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啟先 李清
關鍵詞: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務
中圖分類號:F323.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7 — 0091 — 03
農業轉移人口概念首次提出是在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議提出,“要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轉移人口問題也不斷暴露出問題,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成為了國家社會發展的重要工作。根據2019年國家統計數據,我國城鎮人口已經超過8億人,城鎮化率達到60.6%。正如美國學者亨廷頓所言,“現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則引發不穩定。”〔1〕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有效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每年大量的農業轉移人口轉化成為城鎮居民,給城鎮的公共服務供給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這個要求我們建立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協調大量農業轉移人口與城鎮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尤為重要。
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務供給,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戰略。廣西作為邊疆民族地區,又屬于西部大開發和東部沿海開放城市雙重身份地區。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和擴大發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顯得越來越重要。加之廣西臨近東盟國家,南寧是東盟博覽會和商務投資峰會的永久舉辦地,處在一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出海口,國家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很多發展政策紛紛落地,廣西未來的經濟發展將躍上一個新臺階,研究創新廣西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務,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在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各方面能夠得到充分的保障,同時能夠進一步推動廣西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廣西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務發展的關鍵在于戶籍制度的改革,需要從制度和政策上同時發力,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另一方面,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動服務業、工業、與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共同發展。創新市民化進程中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中國——馬來西亞欽州產業園區(簡稱:中馬產業園)處于欽州市的犀牛角鎮附近,是中國和馬來西亞共同建設的綜合性產業園區,被征拆的農民屬于典型的農業轉移人口。中馬產業園管理委員會在針對當地的失地農民市民化進程中做了很多具有實際意義的工作。其從政策文件的保障到實際住房、就業、教育等具體的保障落實都具有一定的參考性。
中馬欽州產業園區打造農民安置房項目,項目規劃涵蓋住宅、學校、商圈鄰里中心以及地塊內道路、場地硬化、供水、供電、綠化等配套設施建設。對屬于中馬產業園范圍之內的農民進行小區住房分配安置工作,根據征收土地的面積來進行合理的住房分配,被征收土地的農民至少分配一套住房,解決其在市民化進程中的住房問題。
主要表現為兩點:一是實行免費職業介紹。園區管委會社會服務局根據被征地農民求職登記信息,有針對性地免費提供至少三次職業介紹,如用工單位能與被征地農民簽訂書面勞動合同,被征地農民在用人單位工作6個月以上,按每人500元一次性補助用工單位。二是實行免費專場招聘會。園區管委會社會服務局加強與相關招聘單位聯系,每年舉行兩場專場招聘會,被征地農民免費參加專場招聘會。三是實施就業培訓服務。比如2017年的農業轉移人口培訓目標任務為150人,通過強化就業服務,提高經培訓失地農民的就業率。印發《關于印發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管委會2017年失地農民就業培訓實施方案的通知》等。
中馬產業園在農民安置小區內根據其風俗習慣,規劃設計“老家”項目,該項目由國內一流的專業設計單位進行規劃設計,秉承充分尊重農業轉移人口的風俗習慣,深入農村進行調查訪問,實地測繪,同時兼顧傳統習俗和現代生活需要的集合。充分考慮農業轉移人口在市民化進程中融入問題,形成一定的歸屬感,促進城鄉文化交融,有助于進一步加快市民化進程。
廣西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務發展制約因素主要體現在創新就業創業服務、社會保障、市民化過程中的文化融合等方面。
在就業方面。近期受中美貿易戰和疫情影響,農業轉移人口在就業創業問題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形勢。工廠訂單縮減,經濟下滑,產業結構面臨改革調整,不少工廠通過裁員以節省成本,維持工廠運行,導致農業轉移人口出現失業問題,就業壓力迅速增加。以新生代農業轉移人口為例,他們多數以在城市工廠工作作為其在城市生存的基礎。一方面廣西工業基礎較薄弱,就業崗位有限。另一方面,獲取就業信息的途徑十分匱乏,就業范圍十分狹窄,從事的多半是建筑、運輸、服務員等短期性、流動性較大行業,工作穩定性較弱,失業風險較大。公共服務部門并未將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鎮就業保障體系,難以享受到就業創業的公共服務。”〔2〕
在創業方面。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中,我們關注的往往是就業問題,對創業問題較為忽視。廣西作為少數民族地區、臨海地區、東南亞出海口地區,十分有利于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但是在農業穿衣人口市民化進程中,對創業的服務相對較少,重視度不夠。相關部門對農業轉移人口在這方面的引導也十分欠缺,中馬產業園亦如此,大家把目光都聚焦在如何解決就業上,對引導其創業的行為思慮不夠。
農業轉移人口享有的社會保障內容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他們能否平等融入城市生活。目前廣西農業轉移人口仍處于參保率較低階段,農業轉移人口雖然已進入城市工作,但是由于他們大部分無法享受所在城市的社會保障,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形成嚴重制約。〔3〕農業轉移人口在醫療衛生、子女教育、公共服務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嚴重制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進程。“他們大都游走于工地、工廠、餐廳等人員流動性大的勞動場所,薪酬待遇也處于社會底層,與之相對應的是高昂的城市生活費,多則十幾萬元的購房成本,少則數千元的子女撫養教育費用,微薄的收入根本難以讓他們在大城市里安身立命。”〔4〕比如在住房公積金上的差別,如果不屬于土地或者房屋拆遷的農業轉移人口,其在城市買房的成本較高,在生育和醫療上花費的成本也較高,這類社會保障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度。
戶籍制度改革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環節,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城鄉二元結構的制約,也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務供給不均衡的一種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城市的接納度和包容度較慢,這體現在公共服務社會保障上的滯后性,也會有原有市民與農業轉移人口在交流過程中的價值觀、文化理念的出入,導致城鄉文化的融合度不高;二是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安置欠妥,可能表現在原有鄉村文化、風俗習慣與城市的文化難以融合,或者是在轉移到城市過程中因為地域限制而丟失了原有的文化習俗習慣,導致文化融合的缺位。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務對于促進廣西長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創新公共服務需要聚焦在戶籍改革、就業引導和住房保障上,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過程中能夠進得來、有得干、住得下、活得好。
第一,提升認同感。農業轉移人口在離開土地和農業生產并進入城市就業生活之后,其生活環境、工作環境以及消費模式等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從而引發其在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多重矛盾和多重需求,社會服務因應這些矛盾和需求,及時擴展服務內容,對其進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服務介入。〔5〕要注重從農業轉移人口的城市融入感和滿意度入手來分析公共服務,提升這些新市民的融入度,從社會保障、就業創業上等提升其對城市生活的認同感。
第二,做好傳統風俗文化的傳承服務。農村的風俗習慣和城市的文化有著不同之處,在對待傳統習俗上的態度也不盡相同,農業轉移人口雖然從身份上轉變為市民,但是還保留著農村的生活習慣和作風,對待一些風俗習慣依舊很看重。在做好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過程上,要盡量保留相應文化,比如中馬產業園的“老家”,“老家”的設計就是與以"民"為本的宗旨保持一致,以民俗民風為切入點,以欽州當地宗祠門樓為素材,結合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植被,讓當地的農業專業人口一走進去就有一種回老家的感覺。這增強了他們在市民化的過程中吸引力,是一項利民發展的公共服務舉措。
做好社會保障問題就是要做好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等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農業轉移人口的基本生活不受影響。創新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務中的社會保障問題,要求我們打破舊思維,建立新思想,要從實際下功夫,而不是籠統的提對策。比如針對不同的年齡進行分類保障養老、患病,對待生育服務可參考其工作性質和發展潛力進行分類保障,形成詳細且具有發展性的細則,杜絕模糊性的文件條例。針對農業轉移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要給予充分的保障,保障其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服務。
就業和創業的引導、幫扶都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務的重要體現,就業引導較創業引導而言更容易,也更容易安置農業轉移人口,以最快的速度解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過程中的就業擔憂問題,但創業卻能更深化解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問題。為此,做好農業轉移人口的就業創業培訓和引導創業十分重要。
一是因人而異進行開展分類幫扶培訓和就業指導。各相關單位首先要高度農業轉移人口就業創業問題,這關系著社會的穩定。一方面,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應把農業轉移人口就業能力提升納入就業保障范圍。加強農業轉移人口的就業指導和培訓,根據不同群體和不同層次進行分類指導和管理。另一方面,社會保障部門要做好農業轉移人口失業登記,把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失業保障范圍,保證農業轉移人口能夠享受失業補助。鼓勵支持社會組織創建針對農業轉移人口就業創業的輔導培訓機構,對有需要的農業轉移人口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同時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就業保障體系和職業技能培訓體系。
二是因地制宜開展創業引導和扶持。廣西是少數民族地區,擁有的少數民族文化較濃厚,針對民族地區的特色,在公共服務中對少數民族的農業轉移人口進行民族產業幫扶政策,比如開展壯錦手工藝生產、苗銀飾品加工制造等,鼓勵各少數民族農業轉移人口主動作為,能夠為其創收,提高其立足城市的資本,緩解就業壓力和資金支出開銷,在幫助其創業的同時也弘揚了民族文化。
完善體制機制,加強政策支持,讓農業轉移人口真正變為市民,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務,是促進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環節。廣西農業轉移人口公共服務的發展還處于發展時期,針對農業轉移人口公共服務存在的創業引導弱、文化融入度低等問題,都要實施相對應的措施。要社會保障上做準備,讓農業轉移人口進得來、住得下;要在就業創業上下功夫,讓農業轉移人口有得干;要在文化融入感上做文章,讓農業轉移人口活得好。
〔參 考 文 獻〕
〔1〕〔美〕塞繆爾.P.亨廷頓,著.張岱云,等,譯.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51.
〔2〕成秋英.城鄉融合背景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問題研究〔J〕.中國市場,2019,(07):12-15.
〔3〕莫申容.以共享城市公共服務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研究——基于重慶開縣的調查〔J〕.商,2016,(19):50+44.
〔4〕王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難點及路徑探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13):26-27.
〔5〕楊靜.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社會服務機制創新研究〔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3):63-70+92-93.
〔責任編輯:孫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