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敏華
暑天里撰寫中華戲劇通史之《宋雜劇與宋元南戲》,突然發現,葉恭綽先生從英國購回《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今年正好100年!屈指算來,我研讀這部古籍并與之結緣,也有40年了。
葉恭綽與魯迅同年,參加過孫中山同盟會,是民國時期著名的革命家、書畫家與收藏家。1918年游歷歐洲,1920年回國前,葉先生在倫敦的一家小古玩店,發現了《永樂大典》收錄戲文的最后一卷,即13991卷戲文廿七,內含《小孫屠》《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三劇本,欣喜若狂,便用重金把它買了下來帶回國內,一直放在天津一家銀行的保險柜里。1931年,北京古今小品書籍印行會據此排印,題名《永樂大典戲文三種》。
我1979年始讀研,與師兄師弟一同師從曲學家章荑蓀先生。三人中,我基礎最差。第一學期快結束了,該寫學期論文了,寫什么題目還毫無頭緒。那天聽完課,我就向導師坦白:聽了一學期的課,還是一頭霧水,論文也不知寫什么好。老師見我誠懇,就說:這樣吧敏華,你到學校圖書館找一本《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來讀讀吧,寫篇論文。如果興趣大,將來就搞南戲研究吧!
我似懂非懂地連連點頭。“永樂大典”于我還是第一次聽說;南戲雖聽說,然劇本還一本都沒讀。導師又給學校圖書館古籍部主任寫了張條子給我。我手捏“路條”馬不停蹄直奔圖書館。當那冊蠟蠟黃的線裝書攤開在我面前時,我在心里一聲歡呼,那欣喜,大概與葉恭綽在異國他鄉發現它時沒兩樣。
這冊古籍正是北京1931年的排印本。打開書頁,我如饑似渴讀起來,隨手做筆記。要說,閱讀不易,全書沒有標點,異體字、錯別字又多。但我讀得津津有味。我又在趙景深先生處讀到成化本《白兔記》,便將這四本南戲放在一起考察,寫下了我平生第一篇論文:《從四種戲文看南戲的早期發展》,于1980年第四期上師大學報上亮相。

《張協狀元》至今“活”在中國戲曲的舞臺上。
在《戲文三種》中,我覺得《張協狀元》價值最大。它是南宋作品,時間上排第一。此劇體制龐大,內容蕪雜,是兩宋時代歌舞、說唱、滑稽、雜耍、社火祭祀、游藝玩樂的大雜燴。后來我又單獨研究了《張協狀元》,認為它于中國戲曲藝術體制有初創之功。《〈張協狀元〉與中國戲曲藝術體制的初創》,1983年一發表就上了人大復印資料,后又收入《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文存——南戲傳奇研究》。我研究南戲的碩士學位論文、成系列的戲劇民俗學著作、中日韓戲劇文化比較研究,都看得出與基礎性的《戲文三種》研讀之間的關聯。
十余年前一個暑假,我在英國旅游。在倫敦的一家小古玩店門前,想起了葉恭綽先生,想起了《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我想:就權且認作這家吧!我特意走進去兜了一圈,心里說:葉先生,我尋訪您、感謝您來了!您當年買下帶回國的古籍,讓我們得以看清楚中國最早的戲劇模樣,讓我們糾正了許多因資料缺乏而產生的種種錯訛。一想到連王國維也沒來得及讀到《戲文三種》,我就在心里感激您這位“恩公”。我知道您在抗戰期間保護“毛公鼎”等國寶時費盡心血,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生命,《戲文三種》1931年排印,也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東三省的危機有關。您是清醒的、智慧的,是我們民族的大英雄!
100年了,葉恭綽先生!今天我作文紀念您,我敢肯定: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紀念……
近日,“丹青相照·真摯友情——紀念賴少其誕辰105周年、唐云誕辰110周年文獻作品展”在上海中國畫院開幕,展覽展出賴少其作品約30件,唐云作品47件,以及兩位畫家往來信札、照片等文獻史料160余件,試圖從他們的友誼入手回顧上海的美術事業在新中國初期草創發展的歷程,從對他們藝術成就的梳理研究中探討傳統中國畫的繼承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