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江南古鎮,既有共同點,又各具特色。她們均以其深邃的歷史文化底蘊、清麗婉約的古鎮風貌,古樸的吳儂軟語民俗風情,馳名中外。無論衣食住行,古鎮都有許多傳承下來的亮點,而這些在21世紀更顯珍貴。
"世間萬物,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江南古鎮,不只有那些安詳寧靜的美景,還有許多讓人流連忘返的美食。
楓涇丁蹄,即紅燒豬蹄,是由楓涇古鎮的一家熟食店“丁義興”制作而成的。豬蹄選用的是當地肉豬,后經八道工序才能夠制作完成,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了。其顏色鮮紅或透亮,鹵的味濃郁,肉質嫩滑,吃起來肥而不膩,在全國也非常受歡迎。
姑嫂餅在烏鎮至少已有數百年生產歷史了,出爐的小酥餅比棋子略大,不膩不寡,酥而不散,既香又糯,甜中帶咸,充滿鄉野滋味,但不粗礪。
曾被《舌尖上的中國》推薦的安昌臘腸,一到冬天,便沿河而掛,空氣里飄散的醬味,是幸福的味道。
兩頭大,中間凹進,狀似元寶,顏色一般是比較喜慶的紅色。如今,定勝糕等中華傳統糕點制作技藝已經成為吳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前童湯包可不是灌湯的小籠包,而是把豬肉、筍絲、韭菜、咸菜、豆芽、香干等切成細丁,裹入搟薄的粉皮里,然后做成湯包,放在鍋里蒸,倒像是有些地方的大餛飩。
西塘芡實糕是由原來的嘉興特產八珍糕在西塘經過150年歷史演變而來,口感細膩,還帶著一股桂花清香味,非常獨特。
燕皮餛飩是廿八都著名的小吃。面皮用山粉或葛粉和成,經久捶打,跟紙一樣薄。肉是瘦肉加上山藥,一記一記用木錘子敲出來的。敲出來的燕皮餛飩的肉餡,鮮、香、嫩,還有一股特別的咬勁。
"粉墻黛瓦""小橋流水人家"……江南古鎮的民居充滿了詩情畫意。
小蓮莊,是南潯保存最為完整的私家園林。由南潯首富劉鏞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始建。由于劉氏家族長年在外經商,又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使得小蓮莊的建筑呈現出了“土洋并舉”的風格。
建于明代的張廳和清代的沈廳都是大戶人家才能居住的古建筑群。
古鎮傳統建筑以明、清、民初為主,建筑特色古樸,具有典型江南建筑風格,以民居、四合院為主,并有水墻門、吊足樓、落水廊棚、橋樓廊坊等獨特的河街集市建筑,古建筑群面積占鎮區民居的86%以上。
職思其居是前童古鎮很著名的一座宅院。在宅院的紅條石門臺上面刻著“量入為出、勤儉持家”的家訓。職思其居的每個房間大小都是不一樣的,體現著明顯的長幼有序、尊卑分明的儒家文化。
烏鎮的建筑大部分是靠近河水建造的,而且有些房子進入河水中,河床下面是用木頭和石柱做的,叫做“水閣”,這也是烏鎮最有特色的建筑。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最美不過人間煙火,最愛的,還是生活本來的樣子。
藍印花布是烏鎮的特產之一,古代的時候人們穿的衣服、床上用品等,所有需要布的地方都是這塊布料,烏鎮西柵還有很多染布房,如今已經成為了游客觀賞傳統技術的地方。
沒有水,古鎮就沒有靈魂,沒有橋,水就變得不生動,沒有活力。站在橋頂眺望水鄉,亦或乘坐中烏篷船乘風而動,又是古鎮另一番浪漫景色。還是生活本來的樣子。
蘇州地區水鄉婦女服飾歷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稻作農業經濟初期。至今保持著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傳統:包頭、拼接衫、繡裥襡裙、襡腰帶、百納繡花鞋,肚兜以及卷膀。
這里河道縱橫交織,有許多船舶停靠的碼頭,素有江南繁華的"水碼頭"之稱。據說這里是東漢孝子丁蘭的故里,"唐伯虎點秋香"就發生在這里。
這座橋是根據《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水虹橋建造,沒有榫頭,不用釘子卻連成一片。穿過小巷,踱過古橋,四周的景色盡收眼底。
在安昌古鎮的河道中還有船夫堅持著傳統的腳劃烏篷船。他們熟練的腳蹬船槳,穿梭在這座江南古鎮,讓更多的游客來到紹興還能記住歷史上還有腳劃烏篷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