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關鍵詞:農村;三留守人員;服務體系;對策
中圖分類號:D422.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7 — 0094 — 03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大批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農村留守人員主要為兒童、婦女、老人。農村“三留守”人員老、少、弱,勞動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較差,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已嚴重影響到農村家庭與社會的安定與和諧發展。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堅持和完善促進男女平等、婦女全面發展的制度機制。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健全殘疾人幫扶制度。這為解決農村“三留守”難題指明了方向。完善農村“三留守”人員服務體系,解決農村“三留守”問題,既是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已成為一項迫切需要解決的任務。本文以山東省濱州市為例,分析農村“三留守”人員現狀,指出農村“三留守”人員服務體系的不足和問題,并提出改進的建議,為解決農村“三留守”問題進行探索。
目前,出于節約城市生活成本的考慮,農村青壯年往往選擇單獨進城務工。由于需要料理農活、照顧家庭以及學生學籍管理方面的限制,多數進城務工人員的父母、妻子和子女還需要繼續在農村生活。從而導致了在中國農村存在大量的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等社會群體。隨著外出打工人口增多,農村“三留守”人員問題也日益突出。濱州市位于山東省北部,現轄一市兩區四縣,人口368.9萬,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經摸排,截至2016年7月31日,濱州市農村留守人員15366人,其中,留守兒童9786人,留守婦女1971人,留守老人3609人。
1.學習上缺乏輔導,學業荒廢。留守兒童的祖輩文化水平低、依舊保持著原有的教育理念,對孩子未來的發展和教育重視不夠,也缺乏教育技能。多數對農村留守兒童實行粗放松懈的“放羊式”管理模式,容易使留守兒童出現遲到早退、學習效率低下、完不成作業等問題。很多留守兒童的家庭沒有資金支持孩子的課后拓展與輔導,使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成績、素質拓展等方面與其他孩子產生差距,長此以往,孩子對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越來越低。部分家長思想認識存在誤區,向子女灌輸讀書不如打工的思想,將子女的未來目標定為外出打工掙錢,在無形中對孩子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都產生了巨大的消極影響。
2.缺少父母關愛,易引起心理問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的感情和親情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農村留守兒童在缺少關注、關愛和溝通,易導致在心理上產生失落感、缺乏安全感,出現心理問題。
1.文化程度偏低。留守婦女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農村留守婦女的文化程度大都是初中文化以下,高中及高中文化以上的留守婦女只有14%,文化程度偏低的婦女,既缺少促進農村發展的眼光和思路,也缺乏教育下一代的能力和知識。作為農村留守人員中堅力量的婦女,難以解決農村留守人員問題。
2.勞動強度大,精神壓力大。從宏觀角度來看,廣大農村留守婦女存在普遍問題就是經濟壓力過大。在子女教育成本增高、通貨膨脹不斷加劇的時代背景下,70年代至90年代的青壯年,經歷了房價、物價的極速變化,無時無刻不在面臨生三座大山,來自社會的生活壓力大。當小農經濟逐步滿足不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將農村現代化推進節約的勞動力轉移到城市,造成了農村家庭結構不完整,缺少核心成員。農村婦女受教育程度低,生活中依賴丈夫出謀決策,空間距離的拉大,降低了夫妻交流頻率,造成農村婦女生活中存在消極心理。從微觀角度來看,農村留守婦女存在各不相同的自身問題。農村留守婦女家庭結構不完整,需要同時把握家庭方向、家人健康、鄰里關系等多方面問題。適應期短、壓力大,在社會和家庭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施壓下,留守婦女身體與心理長時間處于超負荷的重壓下,易引發較大的情緒波動。對團圓和諧家庭的向往與日常生活勞累落寞的現實對比之下的落差,長期壓抑著留守婦女,獨自面對身體不適無人照料、鄰里矛盾難以處理等短期問題,如何尋找釋放壓力、緩解矛盾的有效途徑,都是農村留守婦女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問題。
3.法律知識欠缺,維權意識弱,受侵權案件逐步增多。男性勞動力的大量轉移,使得農村的治安狀況下降,丈夫長期在外,女性勢單力薄,容易受到欺負,各種權益被侵犯。留守婦女感到安全感下降,經常對自身和家庭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感到擔憂和害怕,導致留守婦女容易產生害怕、擔心、煩惱等不良情緒。農村缺乏相應法律知識的宣傳,導致農村群眾相應普法意識的薄弱,不能拿起法律武器維護生活權益。許多詐騙電話也將詐騙矛頭指向農村,導致農村婦女物質財產受到極大的損失。留守婦女相較于男性而言本身在力量和精力方面就比較弱,容易受到各種侵犯,當她們受到侵犯時,一般情況下也不會想到報案,只會選擇默默忍受。這樣的選擇只會助長不法分子的囂張氣焰,繼續為非作歹。
4.離婚比例較高,缺乏婚姻安全感。夫妻兩地長期兩地分居,交流變少。據調查,進城務工人員中,經常和家人進行交流溝通的占50%,兩周打一次電話的占31%,一周打一次電話的占21%,很少打電話的占9%。交流溝通的主要問題多是孩子的學業、老人的身體、農作物的生長等情況,很少有時間和機會進行夫妻感情上的溝通。外出務工路途較遠,團聚見面的時間和機會很少。外出務工人員每年回來一次的占外出務工人員的66%,半年只見面一次的約為14%。每年見一次面的人數居多數。夫妻長期兩地分居,不但影響留守婦女的身心健康,還容易使夫妻感情出現問題,產生婚外情、婚外戀,提高離婚率。
1.經濟收入低,生活質量差。家庭養老仍然是我國傳統養老模式。農村老人社會保障水平較低,缺乏經濟來源,生活主要依靠子女的贍養。外出子女收入大多不穩定,對留守老人的經濟資助有限,農村留守老人生活大多過得比較清苦,如果遇到重大疾病,醫療費用對留守老人更是難以承受的沉重負擔。
2.精神缺少慰藉。在傳統孝文化日漸衰微的大背景下,帶有經濟利益或功利色彩的家庭代際關系和“輕老重小”的代際逆傾斜直接影響老年人的家庭地位和養老質量。農村子女普遍把贍養理解為物質供養,忽略了對父母的精神關愛,從而使留守老人很少能夠從家庭中獲得精神慰藉。
3.安全隱患較多。一是留守老人交通安全問題突出。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地區汽車保有量越來越多,老人耳背眼花、行動緩慢,經常看不清楚車輛和路線,對車輛避讓不及,容易成為交通事故的受害者。二是存在留守老人居家安全問題。尤其是隨著近年來家用電器的不斷增多,留守老人缺乏家電使用安全意識和知識,很容易引起觸電和火災。
近年來,為妥善解決農村“三留守”人員問題,濱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廣泛開展關愛服務活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留守問題系統性、關聯性強,歷史欠債較多,農村留守人員服務體系還不健全等原因,農村“三留守”人員服務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經費投入不足。農村“三留守”人員服務體系的建立離不開資金的支撐。如,留守婦女的生產指導、安全保護,留守兒童的課業輔導、心理疏導,留守老人的生活保障、健康保健等活動,都需要充足的資金投入。除此以外,設立心理咨詢室、兒童活動設施、技能培訓室等也都需要花費資金。但是由于資金投入不足,服務農村“三留守”人員的很多項目和設施無法落到實處,無法保證服務體系有效穩定的運轉。經調查,目前濱州市針對60歲以上老人發放基礎養老金每人每月為100元,這些補貼難以維持老人尤其是農村孤寡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二)服務人員嚴重不足。做好農村“三留守”人員服務工作,需要大量的服務人員,但目前服務人員數量嚴重不足。如,截至2016年7月底,濱州市留守兒童數量為9786人,但全市農村留守兒童保護干事僅有102人,每人需要為90余名兒童服務,服務能力與服務需求之間差距懸殊,服務質量難以保障。
(三)服務場所數量少,使用率低。為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農村成立有兒童服務中心,作為農村留守兒童課外輔導和活動場所,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但是通過調查發現,兒童服務中心數量較少,已有的兒童服務中心舉辦的活動數量也很少,利用率很低。在調查中,絕大部分的兒童表示沒有參加過兒童服務中心組織的活動,甚至有一部分兒童都沒有聽說過兒童服務中心。未參加過活動和參加過活動的兒童數量之比是3:1,顯示出關愛兒童服務資源的利用程度不高,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和作用。再如,為做好老年人服務工作,部分農村服務中心配置有電腦等設備,但是從調查來看,只有23%的老人使用過農村服務中心的電腦設備,77%的老人沒有使用過,其中50%老人沒有聽說過服務電腦這件事,服務中心配置的電腦設備多數處于閑置狀態。
(四)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滯后。當前,農村社會保障還處于較低水平,農村教育、醫療、養老保障體系還很不健全,無論是制度建設,還是執行體系建設還都很不完善。對農村“三留守”人員問題還缺乏系統性的解決方案和保障機制。
1.努力推進農村醫療、農村教育、農村養老社會保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建立完善農村社會保障機制,盡快系統性解決農村看病難、養老難、上學難的問題。在現有的農村醫療保險的基礎上,進一步對農村的大病補助、困難救助制度進行完善,加大對農村醫療補助尤其是農村困難家庭的醫療補助力度,減輕農民醫療負擔。推進城鄉教育均等化,提升農村教育質量。根據經濟發展狀況,提升農村養老金標準,提升農村老人養老質量,
2.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的資金投入。加強農村社會保障機制建設,離不開充足的資金支撐。建議加大財政投入,動員社會捐助,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完善和正常運轉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
加強農村服務隊伍建設。積極動員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彌補農村“三留守”服務專業人員不足問題。要加大農村留守人員服務工作專業人才引進力度,注意培養本土的優秀人才、“土專家”,建立壯大專業服務隊伍。積極引導在留守人員之間開展一對一的互助活動,如身體較為健康的老年人可以照顧身體上有疾病的老年人,互幫互助,彌補專業服務人員缺口。
加大農村學校和養老院、敬老院、衛生室、活動室等服務設施建設力度,加強農村服務設施維護使用管理,為農村“三留守”人員提供充足的服務場所和設施。
1.加強留守兒童的教育。加強《青少年權益保護法》的宣傳力度,按照誰執法誰普法的原則,開展法律課堂進校園活動。通過專項教學、情景教學等方式,宣傳兒童防護知識、常識,提升兒童的自我防護意識和能力。
2.增強留守婦女防護意識。建設農村法律服務站,完善法律援助的相關政策,開展專題法律知識講座,設置法律資訊站點和咨詢電話,增強農村留守婦女的法律意識,提高她們的自保能力。健全農村治安體系,提升農村治安水平。
3.增強留守老人的安全意識。利用村民議政日、村民大會、大集等群眾集聚的時機,大力宣講交通安全常識。在村居制作交通安全宣傳畫廊、交通安全宣傳欄、宣傳屏,使農村留守老人在家門口就可以受到交通安全教育。加大農村電氣設施使用安全知識宣傳和教育,做好農村電氣設備防觸電保護設施建設,提升農村留守老人電氣設備使用安全保障水平。
要徹底解決留守人員問題,從根本上還是要靠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經濟狀況,縮小城鄉差距。積極培養適合農村的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做優農業品牌,加強農產品銷售,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吸引農村青壯年本地就業、返鄉創業,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參 考 文 獻〕
〔1〕王維國,李敬德.農村“三留守”人員服務管理體制機制的完善與創新〔J〕.新視野,2012,(06).
〔2〕趙文強.多元共治模式下農村留守老人生活困境研究--以河南省衛輝市為例〔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8,(05).
〔3〕隋曉彤.制度演化視域中農村留守婦女組織創新研究——以寧夏西海固地區為例〔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19,(06).
〔4〕孫夢穎.社會保障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02).
〔責任編輯:孫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