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英
摘要:2015~2018年,ofo共享單車在短短三年中迅速成長為行業獨角獸,又迅速瀕臨破產。文章將從ofo共享單車發展歷程出發,分析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影響因素,提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共享單車;發展;可持續
一、ofo共享單車的發展及現狀
2015年,為了讓校園內閑置的單車共享,ofo在北京大學成立。2016年,ofo共享單車已經在200多所高校開拓了市場,日均訂單量達到20萬,被認為是“下一個滴滴”。2016年10月,ofo共享單車正式從校園進軍市場,開始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造車和占領市場的運動。
2017年,ofo投放小黃車高達2300萬輛,并計劃年底再投放2000萬輛。為了搶占市場和用戶,開始了一系列的價格戰。
2017年12月,ofo資金鏈斷裂、挪用用戶押金的消息開始傳出,創始人戴威緊急救火,回應稱,“純粹是造謠”、“ofo不會動用任何一筆押金。”但后續的發展證明這是事實。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7月25日,因未發現有可供執行的財產,ofo的運營主體——東峽大通的終本案件(指被執行人沒有可供執行的財產,法院裁定終止本次執行程序)為227起,未執行標的總金額約為 5.09億元。也就是說,ofo在超過200多次法院調查中,名下均無銀行存款、車輛、房產等財產可供支付,它徹底沒錢了。除了這些供貨商的欠款,還有1500萬用戶的十幾億押金沒有下落了。
在短短三年間,從被資本追捧的明星獨角獸變成負債累累的企業,ofo的經歷值得所有企業警惕。山東的晨曦集團,福建的一丁集團,都在重復著一個個類似的故事:借助風口,迅速發展,燒錢擴張,后又因經營不善或風口已過等原因而跌落。
二、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 市場需求
企業的存在就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場。知道市場有需求,還要調查市場的需求量,不能盲目高估市場的容量。比如ofo的創業團隊,清楚大學生對單車的需求和態度。學生買了單車既擔心被偷,又得找地方停,畢業后還要處理,比較麻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ofo共享單車就應運而生,回收學生閑置的單車,統一定價(低價),統一管理,學生只負責支付少量使用費就可以騎行,再不用擔心停放及被偷的問題。ofo共享單車滿足了特定市場的需求,且這些需求都是有效需求,因此,ofo慢慢發展起來了。可為了搶占市場,ofo改變了原來的發展定位,走向社會,瘋狂投放共享單車,既大量占用企業資金,又不能很好創收,導致企業資金鏈斷裂,無法支持經營。
2. 政府行為
企業是市場的產物,政府會根據經濟發展及城市管理等需要,頒布相關政策,約束企業的行為,影響企業的發展。ofo共享單車提出的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共享理念與城市交通優化吻合,能緩解交通壓力,為出行提供便利,同時環保健康,因此大受各大城市的歡迎,也成為為數不多成功推廣到海外的商業模式。但各企業為搶占市場無限制投放車輛、用戶隨意停放等行為導致擁堵街道,阻礙交通,影響城市市容市貌等等,與初衷不符,給城市管理帶來不少壓力;過量投放維修或回收不及時,導致出現大量破舊的單車墳場。為了改善這些問題,廣州、上海等城市出臺停止共享單車新投放的規定。政府政策由鼓勵變控制甚至拒絕,導致無法投放新單車,但此時的ofo也沒有財力繼續投放新車了。
3. 市場過度競爭
ofo開啟了共享單車的新紀元后,這個瘋狂的風口很快就擠滿了人。在共享單車最火爆的時候,街上各種顏色的共享單車讓人眼花繚亂,為了搶占市場份額,且干掉對手,各共享單車紛紛拼命砸錢開始價格戰,2元周卡、5元月卡、免費騎行月、騎行紅包等活動層出不窮,用車不僅免費,還有紅包拿。這些活動確實讓ofo、摩拜迅速擴張,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燒錢發動價格戰一時爽,一直燒錢要面臨破產。價格戰還沒結束,街道上共享單車的顏色越來越少,小企業撐不住倒了,獨角獸也不見得風光。摩拜單車干脆賣身給美團,ofo單車也把自己折騰瀕臨破產了。現在共享單車已經再也不玩以前的惡行競爭了。
(二)內部因素
1. 領導者的素質與管理水平
當年戴威被問及如此年輕就執掌獨角獸,遇到最大的問題是什么時,他回答不認為自己的個人能力、融資能力等有問題,如果有問題,那就是在管理上。結果一語成讖。ofo共享單車是戴威和北大的同學共同創建的,所有的創始人都是剛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并無任何的企業管理經營經驗。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公司的管理制度、模式跟不上ofo的發展規模,公司就會出現各種問題,會出現混亂,甚至出現經營方向和決策錯誤。
一家企業之所以成功,離不開企業領導者嗅覺敏銳、決策水平高、組織能力強及群眾基礎好等。反之,如果企業領導人缺乏對企業的管理能力,無法很好領導員工齊心奮斗,公司內部運營就會出現混亂,甚至出現內訌,即使是一家業績再好的企業,也難以為繼。
2. 成本控制管理
控制成本是企業盈利的重要途徑,當企業具有成本優勢,便具有了市場優勢,可以形成良性的發展。成本失控是許多企業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ofo瘋狂造車,倉庫存放和運輸等提高了運營成本;內部管理混亂、制度不完善、財務管理不清晰、公司內部貪腐等問題增加管理成本。擴張市場在燒錢,內部混亂的管理也在燒錢,資金緊張就是遲早的事情。據《財經》雜志報道,截至2018年5月,ofo共享單車單月的成本高達2.5億元,其中運維成本高達1.3億元。資金是有限,而燒錢是無節制的,所以ofo的失敗好像是必然的。成本控制得當,獲得盈利的機會就變大,企業就可以持續發展下去;當成本失控,入不敷出,企業就變得難以存活了。
3. 產品或服務
產品或服務是企業生存及發展的基礎。沒有好產品,就沒有市場競爭力,那么企業的發展將難以為繼,將會被市場及對手淘汰。國民女神老干媽,不打一分錢廣告,也鮮少搞促銷,產品卻在全國甚至全世界暢銷。保持產品的高質量是她一直走紅的秘訣。不上市收割韭菜,不貸款擴張,現款現貨,不佘不欠,就這樣靠著產品口碑,屹立于強林。反觀ofo單車,燒錢補貼促銷時吸引了客戶,可是單車騎行體驗并不好,限投后十車九壞,有用戶反映說在一堆ofo單車中,能找到一輛好車算運氣好,沒有價格優勢后用戶迅速脫粉,選擇使用其他競爭對手的產品,導致市場份額下滑很快。產品不好時可以依靠價格優勢或廣告忽悠消費者,但要想不“翻車”,還是要靠質量。
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從ofo共享單車的發展歷程來看,在互聯網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企業的發展速度成倍加速。在傳統經濟行業,一個企業如果想發展成為“巨無霸”或者行業“獨角獸”,需要經過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沉淀和積累。可在“互聯網+”時代,企業借助互聯網爆炸性傳播和資本疊加作用的推動,短短一年甚至幾個月就可以家喻戶曉,迅速成為行業巨頭或者知名度非常廣的企業,比如餓了么、滴滴出行等企業。根基比較淺,缺少積淀,并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抗風險能力差。在互聯網時代,時間就是金錢,速度就是生命,發展沒有速度就會貽誤戰機,錯失發展的機會。所以,當今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已不同往日,不能再用傳統的眼光看待現在的企業可持續發展,要重新定義。
(一)立足長遠發展
中國大多“互聯網+”企業,創立企業的初衷并不是打造百年老店,而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大,然后賣給阿里或騰訊,迅速賺一大筆,然后再重新創建一個其他的企業,重復之前的循環。本意如此,公司戰略及發展規劃就缺乏長遠性,更趨向于投機主義。
為了長遠發展,企業除了要樹立長遠的發展目標,做好長期發展規劃外,還要做到以下方面。
1.重視產品升級,打造名牌名品,創造品牌效應,明確產品賣點。隨著產品多樣化和豐富化,市場競爭日益加劇,買方市場逐步確立,企業只有依靠有賣點的優品才能求得發展,比如格力空調、華為手機,即使空調和手機行業競爭激烈,可他們還是靠著質量和品質坐上行業第一把交椅。企業要對產品有科學的定位,進行科技創新,保持產品活力,使產品不斷升級和更新,比如手機行業,每種品牌每年都會主打至少一款新機,其實就是用新產品證明產品活力和創新,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重視人才的招募和培養。人力資源是企業的重要財富,產品和市場的比拼,歸根結底是人才的比拼。企業發展,企業家很重要,比如阿里的馬云、騰訊的馬化騰、格力的董明珠,完全成為企業的精神象征。但企業的成長需要很多人共同付出努力,需要更多的人才輔助和推動。沒有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無法開發出好產品,如同沒有張小龍,可能就沒有今天的微信;沒有高素質的管理人才,企業管理會陷入混亂,或者沒有蔡崇信、張勇等人,阿里的發展也許沒這么順利,現在的阿里還組建了達摩學院,匯聚了幾千名頂級科學家,所以它才有了飛天操作系統、自主研發數據庫等影響中國甚至世界的產品。所以人才是企業的根本,重視人才招募和培養,可以保持管理、技術團隊的活力,企業才能充滿生機,才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布局產業鏈,避免競爭者出現
2010年互聯網發展開始進入快車道,在移動互聯網的推動下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的風口,比如團購、短視頻、網約車、直播、共享。在風口中,催生行業涌進大量的創業者,風口過后一切又歸于平靜,甚至破產。因此,追逐風口雖然能獲得資本認可,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起來,但更多是因為到處瞎插一腳而一事無成。因此,為了可持續發展,必須布局產業鏈,形成開放的閉環,建立屬于自己的行業生態體系,避免出現一個又一個顛覆者,對自己造成傷害。所以,當樂視打造屬于自己的生態體系時,才吸引了那么多人,但最后樂視陷入危機只能退市的原因有很多,過度擴張、管理等問題。互聯網巨頭阿里和騰訊也清楚產業布局的重要性,阿里收購了UC、餓了么、網易考拉、蘇寧易購等,騰訊涉及的面更廣,大家應該知道,騰訊是京東的第一大股東。現在的阿里與騰訊,已經成為中國兩家“巨無霸”,甚至形成各自的體系,如“阿里系”、“騰訊系”。即使拼多多現在發展的勢頭很猛,但想挑戰阿里和騰訊,還有很多的路要走。但大多企業沒有阿里、騰訊的財力,只能去補齊現已有的產業鏈,加入進去,成為一員,達成合作等。因此,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應有序布局產業鏈,形成多元化發展,或者加入現有的產業鏈,成為補缺者,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但也要謹防盲目擴張、無節制的多元化。
(三)建設一流的企業文化
“一流企業做文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是當今企業界的熱點話題。企業文化的特色化是不同企業之間的最本質的區別,是企業最核心的競爭力。不僅反映了企業的獨特性,更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靈魂和動力。企業文化的獨特性由企業價值觀、企業家、企業的文化傳統等所決定。
企業價值觀指引企業道德、企業精神及員工行為,華為的核心價值觀中的“艱苦奮斗、開放進取”促使它在美國的貿易禁令面前毫不膽怯,團隊合作,解決危機。
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離不開睿智的企業家,隨便一個成功的大企業,創始人的勵志故事和管理理論都可以寫成一本厚厚的傳記或著作,如松下電器的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成為企業發展壯大不可或缺的存在。
企業的文化傳統是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積淀,即使現在已經不再執行,但已經滲透到每個人的骨髓中,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如阿里的“鐵軍文化”、華為的“軍訓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阿里人、華為人。
因此,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傳承優秀的文化傳統,打造企業文化戰略,塑造企業的價值觀,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建設符合自身特點且富有時代特色的企業文化。
(四)掌握產品技術及保持技術創新
手機巨頭諾基亞、膠卷王國柯達的沒落警示所有企業:沒有技術創新,就是死路一條。號稱質量好到可以當防備武器的諾基亞手機,在智能手機面前不堪一擊,銷量一路下滑,雖被微軟收購后試圖找回曾經的輝煌,但在技術創新大咖蘋果面前無力反擊。
掌握了手機行業大部分專利技術的美國高通2018年第二季度總營收為52.61億美元,其中 QCT專利授權業務營收為38.97億美元,超過六成的收入來自中國,直接躺贏。
華為在2019年發布的《華為創新與知識產權白皮書》中提到:持續創新是華為30年來生存和發展的根本。自2001年簽署第一份專利許可合同至今,華為歷史累計支付專利使用費超過60億美元,其中接近80% 是支付給美國公司。另外,自2015 年以來華為獲得交叉許可后的知識產權凈收入超過14 億美元,付費方涵蓋美國、歐洲、亞洲公司。從這份報告可以看出,華為公司為專利技術付出的代價。在美國政府貿易禁令下,沒有掌握獨立核心技術的中國企業更是度日維艱。企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不斷變革和自主創新,提高技術創新水平和生產能力,掌握產品的核心技術,才能不受制于人。
四、 結語
在傳統經濟社會,企業只需專心做好產品,通過廣告和口碑就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但在互聯網經濟社會,產品是企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技術是產品生存和發展的依托,企業需掌握產品核心技術和保持技術創新才能永葆生機,技術創新離不開人才,離不開企業家的獨到決策,對企業規劃好發展的目標及路線。因此,企業要想保持可持續發展,正確的發展規劃、產品、技術、人才和打造一流的企業文化,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1]高寧,龐小寧.科技型中小企業補償性發展模式應用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03):73-75.
[2]王燕,劉琪.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對策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1,23(19):39.
(作者單位: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