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摘要: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事關“三農”問題的解決、事關鄉村振興重大戰略的實施、事關全面小康社會的早日建成。為進一步發揮黨校的決策咨詢作用,為發展壯大當地農村集體經濟建言獻策、貢獻智慧,文章以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永定區、上杭縣和泉州市安溪縣、惠安縣實地考察調研及沿途收獲為基礎,進一步結合高平市的實際發展情況,以期能為當地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集體經濟;鄉村振興;產業;人才;現場教學
一、高平市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現狀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促進農民增收、帶動農村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這一舉措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加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另外,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興衰事關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它的發展壯大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戰斗力和凝聚力,促使其進一步發揮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從而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地位。然而,從高平市的發展現狀來看,當前絕大多數農村的集體經濟發展普遍存在兩大瓶頸。
(一)集體經濟形式和集體收入來源渠道呈現單一化
在當地調研過程中發現,高平市絕大多數農村發展集體經濟的形式都比較單一,基本都是靠出租集體土地,收取租金來增加村集體收入。而另一大村級集體收入來源就是財政補助,依靠上級撥款即傳統的“等”、“靠”、“要”。總體缺乏村辦集體產業和招商引資、投資。這種情況直接導致了村級集體收入來源渠道的單一化,讓大多數農村從根本上喪失了自身的造血功能,也使得這些農村在發展集體經濟過程中表現得非常被動。
(二)人力資源和人才資源的雙重匱乏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應該重視人的力量。當前高平市絕大多數農村普遍存在人口外流嚴重的突出問題,凡屬年輕力壯者,不分男女大都外出務工,留守在村的都是老人、兒童。需要引起警惕的是,在人口外流的過程中必不可少地會造成人才的流失:一大批懂市場、思路活、善經營、會技術的年輕人相繼離開農村涌入城市。究其根本,一方面是因為農村各項福利待遇條件跟不上,不足以吸引在外的年輕人回鄉就業、創業;另一方面則是相對落后的基本公共服務的制約。農村的教育、醫療等各種公共資源很難滿足當前年輕人及其家庭的現實需要。這就造成了當前高平市絕大多數農村在發展集體經濟過程中普遍面臨人力資源和人才資源雙重匱乏的窘境。
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路徑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農業、農民的“三農”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這一問題的妥善解決事關“兩個百年奮斗目標”之一——到2021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所以農村集體經濟作為繁榮農村、發展農業、富裕農民的重要物質基礎,攻克其進一步發展壯大的難題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刻不容緩。為此,結合高平當地的實際情況,先后到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永定區、上杭縣和泉州市安溪縣、惠安縣就如何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進行了實地考察調研,在此過程中也獲得了一些新思路和新啟發。
(一)產業支撐
通過近半個月的走訪調研發現,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產業是根本,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必須要有產業作支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20字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產業興旺。可以說產業興則經濟強,經濟強則農村興。蓬勃發展的產業可以為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提供有力支撐,進而大幅增加村級集體收入,從根本上促進農村發展。
實地考察調研的第一站是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小池鎮的培斜村。這個村在20世紀90年代還是一個省級貧困村,當時整個村的集體年收入不足5000元。在黨支部的引領和黨員的帶動下,培斜村結合本村實際,依托當地優勢資源,大膽先行先試,先是在村里開起了大大小小的竹席廠和茶葉加工廠;之后,又在捕捉市場變化、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基礎上,實現了傳統竹茶產業與新興電子商務的新舊“結親”,在村里發展起了“淘寶業”,將本村的竹席、茶葉推向了更加廣闊的互聯網市場;除此之外,培斜人還依托本村離城近的地理位置和天然茂密的原始森林,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往觀光旅游。在調研中了解到,僅2016年,培斜村鄉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數就達到了38萬人次。所以培斜村由30年前的“省級貧困村”一躍成為了今天具有竹器茶葉、電子商務和生態旅游三大新興產業支撐的“造血型”示范村,村級集體經濟因此不斷壯大,村集體收入在此基礎上也得到了大幅增加。僅2017年,培斜村全村社會總產值接近3.12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更是達到12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22萬元,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村強民富”。究其根本,就是產業的支撐力量。培斜人正是善于結合村情實際,依托當地優勢資源,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所以才實現了“華麗蛻變”。
(二)人才引領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不能脫離人這一最具潛力和活力的生產要素。然而,面對當前高平市絕大多數農村普遍存在的人力資源和人才資源的雙重外流,我們必須思考:如何才能留得住人?如何才能留得住人才?通過此次調研發現,大力培育發展產業就是一個關鍵突破口。如果在家門口就能得到就業機會,并且有比較可觀的收入,想必大家都不愿意背井離鄉、外出務工。
所以,就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而言,產業支撐與人才引領的相輔相成、相互貫通。例如龍巖市新羅區小池鎮培斜村,正是因為村里發展起了竹器茶葉、電子商務和生態旅游三大支柱性產業,所以才吸引了很多本村大學生選擇畢業后回鄉就業、創業,與此同時,還帶動了多名來自其他地區的電商人才前來開店。這種情況絕對不是個例。包括高平市當地集體經濟發展還不錯的村,比如馬村鎮東宅村,這個村是一個大村,共700戶,常住人口達到了2000多人。其他村存在的人口外流現象,在這個村相對來說就沒有那么嚴重。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這個村是一個傳統的鑄造、養殖大村,它有產業作支撐:4家上規模的鑄造企業、1個10萬頭的養豬場和1個10萬只的養雞場。這些產業的存在和發展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為本村村民提供就業崗位,保證他們的經濟收入來源,也就能夠留得住人。另外,這些企業每年還能為村集體上交一些廠房占地租金,或多或少可以為村級集體收入的增加做一點貢獻。這些都使得該村在馬村鎮還算一個“經濟強村”。
通過立足當前高平市絕大多數農村的集體經濟發展現狀,結合福建省在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方面的有益做法,得出: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離不開產業支撐和人才引領。
走訪調研發現,龍巖市新羅區委黨校、泉州市安溪縣委黨校和惠安縣委黨校的現場教學基地打造得都比較成功。究其原因,他們都善于充分挖掘當地的文化資源,并能將之與黨校的日常培訓教學工作聯系起來。比如地處福建省龍巖市的新羅區委黨校,充分利用龍巖紅色革命老區的歷史優勢,最大限度挖掘當地的紅色資源,打造了以圣地古田、紅色古鎮長汀和革命老區才溪鎮,還有客家文化、客家家訓為依托的現場教學點;安溪是“中國茶都”。安溪縣委黨校依托當地的茶產業特色,最大限度地整合茶文化,繼而打造了30多個教學考察實踐點和15條專題學習考察路線,為外來學員學習考察安溪鐵觀音茶文化提供了重要平臺,這種既突出本土特色、又給培訓學習增添了新鮮因素的做法非常有吸引力;還有惠安縣委黨校,更是在充分挖掘當地文化資源比如惠女精神的基礎上,分了7個專題,打造了64個現場教學點……這些數量和質量雙重優質的現場教學基地就好比是一本精品“菜單”,吸引了一大批慕名前來“就餐”的各地學員。面對外來班次的培訓,他們會直接呈現“菜單”,根據培訓班次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上菜”。這種做法一方面,毫無疑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整個培訓學習更加豐富,進而促進培訓效率的提高,更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宣傳名片。
反觀高平市委黨校在借助當地文化資源打造現場教學點這方面則相對欠缺。究其原因,不是沒有資源,高平是神農炎帝故里、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發生地,有豐富的炎帝文化、長平之戰古軍事文化等等,是挖掘得還不夠,更沒有很好地將當地豐富的文化資源與黨校的日常教學工作緊密地聯系起來。為了突破這一瓶頸,我們首先開始致力于打磨《炎帝精神的時代價值》和《長平之戰的時代反思》兩大精品課。希望在我們全體黨校人的努力下,在打磨兩大精品課的過程中,能夠最大限度地把高平當地豐富的文化資源與黨校的日常培訓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把高平的這兩張文化名片真正擦亮叫響,讓高平的黨員干部能夠更好地體味當地的歷史厚重感,也讓外面更多的人走進來,進一步了解高平深厚的文化底蘊。
立足于當前高平市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現狀,首先“走出去學”——到經濟相對發達的福建省學習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方面的一些有益之舉;然后“帶回來研”——將學到的經驗做法帶回來,與高平當地的實際情況再進一步結合、分析、研究;最后“融進去做”——在將外地先進經驗做法與本地實際相結合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將符合當地實際的有益做法付諸實施,助推高平農村集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肖光畔.小崗村、濰坊、華西村三種農村發展模式研究[J].湖湘三農論壇,2008(01):272-278.
[2]胡學紅.以產業興旺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J].學習月刊,2019(02):30-32.
[3]邵燕.全面小康視角下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問題探究——以江蘇省江陰市為例[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6,17(04):137-141.
[4]鄭琪.關于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幾點思考[J].現代農業,2018(08):53-54.
(作者單位:中共高平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