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笛
關鍵詞:貨物貿易;真實性;審核方法
中圖分類號:F832.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7 — 0073 — 03
為促進涉外貿易發展、便利企業外貿結算、疏通投資和貿易渠道,近年來國家外匯管理局出臺了一系列法規。這些法規的推行,在便利市場主體投資、貿易,促進資本項目和經常項目可兌換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時也強調了銀行對企業交易的真實性審查職責。貨物貿易作為經常項目外匯交易的主要形式,其交易背景的真實性對于維護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至關重要,而銀行作為貨物貿易真實性審核的一線主力,不斷總結審核方法,及時提高審核能力,對于我國對外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非常重要。
在改革開放初期,外匯非常短缺,增加外匯儲備成為貨物貿易外匯管理的主要方向。而伴隨我國外匯儲備不斷增長,并于2012年位居世界第一之后,均衡的國際收支管理模式成為主要目標。
為防范資金滯留境外或外逃,我國建立了貨物貿易的逐筆核銷制度。在1991年和1994年,分別對出口和進口實行進出口報關與收付匯逐筆匹配管理,這種管理方式非常嚴格,要求出口報關須憑核銷單辦理,對于異地付匯、貿易信貸實行審批登記管理。
隨著外貿經營主體不斷增加,進出口規模迅速擴大,外匯管理局逐步推進和優化外匯核銷方式,在例如出口允許匯總網上核銷,進口向事后管理轉變,取消現場核銷、取消銀行付匯聯網核查,進一步推進了均衡管理,推進便利化和防范跨境資金雙向波動,實行總量核查、動態監測、分類管理的方式,取消逐筆核銷。雖然要求銀行進行事前逐筆審核,但企業的外匯收支如具有真實、合法的交易基礎,且遵循“誰出口誰收匯、誰進口誰付匯”原則,并履行報告義務,對貨物貿易交易無其他限制措施。外匯局也保留了必要的事前管理手段,如名錄登記和收付匯登記等。
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改革以來,由逐筆核銷、行為審核向總量核查、主體監管轉變,這種監管模式給貨物貿易真實性審核帶來了一定難度。
目前,企業辦理進出口業務,事先需做的只是到外匯局進行名錄登記即可。銀行在為業務量不大的A類企業辦理業務時,由于不了解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未掌握其貿易的實際運作模式,僅憑其A類企業這個身份辦理業務,增加了真實性審核的難度。
貿易合同簽訂時交易雙方可以自主約定付款期限,導致目前外匯管理法規對于貿易信貸監管效力較弱,事后核查真實性難點多。部分企業在經濟利益驅動下,鉆管理政策空子,借預收貨款之名,行境外融資之實。如企業堅稱交易尚未結束,銀行難以拒絕為其辦理收付匯業務。
企業提供的倉單、運單或貨單等貨權憑證,如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對上述單據很難進行辨別。若依賴第三方機構對單證真實性進行核實,如船代公司、海關、倉儲物流公司等,程序復雜、耗時較長,不僅鑒定成本較高,最終核實結果也難以保障。
貨物貿易改革后,企業進出口業務需要提交審核的單證大大簡化,如預收預付貨款項下貿易活動,企業只留存合同,再無其它單證佐證交易真實性,關聯企業間預收預付貨款是最簡單便捷的資金流動渠道,但交易雙方是否存在關聯關系卻很難證實。
企業會計賬目信息往往能反映出貨物貿易的真實背景,但不是所有的銀行都能及時掌握其所需信息。一是以外幣為口徑的可疑業務在進行賬目核對時需要企業會計幫忙,沒有一一核對關系的賬目在核對時基本以會計人員的自述為主,調查人員很難找到對應關系。二是中小企業特別是個人經營的小企業,自身工作管理及會計記賬不規范,許多檔案材料不能妥善保管,給調查了解工作造成極大困擾。
轉口貿易真實性審核的難點包括:一是企業真實交易能力不掌握。由于辦理轉口貿易的企業大都是異地企業,是否具備大額交易的實力很難判斷。二是企業歷史交易不了解。銀行僅能從企業的名錄狀態、營業執照、財務報表等方面了解企業基本情況,無法掌握企業的歷史交易記錄。三是交易的“真”實性難判斷。由于沒有相應的貨物流信息,銀行只能對企業提供的轉口貿易合同、發票、提單等貨權憑證進行表面性審核,涉及的商品是否真實存在難以判斷。四是單證真實性審核的“度”難把握。如相關貨權憑證的真實性是否需要進一步驗證,是否需要驗證物權單證被重復使用,如何進一步鑒別發票或合同的真假等。
在日常工作中,由于服務貿易的無形性和關聯交易的隱秘性,使得服務貿易項下關聯交易真實性審核成為銀行交易真實性審核難點中的難點。如安裝調試、售后修理等服務貿易項目資金收付,如銀行工作人員不重視期間的關聯性,有可能給違規違法資金流出流入境外打開通道,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必將導致案件的發生。
銀行的真實性審核過程,不僅包括對企業提交的交易單證真實性進行審核,還應對企業實際經營情況、交易背景等多方位進行分析,這樣才能減少并力求避免操作風險。
1.完善銀行內控機制建設,定期開展檢查和評估。銀行外匯業務的內部操作指引和各種自律制度,既是外匯政策的傳導機制,也是銀行控制風險的有力保證。銀行應建立規范的操作程序,有效地控制制度,定制合理的崗位和職責,將政策落實到人到具體環節,加強對分支機構的指導,強化內部監督機制,定期開展檢查與評估,與獎懲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