建立健全準入和退出雙并重的企業評價體系、構建國有“僵尸企業”多元化的市場退出路徑、優化國有“僵尸企業”市場退出政策環境等工作建議。
【關鍵詞】國有企業;僵尸企業;市場退出
【中圖分類號】F27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0)08-0226-03
長期以來,國有“僵尸企業”占用大量社會資源卻存在著低下的生產效率,嚴重影響行業健康發展和社會經濟穩定運行。中國人民大學調查顯示,國有和集體企業中“僵尸企業”的比例最高,遠超民營企業和港澳臺地區企業及外商企業。隨著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逐步深入,國有“僵尸企業”市場退出也越發成為國有企業轉型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重大課題和挑戰。本文總結當前國有“僵尸企業”市場退出主要路徑及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工作建議。
1 當前國有“僵尸企業”市場退出主要路徑
1.1 全面關停,終止企業存續
破產清算:對于無持續生產經營可能性的國有“僵尸企業”,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破產,由管理人組織對破產財產進行清算、評估、處理和分配。在“三去一補一降”的政策背景下,破產清算作為化解過剩產能、清退國有“僵尸企業”重要手段越發受到各方重視,2019年國家加快完善市場主體退出制度改革方案中強調對符合破產等退出條件的國有企業,各相關方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礙其退出,防止形成“僵尸企業”。
解散清算:企業不宜或者不能繼續經營時,經股東協商一致后自主宣告解散并進行清算。這是一種相對主動的市場退出路徑,通常適用于股權結構、債權債務結構較為簡單國有“僵尸企業”,由企業主導向有關部門申請清算,在降低國有“僵尸企業”退出成本的同時,最小化其社會負面影響。
吸收合并:部分國有企業出于戰略規劃等方面考慮,對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國有“僵尸企業”采取吸收合并,使得被合并國有“僵尸企業”法人注銷,借助內部整合實現市場退出。但當前此種退出方式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市場行為,可能會出現行政性“拉郎配”,對吸收合并主體形成新的經營風險和傷害。
1.2 并購重組或剝離,優化資源配置
并購重組:對于一些仍有發展潛力的國有“僵尸企業”,將其產權或資產所有權、使用權和支配權等通過公開或非公開方式向新經營主體轉移。對并購主體來說,通過兼并國有“僵尸企業”中優勢管理和服務資源,優化自身資產結構,進一步提升經營效益空間;對被并購企業來說,在脫離原有經營困難、妥善安置職工群體的同時,也有效保護原關聯方利益,避免形成大范圍的債權債務板結等不良局面。
資產剝離:部分國有“僵尸企業”借助內置或外部不良資產管理機構,以多種合法有效的方式將不良資產(產權)轉入不良資產管理機構,運用市場機制和非常規的管理政策、管理手段對企業不良資產(產權)進行集中與專業化的管理。近年來,將不良資產委托給資產管理公司進行專業化管理、處置的退出模式越發應用于上市公司及大型國有企業,通過一定處置成本,可使其集中精力開展其他業務,參與市場競爭。
1.3 產業轉型或產能輸出,提供有效供給
產業轉型:部分國有“僵尸企業”會以發展延伸產業或替代產業的方式逐步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從而減少對原有產業依賴性,實現對原產業的退出。與前文退出路徑相比,產業轉型平衡了國有“僵尸企業”退出中社會責任和目標實現的關系。
產能輸出:通過將國內產品、產業轉移至東南亞、南美、非洲、東歐等地的發展中國家,推動產業空間外延,獲取當地豐富的資源和優惠產業發展政策,提高供給端與需求端匹配度,并逐漸退出國內市場。
2 當前國有“僵尸企業”市場退出存在主要問題
2.1 資產狀況不佳削弱市場投資熱情
國有“僵尸企業”市場退出一個重要手段是促使優勢企業或相對優勢企業對其開展兼并重組,但由于絕大部分國有“僵尸企業”資產狀況差、經營質量不高,影響兼并主體實施并購重組的動力明顯不足,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國有“僵尸企業”沉沒成本高企。大部分國有“僵尸企業”為重資產企業,機器設備等資本品具有較強的資產專用性,權屬變更、空間變更均比較困難。此外,因技術要求、自然環境等原因,某些固定資產屬于一次性投資,無法收回循環利用。資產專用性強和一次性的固定設備投資造成了國有“僵尸企業”在市場退出時的沉沒成本巨大,剝離重組后難以快速為兼并主體創造價值效益。
二是國有“僵尸企業”債務負擔沉重。從實際情況來看,國有“僵尸企業”普遍存在高額的內外部負債,其資產負債率遠超行業平均水平,甚至呈現資不抵債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國有“僵尸企業”不僅無法為兼并方帶來價值資產或資源,高額債務還需由兼并主體企業承繼,無形中削弱其并購動力;若國有“僵尸企業”采取關停清算等方式實施退出,則股東、債權人將面臨極大的資金回收風險,對國有“僵尸企業”關聯方造成投資損失,嚴重時可能引起地區社會經濟動蕩。
2.2 不良資產處置及市場退出經驗缺乏
當前,很大一部分國有“僵尸企業”存在于我國的工業制造業及業務面較窄的企業,產業極易受到供需市場和國家政策的影響,其未來發展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憑借著國有企業的隱形保護機制和對部分產業資源的壟斷優勢,傳統的項目建設可行性分析往往只針對項目經濟效益和戰略方向進行闡述,對退出重點問題、重要環節并未建立有效預測和路徑設計,導致企業運營出現危機時無法及時調整策略,全面統籌退出安排;在此基礎上,國有“僵尸企業”僅能通過傳統方式例如公開轉讓、債轉股、破產清算、債務核銷等進行不良資產處置和項目退出,對于AMC買斷、產能置換等金融、實體互助模式實踐經驗較少,易在傳統處置路徑受限時即刻停滯不良資產的處置和項目退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