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素虹
【摘 要】網絡短視頻平臺的版權侵權責任主要適用避風港規則,但避風港規則存在“明知與應知”適用標準不明確、“通知-刪除”措施對于遏制侵權行為收效甚微等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需從完善避風港規則、增設版權注意義務和利用智能技術進行版權保護等方面進行。
【關鍵詞】網絡短視頻平臺;避風港規則;注意義務
【中圖分類號】D92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0)08-0240-03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為7.73億,占網民整體的85.6%。數據顯示出網絡短視頻行業發展迅猛。但網絡短視頻作為內容產業,在規模壯大的同時也暴露了版權侵權的風險。網絡短視頻具有時長短、碎片化、數量大、傳播快等特點,導致版權侵權易維權難。網絡短視頻平臺作為行業的推動者與經營者,應當承擔一定的版權侵權責任,以有效維護版權,保護著作權人利益,進而促進網絡短視頻行業乃至互聯網經濟的健康良性發展。
1 網絡短視頻平臺版權侵權責任現狀及問題
1.1 網絡短視頻平臺版權侵權責任現狀
網絡短視頻平臺為網絡用戶提供視頻存儲服務和視頻鏈接服務,屬于法律規定的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范疇,也同樣適用我國目前關于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相關規定。網絡短視頻平臺的版權侵權責任分為直接侵權責任和共同侵權責任,直接侵權責任是指網絡短視頻平臺直接實施侵害他人權益并為法律所明確禁止的行為。根據現有法律規定,網絡短視頻平臺直接侵權責任主要規定于《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1款:“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直接侵權行為在實踐中易判斷,對此類侵權責任的認定爭議較少,所以不做贅述。
網絡短視頻平臺的共同侵權責任是指平臺未直接實施侵權行為,但是幫助、利用或者引誘第三方進行侵權時所應該承擔的責任[1]。有關網絡短視頻平臺版權共同侵權責任的認定,在實踐中運用得最普遍的是避風港規則,具體體現在《侵權責任法》第36條與《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22條、第23條的規定中。
1.2 避風港規則在適用中存在的問題
在網絡環境的影響下,對于層出不窮的網絡侵權現象,立法不斷加強對著作權人的保護,但基于公平公正原則與利益平衡的原則,也應保護著作權相對人的權益,所以避風港規則應運而生,并且成為目前司法實踐中網絡平臺最常用的免責依據,名副其實成為網絡平臺的“避風港”。但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及網絡短視頻產業的迅速發展,避風港規則在解決網絡短視頻版權侵權糾紛的實踐中逐步顯現出一系列問題,尤其是作為一項法律規定,逐漸偏離了維護版權的最終目的。
1.2.1 “明知與應知”的判斷標準規定不明確
對于避風港原則最大的爭議點在于判斷“明知或者應知”的標準上,網絡短視頻平臺對于侵權行為是否“明知或者應知”是決定其是否承擔版權侵權責任的關鍵。但由于法律未多作規定,所以在實踐中具體如何判斷是否“明知或者應知”存在爭議。網絡短視頻的類型繁多,數量浩如煙海,要想從眾多的作品中識別侵權作品,無疑會給網絡短視頻平臺增加巨大的工作量,不利于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利益保護,但如果不從內容發行、管理平臺著手預防、整頓侵權行為,又會嚴重損害著作權人利益。所以,如何確立“明知或者應知”的標準,也是平衡短視頻著作權人與短視頻平臺利益的關鍵。
在司法實踐中,適用避風港原則的判斷標準都較為寬松,網絡服務提供者往往也將其作為抗辯理由以獲得免責,但網絡短視頻短小量大,侵權泛濫,在判斷“明知或者應知”上應按照網絡短視頻的發展現狀針對性進行適用,以促使網絡短視頻平臺肩負起自身責任,維護作者權益的同時,優化內容質量,促進產業良性發展。
1.2.2 “通知-刪除”對于遏制侵權效果甚微
避風港規則中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如果接到了作品侵權的通知,應當刪除侵權作品,但在網絡短視頻平臺的實際操作中存在一系列問題。首先是在通知的范圍上,部分網絡短視頻平臺中,如果是用戶舉報,只能在原創作品與侵權作品都是在該平臺內發布的情況下才能進行舉報,不能進行跨平臺舉報,不利于打擊跨平臺抄襲現象,因為相比于網站中浩如煙海的視頻和輕易就可以隱匿真實身份的服務對象,廣大用戶可以更輕易地發現侵權視頻的存在并提供證據。
在通知的處理時間上,就網絡短視頻的特點來說有待提高處理效率,縮短處理時間。網絡短視頻平臺只開通了舉報功能,未寫明處理舉報的時間,而短視頻傳播速度快、渠道多、周期短,侵權視頻一旦上傳后,短時間內就能獲得極高點擊量[2]。在避風港規則下,平臺刪除侵權視頻的速度遠跟不上傳播的速度,劇集熱播期一過,損失便再也難以挽回。但一味提高通知的處理效率,也可能面臨在惡意通知的情況下誤刪、錯刪的情況,侵犯權利人利益,所以還需要改進通知-刪除規則,以防出現大量惡意通知、不當競爭的情況。
此外,對侵權作品采取刪除處理的方式,對于打擊侵權,維護著作權人利益來說收效甚微。實際中常有流量“大V”抄襲熱度較低的作品,致使侵權作品的熱度遠高于原創作者的發行視頻,嚴重侵犯了著作權人的利益。原創作品的產生過程無疑是艱難的,引人眼球的短視頻作品具備優秀的文案、劇本、后期、配樂等多種元素,耗費了原創者的大量時間、金錢、腦力成本,但搬運、抄襲僅僅只需一臺設備與一個賬號。避風港規則中對于侵權作品進行刪除的處理方式放在網絡短視頻侵權行為的處理上收效甚微,對于原創者失去的是熱度流量與創作動力,對于版權侵權者失去的只是一次復制粘貼,與此同時還收獲了侵權作品帶來的即時性利益。所以僅采取刪除處理,侵權行為不僅依舊存在,而且會讓侵權人看到視頻版權侵權的高收益低風險,助長版權侵權氣焰更盛。
2 完善短視頻平臺版權侵權責任的建議
2.1 完善避風港規則
在法律法規上完善網絡短視頻的版權侵權責任,首先,完善現有的避風港規則,根據網絡短視頻平臺的內容運營特征,明確“明知”“應知”在網絡短視頻中的標準,例如,位于網絡短視頻平臺搜索、瀏覽榜單上的短視頻作品存在侵權行為,可以推定平臺“明知”;平臺上存在大量特定的、侵犯某一熱播影視、綜藝、體育賽事版權的短視頻作品,可以推定為網絡短視頻平臺“明知”;網絡短視頻平臺進行推薦的作品、通過平臺官方途徑投放廣告的作品涉及侵權推定為“應知”,例如在抖音短視頻App中,用戶可以向抖音平臺購買觀看量,98元即可購買到4 900+的觀看,對于這種平臺推薦的作品,應加強內容審核與管理。其次,在“通知”的途徑上,可以擴寬用戶的舉報途徑,開放用戶跨平臺舉報功能;對于“通知”的時間應該進行一定的縮短與固定,在緊急情況下可以作緊急處理,但可要求權利人提供一定的擔保,以防誤刪、錯刪。
按照避風港規則,對侵權作品的處理方式——“刪除”收效甚微,不利于打擊侵權,可以配套使用漸進反應機制。漸進反應機制又稱“三振出局機制”,是應對反復侵權行為的一種版權保護機制,主要應對網絡環境下非法搬運、分享作品的行為。這一版權保護機制的運行分3步:第一步,如果網絡用戶非法分享作品,網絡服務商會向該用戶發出通知進行警告;第二步,如果該用戶在接到通知后再次實施非法分享行為,網絡服務商會再次發出通知;第三步,如果網絡用戶在接到第二次通知后仍然不停止非法分享行為,那么網絡服務商就有可能切斷該用戶的網絡服務[3]。漸進反應機制在網絡短視頻版權保護的具體適用是,當一個終端賬號實施侵權行為,收到了3次或者3次以上的刪除處理和侵權警告,那么平臺將永久注銷該賬號。對權利人多次通知下線的內容、多次上傳侵權內容的用戶,采取積極的管理措施。當然實施的前提是網絡短視頻賬號的實名制注冊,一人一號,因為對于網絡短視頻發布者來說,一個擁有大量粉絲的賬號價值遠高于幾次抄襲所獲的價值。所以在避風港規則的處理方式上配套使用漸進反應機制將會有效遏制侵權泛濫的現象。
2.2 增設網絡短視頻平臺版權注意義務
我國法律法規中并沒有明文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注意義務,但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卻會強調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注意義務,這種注意義務多是平臺事后的審核、刪除義務,而未強調事前的注意義務。出于利益平衡的考慮,為了不過量增加平臺審核負擔,法律并未強制規定平臺履行事前的審核監控義務。但是針對網絡短視頻存在數量繁多、內容良莠不齊、抄襲成風的現象,可以為網絡短視頻平臺增加適當的事前事中注意義務。
這種事前事中注意義務在網絡短視頻平臺中的具體適用體現在網絡短視頻上傳到發布的過程中。首先,對網絡短視頻平臺實行實名注冊制度,具體可采用身份證實名登記制度,人臉、虹膜、指紋等生理特征登記制度,推行一人一號,提高賬號注冊門檻。其次,短視頻上傳環境應當增加一個上傳前的用戶承諾與短視頻標識選擇。用戶承諾中應體現作品為原創作品或已授權作品,如有侵權,自愿承擔侵權后果等;短視頻標識可羅列出“原創”“已獲授權轉載”“權利不明,侵權即刪”等選項,供上傳者選擇后,相關標識出現在短視頻展示頁面中,以展示作品的權利狀態。
在作品上傳后,網絡短視頻平臺可分類型進行相應的監管,對與高熱度的熱播影視、綜藝、體育賽事等相關的短視頻進行重點把關監控,對向平臺購買了推廣與觀看量的視頻進行重點監控,對標識中出現權利不明的作品進行嚴格審核。對于作品權利人、版權局等發布預警的作品,采取關鍵詞屏蔽等措施,防止侵權[4]。對于一些熱門的影視,尤其是版權人聲明不可非法分享的影視作品,短視頻平臺應當設立熱播劇名單,將這些影視劇名稱列入其中,統一進行二次審核及屏蔽處理。
2.3 利用智能技術保護網絡短視頻版權
對于上文提到的增加網絡短視頻平臺事前事中的注意義務無疑會加重網絡短視頻平臺的負擔,如果是人工審核,更是會加大成本投入,不利于平臺利益保護。所以如果要實現這種事前注意義務,可以選擇加大智能技術的投入,搭建技術過濾審核平臺。例如,YouTube網站所使用的內容身份系統,就是搭建正版內容數據庫,自動掃描用戶上傳的視頻,把上傳的視頻與版權庫的資料進行對比,對于涉及侵權的作品不予通過審核,從而防止侵權內容的傳播。該項技術在國內的應用體現于2018年搜狐視頻研發的基因比對技術。該技術以搜狐版權視頻作為基因母庫,將每一個上傳的視頻與母庫中的視頻作對比,通過相似程度判斷是否為侵權視頻。
此外,網絡短視頻平臺還可以引入區塊鏈技術對短視頻版權加以保護。區塊鏈采用分布式賬本數據庫,具備去中心化、內容不可篡改、可靠數據庫、公開透明等特征,是天然適合版權保護的技術[5]。區塊鏈記錄的信息一旦生成將永久記錄,無法篡改,這個特點很好地將短視頻的創作者、內容、時間進行綁定并留存記錄,作者上傳了作品即可通過時間戳證明版權權屬,發現了侵權作品即可利用權屬證明進行維權,彌補了短視頻版權權屬不易證明、作者內容易被篡改、侵權證據難以獲取等先天問題。
參 考 文 獻
[1]張玲玲.網絡服務提供者侵犯著作權責任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
[2]田小軍,郭雨笛.設定平臺版權過濾義務視角下的短視頻平臺版權治理研究[J].出版發行研究,2019(3).
[3]陳紹玲.“三振出局”版權保護機制設計研究[J].中國版權,2014(4).
[4]翟靜芳.短視頻平臺“避風港原則”適用分析[J].中國知識產權雜志,2018(9).
[5]譚雪芳.區塊鏈賦能短視頻的價值及局限[J].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