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瑤
摘要:聲樂教學是兒童最易于接受和參與的音樂教學形式,是培養兒童音樂能力及其他個人能力的有效途徑。對此,筆者在兒童聲樂教學中不斷摸索、反復嘗試,總結出幾點對培養兒童感知力、想象力、表現力等個人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期能達到聲樂教學的最佳效果,發揮聲樂教學的最大價值。
關鍵詞:聲樂教學;兒童;感知力;想象力;表現力
2016年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指出:要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怎樣通過音樂教育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兒童聲樂教學作為音樂教育的主要形式,對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具有天然優勢:其一,每個人自身就是一件樂器,聲帶像琴弦一樣,身體就如同共鳴箱,兒童學習用身體和心靈來歌唱,有益于其感知力、表現力的增強;其二,歌唱與語言密切結合,兒童學唱歌曲時,往往將新的歌唱技能同化到已有的語言認知結構中,而靈活多樣的語言又有助于兒童創造力、想象力的發揮;其三,教學中,教師演唱示范,學生首先感知聲音的形態,然后記憶這種形態并加以內化和儲存,當學生要模仿教師演唱時,大腦通過想象從記憶中提取聲音的形象,然后進行正確的表現,這一過程便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記憶力、想象力、表現力的過程[1]。筆者認為,好的聲樂教學是在教授學生歌唱技能方法的基礎之上,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感知力、記憶力、想象力、表現力、創造力等個人能力,以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學有所成。
一、提高感知能力,培養內心聽覺
聲樂是一門特殊學科,聲音本身既看不見又摸不著,教師往往通過示范來引導學生感知聲音的音高、節奏,發聲的氣息、位置等,學生在感知中不斷總結摸索,從而掌握科學的發聲規律,與此同時,學生的感知能力也逐步提高,重復的記憶動作中形成了心理與生理機理的條件反射。聽覺是音樂學習中最重要的感覺,柯達伊教學法、奧爾夫教學法都強調了音樂內心聽覺的重要性,埃德溫-戈登也在其音樂理論中提出了音樂昕想( Audiation)概念,因此,聽覺訓練對培養學生的感知力至關重要。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感知力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法:
1.帶領學生在不同高度的調性上演唱同一旋律,在擴充音域的同時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相對音高的感覺。
2.教師哼唱一段短旋律,學生做“回聲”模仿,啟發了兒童對于句式中“相同”、“不同”和“變化”的判斷和理解[2]。
3.學生演唱過程中,隨時給出“噓”的手勢示意學生默唱,學生在出聲唱和內心唱之間隨時轉換。
4.教師借助柯爾文手勢表現一首學生已熟悉的歌曲,學生通過手勢形成內心聽覺,猜想并識別出歌曲,隨后進行演唱。
二、放飛想象翅膀,發揮創造潛能
想象是在人的頭腦中形成和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想象力是靈感創造的來源,是兒童思維的翅膀。歌唱藝術為兒童的想象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啟發學生在歌唱時參與更多的視覺想象、聽覺想象、情感想象,以幫助兒童在歌唱中培養感性素養,建立對生活的感性認知,培養想象力的同時發揮創造潛能。兒童聲樂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力可在以下幾個方面予以關注:
1.發聲訓練時,帶領學生感受吹氣球或吹蠟燭的發力點,隨后在每次呼吸前先預備想象;引導學生想象嘴巴長在眉心處,或想象用眼睛歌唱來獲得“高位置”。
2.對于年齡較小、認知水平較低的幼兒,教唱歌曲時通過繪畫的方式引導他們視覺想象,例如《國旗,國旗真美麗》歌詞中的國旗、金星、云、藍天都是孩子們熟悉且在頭腦中有色彩形象的事物,鼓勵學生在歌唱前繪畫歌詞的內容。
3.歌唱時,學生根據歌曲旋律、節奏、速度、加入即興的體態律動,利用身體充分感知音樂的律動,引導學生根據旋律起伏來搖擺手臂和身體,或根據歌詞內容編創動作。
4.帶領學生創編歌詞內容,例如,啟發學生將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歌詞中的“洋娃娃”“小熊”替換成其他角色;用歌曲《春曉》的旋律演唱其他古詩詞,增添課堂趣味性的同時,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發揮想象力。
三、豐富歌唱表現力,“有表情”地歌唱
表現力是在特定場景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稟賦或能力,是個人內在稟賦和能力的外顯[1]。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兒童的表現力程度不盡相同,聲樂教育是幫助兒童在后天習得中提高表現力的最有效手段。豐富的表現力,不僅幫助兒童建立自信心,更對兒童融入集體、與人交往有很大益處。在兒童聲樂教學中,引導學生“有表情”地歌唱是培養他們表現力的關鍵,對此可采用以下方法:
1.引導學生理解歌詞題材、情境,如“小鳥在前面帶路,風兒吹響我們。我們像春天一樣,來到花園里,來到草地上……”儼然是一幅幸福美好的畫面,應該用活潑有彈性的聲音來表現。“落雨也不怕,落雪也不怕,就算寒冷大風雪落下……”讓學生切身體會歌曲中主人翁悲傷的情感和堅強的品格,并在歌唱中表現。
2.歌唱時如果身體僵硬,聲音也難以保持自然流暢,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大方自信地跟隨歌唱加入肢體動作,養成學生肢體表現和聲音表現協調自如、相輔相成的好習慣;
3.歌唱前帶領學生進行節拍游戲來穩定拍感、穩定速度,哼唱歌曲主和弦來穩固音高,在此基礎之上有控制地歌唱,以培養學生有控制的表現力。
4.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歌唱審美,做出正確的示范和錯誤的示范,使學生在對比中認識到聲音美的表現是自然流暢、語字清晰,而非聲嘶力竭、直白僵硬。
結語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一名合格的兒童聲樂教師的修養,是在教授兒童歌唱技能的同時,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充分將聲樂教育的價值注入進對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當中。兒童聲樂教育應突出其對學生個人能力培養的貢獻,以期為發展核心素養、培養更多“全面發展的人”獻一份力。
參考文獻
[1]梁洪來.淺談音樂教學對個人能力發展的貢獻及其相應的教學策略[J]中國音樂教育,2019,(06):16-22.
[2]楊立梅,理解音樂與創作音樂的能力培養(上)——柯達伊音樂教學法的理論與實踐探討之四[J].中國音樂教育,2012,(0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