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和之美所強調特性為靜穆、含蓄及典雅,這與蘇軾創作的詞賦存在較高契合度。文章以定風波、水調歌頭等代表詞賦為研究對象,對詞賦蘊含的中和之美進行了深入探究,得出情感抒發、淡然超曠、天人合一等結論,并對中和之美特有的審美價值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給人們以啟發。
關鍵詞:蘇軾;中和之美;詞賦創作
作者簡介:岳春嫻(1984.1-),女,漢,四川省成都市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6-0-02
前言:
作為極負盛名的文學家,蘇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人稱為詞仙,在詞賦創作領域,蘇軾所取得成就極高。對蘇軾詞賦進行研究可知,豪放并非蘇軾唯一的標簽,以水調歌頭為代表的諸多詞賦,均表現出了婉約的特征,真正做到了曠達高遠與剛柔并濟,這與美學理論所強調中和之美的特征高度契合,對二者進行研究成為大勢所趨。
一、中和之美介紹
中和之美強調處于壯美和優美間的綜合美,其特征為剛柔并濟,擁有適宜的感情力度,以及剛柔兼備的意蘊。中和之美對情境的預想,可被概括為“不激不厲”與“志氣和平”,詳細來說,就是情理高度統一,以理性規范為指導,對感情進行表達。而中和之美的特征,主要表現為含蓄性,其藝術表現可被概括為韻味深長與曲折婉轉,雖然中和之美的起源是儒家的敦厚溫柔,但含蓄表現使其擁有了十分突出的魅力和感染力,因此,歷代文人墨客均將中和之美視為終極追求目標[1]。
二、中和之美表現
生長于文人世家的蘇軾,自幼便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日后,道家思想與佛家思想又先后給蘇軾帶來了影響,三者融會貫通,便使蘇軾擁有了不同于常人的審美能力與思想,即為本文研究的中和之美。
(一)情感抒發
若以經歷為依據,可將蘇軾生平分為:第一階段,1036年-1069年,考學及初入仕途;第二階段,1069年-1085年,歷任四洲并被貶謫黃州;第三階段,1085年-1093年,兩次召還又被外放;第四階段,1093年-1101年,遠謫儋州及惠州。由此可見,豐富的生活經歷,給蘇軾思想帶來了直接影響,詞賦創作品格也對此進行了表現。
現有研究及所的結論表明,中和之美主要表現在情感抒發的方面,下文將對蘇軾代表詞賦進行分析,供相關人員參考。《定風波》對外界環境的變幻莫測進行了描寫,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蘇軾淡然的心境,還有無欲無求的人生態度,二者均是中和之美的表現?!端{歌頭》的內容,主要是蘇軾對天上情境的遐想,但其情感同樣由最初的復雜歸為平靜,最終走向恬淡與中和,在此過程中,蘇軾也將自己對弟弟的思念之情,轉化成為能夠引起他人共鳴的感情,超曠心境有目共睹。由此可見,中和之美強調的是情感適度,即:中和要求文人墨客節制自身感情,對審美、藝術創作活動進行自覺把握,確保相關活動對感情具有的宣泄與表達作用可得到充分發揮,且不會發生被感情驅使的問題,從根本上杜絕感情泛濫及失控情況出現。
上文所分析的蘇軾詞賦,均會給人以“由絢麗中來,造平淡之境”的感受,這也是中和之美的體現。在歷經大起大落的人生后,蘇軾晚年所創作詞賦,一改早期的波瀾壯闊,逐漸趨于平淡。蘇軾追求的平淡并不會給人以索然無味之感,而是找尋平衡點,達到中和的高度。例如,定風波的名句一蓑煙雨任平生,其中的煙雨,并不僅僅指代自然界的煙雨,還有蘇軾波折人生中遭受的煙雨。在創作定風波時,蘇軾的心情十分苦悶,即便如此,蘇軾仍然得出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結論。再例如,水調歌頭以遐想開篇,卻以人間結尾,蘇軾借助自身對月亮展開的思索,向人們傳達了理性中和的人生之情。在面對自然時,人們往往會因自身能夠和自然共處而感到喜悅,當然,無法把握的自然,同樣會使人產生困頓之感,中和之美為人們提供了將人類思想和自然進行融通的方向,強調利用溫柔的態度與方式,對主客矛盾加以處理,這也是宋胡寅認為水調歌頭“超乎塵垢之外”的原因[2]。
(二)淡然超曠
由道家、儒家及佛家思想融合而成的中和,強調尚中道及貴和諧,屬于我國傳統文化,在推動文化發展方面,有無法被代替的作用,當然,審美形態的變遷,同樣與中和存在密切聯系,可以說,無論是創作鑒賞、美學思想還是其他文藝活動,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中和思想的影響。
蘇軾生活的宋代已擁有較為成熟的傳統文化,自唐代到宋代,文化的衰變有目共睹,傳統文化的固有特征也以更直觀的方向被表現了出來,即“走向內心”。漢唐盛行的開拓精神消失殆盡,退避內心成為文人墨客的第一選擇,特殊的創作語境及文化背景,使擁有不凡人生體驗的蘇軾,形成了宋代獨有的氣質和人格精神,無論是人生觀、審美觀,還是世界觀,亦或是詞賦創作,蘇軾均表現出了中和清曠的氣韻。
本文討論的定風波、水調歌頭與前赤壁賦,均創作于貶謫時期,蘇軾的一生歷經數次貶謫,在北宋黨爭時期,蘇軾不僅在一年內歷經三次升遷,還在一日內遭受三次貶謫,有別于常人的體驗,使蘇軾擁有了更為獨特的思想。即使遭受諸多磨難,蘇軾對磨難的態度仍未變得麻木,無論是淵博的學識、坎坷的仕途,還是豐富的閱歷,均使蘇軾意識到兼容并蓄的重要性,因此,晚年的蘇軾,既擁有道家的曠達通脫,又擁有儒家的執著現實,以及佛家的心靈超脫,三者的融合,賦予了蘇軾樂觀、沉著且曠達的人生態度,還有空靈、虛靜的創作心境。由此可見,蘇軾的思想境界表現出了同中和之美相似的特征,二者涉及審美追求的內容,同樣有較高的契合度,這點應引起人們重視。
晚年的蘇軾,對詩學的追求可被概括為“平淡簡遠”,要想做到平淡簡遠,關鍵是擁有自然的創作狀態,這樣做極易帶來審美平淡的問題,如何避免淡如白水的情況出現,自然成為研究的重點。詞賦創作應做到淡且深遠,滿足豐盈而空靈的要求,這與中和之美不謀而合。本文所研究中和之美,主要強調的是恰當分寸與適合尺度,《定風波》的也無風雨也無晴便表現了蘇軾擁有淡然且中和的心境,這與蘇軾的政治遭遇密切相關,由上文分析可知,蘇軾的一生,歷經數次內詔與外用,清要之地與邊遠之地均留下過他的身影,中途遇雨不過是尋常小事一樁,蘇軾卻能寫出平生學養,其文學素養可見一斑。定風波的上半闕,著重表現了蘇軾的履險如夷和修養有素,下半闕用來對人生體會進行提煉,強調憂樂均可相忘于胸懷[3]。由此可見,蘇軾表現出的創作心境,主要是其人生觀、世界觀與審美觀所決定的,正因如此,定風波等詞賦才能使中和之美得到充分彰顯。
(三)天人合一
基于道家中和思想衍生出的天人合一,在蘇軾詞賦中同樣有所體現。以《定風波》為例,由大自然處所獲得感悟,使蘇軾寫出了蘊含深刻哲理的也無風雨也無晴,對自然界而言,雨晴不過是尋常之事,榮辱得失和風云變幻對人生而言,同樣不過如此,洪亮所給出評價為“定風波給人以玩味不盡之感的原因,主要是蘇軾在歷經人生巨變后產生的寧靜與坦然,可以說,這份寧靜與坦然是將人生失意逐一化解才能達到的境界,強調心性、人性和智性”。由此可見,定風波已經達到了中和之美強調的天人合一境界,研究表明,中和所表現出的根本特征即為天人合一,這也從某個方面證實了天人合一既是中和的思想意識,又是中和的審美理想與生命觀念,由古至今,大量文人墨客將天人合一視為自身的審美追求,期望通過體驗人生的方式,達成對藝術極致進行追求的理想,蘇軾亦是如此。再以《水調歌頭》為例,作為蘇軾詞賦的代表,水調歌頭的上片,通過望月的方式表達了超曠胸懷,下片強調懷人,向人們傳達“用平和態度對待悲歡離合”的理念,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擁有灑脫且從容的胸懷。關于水調歌頭,鄧喬彬給出了如下評價:水調歌頭所展現的境界為“天人交互”,將宇宙永恒照進世間,化解個人得失、境遇和離別所帶來的困擾。正是因為蘇軾選擇利用宇宙意識對矛盾進行化解,才使水調歌頭達到了天人合一的高度。
(四)審美價值
除了上文提到的定風波、水調歌頭,強調中和之美的詞賦還有很多,例如,前赤壁賦。《前赤壁賦》的創作背景是蘇軾被貶謫黃州,在和友人同游赤壁時,友人發出了羨長江無窮的感嘆,蘇軾則表現出了超然曠達的心境,他認為應當辯證地看待自然和人的關系。蘇軾擁有曠達心境的原因,與其性情存在直接關聯,正是不受世俗困擾的性情,才使得蘇軾達到中和之美的高度。當然,中和之美所帶來影響,還表現在審美價值上:第一點,中和之美的內涵與審美特征,均體現出了對立因素特有的調和與折中,無論從美學還是人生意義來看,中和之美都占據著重要地位,強調對外來因素進行容納及吸收,通過適當的調整,獲得有別于過去的全新狀態,這也是蘇軾詞賦所表現中和之美可給人們帶來豐富感受的原因[4]。第二點,人們所開展審美活動與人生實踐活動的理想狀態,均為和諧且節制,避免過激或過度表達感情的方式出現,這便是中和之美所表現出的核心特征。研究表明,中和之美的產生載體為審美活動,在成長為美學理性后,逐步向精神進行滲透。無論是蘇軾還是其他人,對中和之美進行尋求或創造時,均懷著愉悅而歡快的心情,蘇軾借助詞賦傳達出的中和之美,使人們擁有了全新的美學意義及價值,對定風波等詞賦而言,中和之美的價值,主要是對審美內涵進行豐富,使蘇軾擁有可被用來對事物進行捕捉并表達感情的空間,另外,詞賦境界也得到了較為明顯的擴大。
結論:
由上文敘述可知,蘇軾擁有跌宕起伏的一生,道家、儒家和佛家思想,均給其帶來了重大影響。在詞賦創作方面的表現為“由絢麗中來,造平淡之境”,這與中和之美高度契合,上文討論的定風波等詞賦的超曠、平淡之感,便是中和之美的體現,由此可見,中和之美已融入蘇軾的血液,并給其詞賦創作帶來了影響。
參考文獻:
[1]王國順.“文氣說”對儒家中和之美審美傳統的挑戰[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19,19(08):16-20.
[2]高劍峰.中職古典詩詞誦讀教學課堂舉隅——以《將進酒》為例[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1):135.
[3]劉鋒杰,范天閣.修辭政治:“溫柔敦厚”的三個義涵——文學審美與倫理政治的有效融合[J].文藝理論研究,2017,37(06):129-138.
[4]尹金祥.利用古典詩詞欣賞教學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J].課程教育研究,2017(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