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娟 彭靜
摘要:基于江西省某縣120份農村居民的調查問卷,文章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研究農村地區互聯網消費信貸行為的影響因素,得出結論:拮據時的融資觀念、網購頻率、對互聯網消費信貸的了解程度對農村居民互聯網消費信貸行為存在正向關系,性別存在負向關系。從4個方面提出促進農村居民互聯網消費信貸發展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消費信貸;農村居民;影響因素;Logistic 模型
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著重要的拉動作用。消費信貸可獲得性有利于提升農戶的家庭消費(溫雪,2018)。但是我國農村地區存在較大的資金空缺,金融機構主要投放生產性貸款在農村地區,農村居民的消費信貸需求得不到滿足。隨著互聯網消費金融信貸規模的逐年遞增,農村互聯網消費金融將有助于解決農村居民融資難問題。因此,研究農村居民互聯網消費信貸行為影響因素有助于擴展我國互聯網消費信貸在農村的市場,有利于解決農村居民融資難問題,促進互聯網金融在農村發展。
一、相關研究綜述及本文研究思路
已有的研究表明,農村居民信貸行為影響因素主要有:家庭收入、所需金額、期限時間、家庭位置、金融知識和受教育水平,[Iqbal(1983);吳雨等(2016)]。易法敏、耿蔓一(2019)的研究表明:農戶對電商金融業務的價值評價、偏好程度、行為示范、周圍人支持度、信息數量、資金資源以及過去融資行為影響農戶使用電商平臺進行融資的意愿;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金融學院調研組(2019)研究表明農村居民的信用問題制約農戶使用網絡借貸。
農村居民的互聯網消費信貸行為取決于他們申請互聯網消費信貸的意愿和申請是否成功。已有研究從意愿角度進行了分析,因此,本文將從實際行為角度進行分析,將農村居民是否使用過互聯網消費信貸作為一個因變量,將影響因素作為一個自變量,運用實地調研數據,采用Logistic計量模型分析制約農村居民互聯網消費信貸行為的因素,為農村互聯網消費信貸市場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二、模型構建與變量選擇
(一)模型構建
由于因變量(農村居民是否使用過互聯網消費信貸)是一個虛擬變量,只有0和1,不滿足方差的正態性和同質性,因此不能直接用線性回歸進行檢驗,通常借助于二元邏輯回歸分析。設某事件發生的概率為 P,P 的取值為 0~1 之間。將 P 轉換成Ω。
式中,Ω為優勢比(Odds),表示被研究的事件發生概率與沒有發生概率之比,取值范圍為 0~+∞。將上式兩邊取對數,進行 Logit 變換得:
式中,lnΩ稱為 Logit經過 Logit 變換后,LogitP 的取值范圍為-∞ ~+∞。這可以在一般回歸模型思想上建立二項 Logistic 回歸方程。設自變量分別為 X1、X2、X3……Xn,得到二項 Logistic 回歸方程為:
式中:α0表示常數項,ε 表示模型的殘差。
(二)變量選擇與賦值
本文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的方法,分析影響農村居民互聯網消費信貸行為的因素。被解釋變量為是否使用過互聯網消費信貸,解釋變量是農村居民借貸行為的影響因素。在借鑒相關研究基礎上,本研究選擇了10個解釋變量,詳細信息如表1所示:
三、樣本數據來源及統計特征描述
(一)數據來源
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作者對江西省某縣周邊農戶的“一對一”實地調研。調研時間是2019年2月8日~2019年2月20日,實地調研地點分布廣泛,以縣城為中心,挑選了涵蓋城區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的村莊。
在調查的過程中,對樣本的選擇較為嚴格,受訪農戶的年齡大多集中在31-50歲,其原因是這一年齡段比較具備研究價值,在這一年齡段中,大多數人具備充足的經濟條件、有著眾多的消費欲望與支出。此外,在這一年齡段中,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差,研究他們是否使用互聯網消費信貸,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在120個樣本中,男女比例均衡,避免因樣本分布不均而帶來的結果偏差,力求結果的準確性。此次調研共收集到133份問卷,其中有效的問卷有120份,有13份信息不真實、不完整的問卷,剔除無效問卷后,有效率為90.2%。
(二)樣本描述性統計分析
1. 農村居民基本特征。
(1)受訪者中使用過互聯網消費信貸的人數。通過問卷數據整理可得,在120戶被訪農村居民中,有62人使用過互聯網消費信貸,使用人數超過半數,說明互聯網消費信貸在農村有著廣闊的市場。
(2)受訪者性別。就性別而言,被訪問者中男女性比例接近一半,其中有64人為男性,占比53.3%,女性為56人,占比46.7%。
(3)受訪者年齡。從年齡上看,以中老年為主,年齡在31歲至40歲之間的農村居民有28人,占比23.3%;41歲至50歲之間的農村居民有43人,占比35.8%。
(4)受訪者文化水平。從文化水平上看,接受過初中教育的農村居民人數最多,有34人,占比28.3%。從年收入上來看,受訪農村居民家庭年收入集中在5萬至10萬的人數最多為52人,占比43.3%,說明被訪農村居民收入水平較可觀。從年支出上看,家庭年支出在1萬至3萬的人數最多,有41人,占比34.2%,說明被訪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較為合理。
2. 農村居民個人觀念。
(1)受訪者的收入預期。當談及到對自己的收入預期時,認為自己未來收入會增加的農村居民最多,有56人。
(2)受訪者的消費觀念。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大多數農村居民對未來收入持樂觀態度,這一因素有可能激發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釋放消費動力。從消費觀念上看,而當被問及對于借錢消費的觀點時,大多數認為會如果有好的消費時機或商品會考慮,持這一觀點的有77人,占比64.1%,暗藏著農村居民具有使用消費信貸的意愿。
(3)受訪者的網購頻率。從網購頻率上看,經常網購的人較多,有43人,占比35.8%。網購意味著農村居民接觸且開始信任互聯網金融,使農村居民樹立對互聯網金融的信心。
(4)受訪者對互聯網消費信貸的了解程度。從農村居民對互聯網消費信貸了解程度來看,有47人對互聯網消費信貸較少了解,占比39.1%。說明農村居民不是特別了解互聯網消費信貸,互聯網平臺應該加強宣傳。
(5)受訪者的拮據時的融資偏好。當農戶拮據時必須要買一件比較昂貴煩生活必須品,有40人會選擇放棄購買,占比33.3%;選擇向親友借錢和使用互聯網消費信貸的有35人和29人,占比29.2%和24.2%;這一選擇說明了互聯網消費信貸已慢慢走入大眾生活中,農戶逐漸了解這一新型產品。
四、實證結果與結論分析
通過變量的多重共線性檢驗和模型適用性檢驗后,本文采用進入篩選方式篩選解釋變量,得到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中可以得知,在給定顯著性水平為5%時,最終的模型中包括了性別、拮據時的融資觀念、網購頻率、對互聯網消費信貸的了解程度四個變量。其中,拮據時的融資觀念、網購頻率、對互聯網消費信貸的了解程度與農村居民互聯網消費信貸行為存在正向關系,性別存在負向關系。
五、促進農村居民消費信貸市場發展的建議
第一,加大對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力度。積極推進互聯網金融相關法律的制定,完善互聯網技術應用監管體系。隨著互聯網金融進入農村地區,互聯網金融監管和配套法律法規不完善使農村居民對互聯網存在懷疑態度、認為其不安全,不敢輕易使用。加之,農村居民文化水平較低,缺乏互聯網金融詐騙識別能力,給了網絡騙子一個可乘之機,使正規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的推廣更為艱難。推進相關法律的制定,加強對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力度,能夠保障眾多農村居民的利益,建立農村居民對互聯網金融的信心。
第二,加大對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的宣傳,可以通過電視、官網、進村宣傳等方式,展示消費信貸產品,精準宣傳,給農村居民留下深刻的印象,挖掘潛在客戶。農村居民對互聯網消費信貸的了解程度是影響互聯網消費信貸行為的一個正向因素,而在實地調研時,很多農村居民表示不了解互聯網消費信貸,當了解到其優點時,表示如果有需求會嘗試使用,這一數據表明加大宣傳力度的重要性。
第三,創新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目前,互聯網消費信貸種類較少。重視研究和開發符合農民消費需求、適合農村發展的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互聯網金融平臺為開拓市場,可以推出一系列用于婚姻、子女教育、購車等臨時性支出的信貸產品,為農村居民服務,滿足農村居民消費需求,提供簡單舒適的金融服務,進一步發展農村金融。
第四,提高農村居民文化水平,提高農村居民的對互聯網詐騙的防范意識。在重視農村居民文化水平的前提下,應加強互聯網金融知識的宣傳力度,讓農村居民認識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清楚其業務、辦理方式等知識。其次,要解決農村居民不信任互聯網金融的問題,因此要普及互聯網金融安全知識,提高農村居民互聯網安全意識,通過編織順口溜、拍攝小視頻等形式讓農村居民掌握信息安全知識和防騙手段。
參考文獻:
[1]Iqbal F.The demand for funds by agricultural households:Evidences from rural Indi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83,20(01):68-86.
[2]吳雨,宋全云,尹志超.農戶正規信貸獲得和信貸渠道偏好分析—基于金融知識水平和受教育水平視角的解釋[J].中國農村經濟,2016(05):43-55.
[3]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金融學院調研組,呂鷹飛,王帥,張文娟等.吉林省農村地區互聯網金融發展情況調研報告[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01):54-69.
[4]易法敏,耿蔓一.農戶電商融資選擇行為分析[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1):94-103.
*基金項目:2015自然科學基金《新生代農民工創業過程中融資約束和社會網絡交互作用機理研究——以江西省為例》,項目編號71563017。
(作者單位:賴娟,江西農業大學經管學院;彭靜,華東政法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