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省
摘要:文章闡述了西峽縣域經濟發展現狀,介紹了該縣食用菌產業開發的現狀,對其產業化開發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分別從食用菌生產結構優化、原材料供應能力提升、食用菌現代生產步伐加快、產品營銷能力增強、產業創新能力提高、強化政府在產業方面協調服務等角度出發,提出了發展壯大西峽食用菌產業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縣域經濟;特色產業;食用菌產業開發;對策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50年左右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整個中國人口的 80%以上居住在“縣域”。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是實現十九大確立宏偉目標的主要途徑,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實現鄉村振興的根本措施,也是提高我國綜合經濟實力的戰略舉措。
一、西峽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西峽縣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總面積約518萬畝,山地面積約430萬畝,縣域山區占全縣總面積的 80%,森林覆蓋率76.8,總人口46萬,是河南省第二區域大縣、第一林業大縣。近年來,西峽縣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推進特色農業提質增效,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態勢。從經濟總量方面看,2018年該縣生產總值265.2億元,與2012年相比,2018年生產總值是2012年的1.5倍。從經濟實力方面看,2018年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5.27億元,與2012年相比,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了近1倍。從投資拉動方面看,2018年,固定資產投資357.62億元,與2012年相比,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1.1倍。從農民人均收入方面看,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65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538元,與2012年相比,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12年的1.68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12年的1.84倍。從與中國中部縣域經濟對比看,西峽縣進入中部百強縣。根據工信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縣域經濟研究中心2018年綜合評比,西峽縣在中國中部縣域經濟中排在第100位。
二、西峽縣域經濟發展中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
西峽縣位于八百里伏牛山腹地,是東引西進的“橋頭堡”。境內有三條鐵路、三條高速公路、五條國道、三條省道交匯,交通便利。有“林、藥、礦、水、游”等自然資源,林木資源豐富。全縣跨越北溫帶與亞熱帶兩個氣候區,海拔在181~2,212.5米之間,氣溫年平均15.1℃,降雨量年平均850毫米,相對濕度年平均69%,地處世界公認的食用菌生產“黃金線”上。食用菌種植歷史悠久, 20世紀70年代是全國較有名氣的黑木耳、雙孢蘑菇基地縣。80年代末發展成全國最大的椴木香菇生產基地。90年代以來,已經建成在國內外較有影響力的食用菌大縣。到目前,食用菌產業生產要素富集,產業體系比較健全。有專業香菇鄉鎮15 個、香菇專業村140個、標準化種植基地187 個、合作社280家。2017年年產量達到25萬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10,連續六年保持全國第一。現有收購加工企業108家、出口企業70余家、規模以上企業43家。產品遠銷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2014 年香菇出口貨值突破 6億美元后,連年攀升,2018年達到11.8億美元,穩居全國香菇出口第一大縣,先后成為全國最大的干香菇出口貨源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西峽食用菌產業已成為強縣富民的一項支柱性產業。
三、西峽縣食用菌產業發展中的問題
(一)原材料持續供應面對新挑戰
生態恢復不夠,成熟林面積小,林木原材料已有較大缺口。縣域外食用菌開發力度加大,禁伐林木進一步趨緊,將會增加林木原材料購入的難度。食用菌生產過程中,原材料還有一定量的損失。
(二)食用菌種植品種體系還不完備
選擇最佳季節規模化冬種香菇,有很多好處,也發揮了龍頭作用。但其它季節香菇種植沒有形成規模。其它食用菌品種的種植,品種少,數量小。香菇菌種單一,食用菌菌種開發儲備不夠,抗御市場風險能力急需提高。
(三)食用菌生產現代化能力有待提高
較多姑農食用菌生產技術依賴性還較強,自主開發能力還不夠強。專業生產性突出不夠,工廠化生產程度低。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使用程度還不夠高。
(四)深加工能力有待提高
國際國內市場供應仍以初級產品為主,深加工品種和數量有待增加。高端產品開發薄弱,國際國內知名產品品牌尚未形成大的氣候。國際國內市場尚需進一步開拓。
四、促進西峽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對策
(一)優化食用菌生產結構
立足于產品提質增效、產業壯大發展和農民增收,繼續抓好冬季香菇種植,發揮其在食用菌產業中的基礎作用和龍頭作用。增加香菇夏種系列,利用前期香菇產業推動的模式、經驗和優勢,從優選菌種、試種、再到大面積鋪開,循序擴大規模。提高草腐菌的開發應用能力,有序增加黑木耳生產序列規模。培育一批常年生產食用菌的專業戶和企業,樹立差異競爭新優勢。以藥用、珍稀食用菌生產為主,培養一批專業戶和企業,豐富食用菌產品系列。利用食用菌生產間歇期,種植山野菜,走循環經濟之路,集約經營,促進菇農增收。
(二)大力提升生態水平,提高林木原材料的持續供應能力
堅持以林為寶。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優良生態才是最大效益、合理開采利用才能更好發展的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優良生態和林木最長久最大供應量作為樹立產業競爭優勢的戰略措施,為食用菌產業持續發展及其它系列產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推進管理創新,實施精細化管理。完善體制,優化機制,健全制度體系,突出縣政府在林木管理方面的特殊作用。把森林資源管理納入科學化,制度化、法治化軌道。確立當地居民集體、個人在生態和林木管護中的責任、權利和收益辦法。健全生態及林木信息庫,實施定期評估制度,制定動態管理規劃,明確林分階段性目標、任務。細化管理職權、責任,納入績效考核內容,健全監督追責機制。建立采伐審批制度和采伐標準,禁止一切破壞生態和不合理開采行為,盡快使生態水平、林木供應能力達到理想狀態,在此情況下合理采伐。
(三)加快提高食用菌現代生產步伐
堅持農業現代化方向,加快提高食用菌現代生產步伐,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培育一批具有現代生產能力的專業戶和企業,帶動食用菌產業升級。針對液體菌種、應用數控技術等,大力引進運用食用菌現代生產的工藝和技術。促進產業合理分工,優化產業組合。提高菌棒工廠化標準化現代化生產能力和比重。引導菇農專事出菇管理,強化專業建設,提高管護水平。
(四)增強食用菌產品的營銷能力
提高食用菌深加工能力。強化已有企業的改造升級,壯大深加工企業群體。培育和引進一批具有一流研發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的高端企業,開發藥、食兩用高端產品,打造一流品牌,豐富產品系列。細分市場,分級分類營銷,提高市場占有率。利用有實力的營銷公司開辟新市場,增強國內一線城市和歐美市場的供應,增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供應,提高電商營銷能力。
(五)提高產業創新能力
加強縣級食用菌科研所建設,使其發揮技術中心作用。把食用菌菌種廠納入食用菌科研所,整合資源,加大投入,放活體制機制,與產業高度融合,提高其科研能力,提高其收集信息、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能力,提高其與其他科研單位和個人的合作能力。加強縣鄉村科技隊伍建設,及時總結經驗,發現和解決問題。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開展科技攻關。實施新型農民培育工程,強化產業文化建設。
(六)強化政府在產業方面的協調、服務
進一步發揮好政府在食用菌產業中的主導作用,優化調控管理,加強協調服務。以縣政府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為基礎,建立信息平臺,及時完善產業規劃、政策制定等項重大工作。縣鄉黨政齊抓共管,強化市場監管工作。依法管理,保護知識產權,實行創新獎勵,確保產品優質和產業良性運行發展。
參考文獻:
[1]賈劉偉,呂玉花.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問題研究——以西峽香菇為例[J].市場周刊,2018(08):75-76.
[2] 葛立群.遼寧縣域經濟發展中的產業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2014(01):47-48.
[3] 趙國華.河南省西峽縣林業重點工程建設探析[J].華東森林經理,2016,30(04):18-21.
[4]邢躍新,王靈,王根鎖,周建方.豫西地區夏香菇代料栽培技術[J].食用菌,2019,41(02):66-67+70.
*本文屬于 2017 年度南陽市科技計劃項目軟科學研究項目“縣域經濟發展中特色產業問題研究——以西峽縣食用菌產業為例”(項目編號: 2017RKX02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