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銘
摘要:中國民歌《茉莉花》發展至今,被人們進行了各種改編與傳唱。在2016年9月的杭州,G20峰會上由著名演唱家雷佳演唱的這首《難忘茉莉花》驚艷了海內外人民。本文簡要分析《難忘茉莉花》的藝術特征,風格特點及時代特色。
關鍵詞:難忘萊莉花;旋律;風格;時代;藝術
一、關于“茉莉花”
《茉莉花》前身為在清朝廣為流傳的《鮮花調》,而其樂譜最早被文獻記錄是在道光年間《小慧集》。《鮮花調》里有一段歌詞為“好一朵鮮花”而由此得名。此后,有人把此“鮮花”改別名為“茉莉花”,故而得出曲名《茉莉花》。
另一種說法是《茉莉花》起源于江蘇一帶,可能是從揚劇曲牌的“鮮花調”基礎上演變得來。《鮮花調》同《茉莉花》的宛轉悠揚相似,而“茉莉花”這種植物也發源于此。從這些例子來看,《茉莉花》來自江蘇的說法有可信之處。
《茉莉花》繁衍至今,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可以探尋到其傳承足跡,每個地區的形態也是豐富多樣的。江蘇《茉莉花》曲調悠揚婉轉,感情深刻富有韻味;河北《茉莉花》歌舞結合,形象表現出青年男女之間羞澀淳樸的情感;東北《茉莉花》旋律柔中帶剛,表現東北人民熱情好客、灑脫豪爽的性格。
二、難忘茉莉花
(一)中外背景
《難忘茉莉花》所依托的載體是民歌《茉莉花》,正是有了這首曲子作為基礎,才有了如今唱響世界的著名歌曲。《難忘茉莉花》正是在《茉莉花》的背景下發展的。
《茉莉花》在中外都有所發展。例如山西鼓吹樂《推轱轆》,就將優美的茉莉花轉變成火熱、快速的性格;意大利著歌劇作家普契尼的歌劇《圖蘭朵》中,大膽使用《茉莉花》,不僅為西方的藝術歌劇添上許多東方民族古典特色,而且使得異族文化相交匯融合。
許多年以來,《茉莉花》不僅是中國民間樂曲之代表。也是中國與世界各國和平相處,人民互相友好往來,代表全球人民美好愿景的經典樂曲。隨之誕生的《難忘茉莉花》,也將成為又一代表之作。
(二)時代背景
這首《難忘茉莉花》依托之背景即為中國杭州舉辦的第十一屆C20峰會。在這一次的峰會中,備受矚目的便是文藝晚會《最憶是杭州》。
2016年9月4日晚,G20峰會之文藝匯演《最憶是杭州》于杭州市西湖曲院風荷之岳湖舉行。晚會使用豐富絢麗的舞臺手段和情景交融的動態表演,展現出江南地區的獨特魅力,講述一段段美麗的國之傳奇。令人熱淚盈眶的,是壓軸出場的《難忘茉莉花》。
(三)整體形象
空靈的樂音緩緩奏出,雷佳從舞臺的邊緣輕巧的“飄然”至舞臺正中央。圣潔的禮服染墜著朵朵耀眼的星光亮片,宛如一朵明凈的茉莉花在舞臺中間悄然盛放。雷佳的臺風是大氣宛然的,從一亮相的整體形象到演唱,以及演唱過程中眼神表情的運用都是如此的收放自如、柔和親切。服裝華麗多姿又不失典雅婉約。從儀態動作到每一個眼神都呈現出了東方女性所獨具的魅力。
《難忘茉莉花》由我國著名音樂人孟可改編。歌詞帶有極高的表現性和豐富的想象力,語言使用簡潔凝練,富有詩意化的美感。“茉莉花”猶如作者的“夢中春閨人”,千回百轉也要尋到你的身邊,人畫統一,言由心出,呈現出歌曲中詩情畫意的雅致與精美。精美的歌同與雷佳富有民族化的聲線相結合,使整首詞更加具有東方神韻。
(四)旋律風格
1、旋律特點
在樂器配置上,織體十分豐富。前奏由小提琴引入,電子音樂增添時尚感,使音樂變得迷人,讓人們耐心地靜候“茉莉花”的開啟。各種樂器的應用使音樂形象得到補充發展,就像油畫的色彩交融,向觀眾展現了一枝萌芽之中靜待開放的“茉莉花”形象。
作品的前面一段采用的旋律特點為大調性,使用弱起小節作為旋律開端。開場句中,色彩性的變聲調“#DO”使作品的旋律形成了新的動力,將觀眾的情緒帶入一種陌生又神秘的環境中。隨著旋律轉入徵調式,音調風格立即從西方境地轉移到古典音色中。這一“中外相結合”的創設方法,使得旋律與歌詞建立起一種對立統一的和諧美感。
結尾段落的“啊”進行充分的延長和發揮,給人一種半完成無止境、意味深長的停頓感。傳統的“茉莉花”主題得到了全新補充發展,突出新意圖,也使演唱者能發揮自己更佳的聲音特色和,強調“戲劇性”特征。同時增加了觀眾與歌手的情感交流和深度,使中國的民族活力和氣質充分地體驗出來。
2、風格特色
前奏先以長笛奏出悠遠、空靈的持續音,而后是鐵琴清脆、緩緩若鐘鈴的短促之聲,演繹“茉莉花”經典主題。小提琴的音調如泣如訴又典雅醉人,婉轉綿延不絕,將聽眾們的思緒帶向遠方。之后,整部作品深邃神秘而又悠遠的意境在幾件西方樂器的合奏之下慢慢被烘托出來,觀眾們的心情不知不覺地融人進歌曲的氛圍中。這正是由于前奏部分的成功,極大帶動了聽眾們的心境。
雷佳的聲音一經發出,便使人感慨動容。歌詞運用夸張、暗喻的等修辭手法,使文字極富有詩意。動人的歌詞配上雷佳深邃、純凈的聲音,“遺世獨立”“素靨青衣”在一瞬間緊緊抓牢了聽眾們的心。蒙太奇手法的運用,使視聽在重疊中得到完滿的表現。這一段旋律以三度級進為主,弱起小節,制造新的聽覺感受。結束時的長音仿佛在幽幽念白著思念之情,引發著聽眾的情感共鳴。
“靜靜地想,輕輕地唱”主音八度跳進,改變了前一段的慢頌輕歌,在一瞬間將情感體驗推至頂峰。而轉折之后的低音吟唱又將聽眾剛剛提起的心牢牢握住,但不向外宣泄;“多情應若你,杯底暗留香”依然是沉思式的低吟淺唱,為隨后的爆發做了充分準備;“梅紅芍藥艷”與“多情應如你”音樂材料極為相似,“蘭幽菊花傷”與“杯底流暗香”形成了強烈鮮明的對比。整首作品的情感,在這一刻到達真正的頂端,并徹底的迸發出來:“那換骨香魂,絕世芬芳怎能忘?”
《難忘茉莉花》的第二個樂段是全曲的《茉莉花》。作曲家將江南小調《茉莉花》的bE調升為F調,也使副歌更具活力與渲染力,五聲徵調式形成西洋與民族風格上的對比。“又香又白啊”的三拍持續音加上之寬厚、沉穩的伴唱聲部,與雷佳高亢激昂的高女音聲部形成鮮明對比。隨著伴唱聲部的結束,雷佳將“讓我來將,你摘下”改成“怎忍心,將你摘下”。曲終四句婉轉的“茉莉花”訴說著對茉莉花的愛戀與思念,歌聲伴隨清風愈飄愈遠。當鐵琴聲音的清脆悄然響起,一如曲首一般帶給聽眾無窮的回味。至此,《難忘茉莉花》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三、芬芳永流傳
(一)文化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文化自信,而文藝工作者們始終不變的初心,使得優秀的大眾文藝作品能夠為人民、為社會服務。《難忘茉莉花》能夠在G20峰會的舞臺上唱響,不僅證明了藝術家們為了創作所投入萬千心血,也給予了廣大人民群眾一種精神的寄托和人文關懷。“茉莉花”這個名字,承載的不單單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文化,也更肩負了打造現代音樂發展創新道路與源泉的責任。
(二)時代意義
當今世界是一個文化交匯融合的大世界。《難忘茉莉花》將傳統東方民族音樂與西洋音樂進行巧妙交融,不僅從作品的編配、作曲與演唱方面體現了中方西方藝術的融會貫通,也展現出國人不斷升華的精神品質。如今,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而“茉莉花”這朵享譽全球的奇葩,不僅展示了傳統藝術的魅力,也為推動國家與世界的文化與經濟交流、彰顯國家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美好的開端,使國人文化視野不斷拓寬,文化自信愈加強大。
結語
《茉莉花》是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也是中國民歌藝術的杰出代表。“茉莉花”所代表的“中國形象”已經在全球范圍內深人人心,其作為中國名片在G20峰會上的演繹體現了當下中國主流文化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難忘茉莉花》它是經典與現代的結合,是傳統文化在當下的重新詮釋,是向世界人民展示新時代中國朝氣蓬勃的窗口,是連接世界各國人民心愿的紐帶。《茉莉花》把世界人民連接在了一起,釋放出了音樂作為世界語言的無窮魅力。
《難忘茉莉花》,不僅使得中外藝術相碰撞結合散發新的光芒,拉近了中西音樂的距離,而且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華人們凝聚在一起,使他們在異國他鄉也能感受到故鄉的溫暖與情懷。謹以此首歌曲,祝愿海內外天下人民親仁善鄰,和睦安康。
參考文獻
[1]曲曉琳,中國民歌茉莉花[J]民族音樂,2008,(06).
[2]狄其安,三個不同地區的漢族民歌《茉莉花》的衍變過程[J],黃鐘,2009,(04).
[3]彭青,從“茉莉花”主題音樂中探析歌唱藝術美學——以《難忘茉莉花》為例[J]藝術評鑒,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