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春秋學”自誕生至今方興未艾,其中“《春秋》三傳”之《左傳》是否傳《春秋》一直是一個核心熱點。清末民初關于這一問題的爭論,并不是純粹的學術爭論,而是一場以學術論爭為手段的政治博弈。這也導致這個階段的關于這個問題的論爭存在較大的偏頗。
關鍵詞:清末民初;《左傳》;不傳;《春秋》
作者簡介:周曉琴(1995-),女,漢族,甘肅蘭州人,河北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文學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批評。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6-0-02
《左傳》是否傳《春秋》這一問題爭論的從表面上來看即是《左傳》與《春秋》的關系,然而從這一爭論出現之初,就不是單純的學術爭論,也更不僅僅是單一的二者關系問題。不同的時代關于這個論題的爭論都包含著其時代背景下的多重訴求,而其中最為明顯的便是提出這一爭論的兩漢交接時期以及兩千年之后的清末至民國初期。同時,談論這一問題時往往逃不過其他問題,也只有通過其他問題才能去論述這一問題。為方便本文的論述,下文將圍繞以下幾點分別論述清末至民國時期關于“《左傳》不傳《春秋》”之說。
一、《春秋》的性質
《春秋》是史書還是經書,決定了《左傳》的性質與價值。這其中的邏輯在于,《左傳》傳《春秋》的大前提是《春秋》是“微言大義”的經,而這有牽扯到《春秋》是否為孔子所作?!洞呵铩肥欠裼煽鬃铀饕约熬烤故鞘愤€是經,決定的不僅是《春秋》的地位與性質,還有與之相關的“春秋三傳”的地位與性質?!白浴洞呵铩飞駷榻浺詠?,雖然少數學者曾有懷疑,但意識深層卻難以擺這種文化認同的影響。這確是經學思想史的真正事實?!?/p>
民國時期,在疑古考辨思想的影響下,學術界大都認為《春秋》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史書。這種改變的本質,是康有為等今文學家通過否定《春秋》經學價值,從而否定其正統地位。淺層看來因為康有為是今文經學的擁護者,故其抬高今文經學、壓低古文經典是作為一個公羊學推崇者的本然。實則康有為生逢晚清內憂外患之衰世,為挽救國家興亡,他托古改制,主張變法圖存。從其《新學偽經考》、《春秋董氏學》、《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孔子改制考》、《大同書》等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康有為其實是皇帝的擁護者 他拿著“貶低左傳”當武器來革命,來推動維新,其實想要保住封建專制的皇帝制度。
這樣看來,似乎支持左傳傳經是學術選擇。而繼承了今文一派,大力推崇今文經學尤其公羊學的一派,卻實是打著經學經世致用的幌子,以學術、思想來做推動革命的工具。當然事情的真相或許并不如此,真正純潔的學術存在否,尤其是在亂世存在與否本身就是一個未知數。康雖才氣從橫,但若非有可針對之處,絕無憑空生出之意。今文經學家們也并非空穴來風的信口胡謅。
二、《左傳》偽作說
出于政治的目的,清末和民國時期的今文家們抬出《左傳》為劉歆偽作說。將《左傳》視為偽作劉歆偽作,這一說法提出的目的最直接明了的就是降低《左傳》的地位,以證明《左傳》不傳《春秋》。并通過這一點將公羊學的《公羊傳》與《谷梁傳》再次推上高位,這樣便能大力推行“經世致用”的公羊學去達到政治目的。
這一觀點最主要的提出者是劉逢祿,在其《左氏春秋考證》中,他詳細論證了劉歆怎樣把先秦舊書《左氏春秋》改編為《春秋左氏傳》。他認為:“左氏以良史之材,博聞多識,本未嘗求附于《春秋》之義,后人增設條例,推衍事跡,強以為傳《春秋》,冀以奪公羊博士之師法名為尊之實則誣,左氏不任咎也觀其文辭贍逸,史筆精核,才如遷固,有所不逮,則以所據多春秋史乘及名卿大夫之,固非后人所能附會。故審其離合,辨其真偽,其真者事雖不合于經,益可以見經之義例 …… 其偽者文雖似比于經,斷不足以亂經之義例……事固有離之則雙美,合之則兩傷者。余欲以《春秋》還之《春秋》,《左氏》還之《左氏》,而刪其書法凡例及論斷謬于大義,孤章絕句之依附經文者,冀以存《左氏》之本真?!盵2]
后康有為《新學偽經考》繼承其說。而康有為學說的真正意圖是通過打倒舊的思想體系,達到維新改革的目的??嫡J為二千多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化、社會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都是以“偽經為圣法”的,即王莽朝所立“偽經”的罪過。換言之,他就是要從根本上否定王莽以后的封建文化與制度的合法性與合理性,即通過對古文經的懷疑來否定封建意識形態和封建專制制度。
《左傳》偽作說亦有幾種觀點: 認為《左傳》中講“書法”、“義例”的文字是劉歆偽作,以林粟、劉逢祿、顧頡剛為代表;認為是劉歆割裂《國語 》而成??涤袨椤㈠X玄同為代表;認為偽作者為戰國時儒者,則以趙光賢為代表。
今文經學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是崔述。他于1910年作《史記探源》一書, 進一步論證了劉歆偽造《史記》之說。在1918年他又撰《春秋復始》,抬高《公羊》,認為《左傳》與《穀梁》皆出自劉歆偽作。在《左丘明不傳〈春秋〉》一文中,崔述又發揚了康有為提出的劉歆分割《國語 》而成《左傳》的觀點,集中辨駁了古文經的傳授譜系,以及左丘明受經作傳之說。崔述鼎力支持康有為,從而使康氏之說在當時盛行一時。
劉歆偽作說在當時就有反對者,在現今這一論斷也基本被證明是不合理的。反觀當時學者對這一問題的論證就會發現,或許他們并非拿著求證“《左傳》不傳《春秋》”的目的去提出這一論斷,其提出必是有著前因以及當時的材料等原因。但其在學術觀點上有著較為明顯且無法忽略的失誤,那我們就更要考慮外界其他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對康有為這種首先是政治家其次才是學者的人,其政治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左右了其學術,或者說其學術是為其政治目的所服務。不管后來康有為的政治目的是否達成,但他的這種做法其實是可以給我們一面鏡子的。
三、《左傳》的性質
《左傳》與《春秋》的關系問題既是《左傳》研究的基本問題,也是根本性問題,而這個爭論的本質是《左傳》的性質究竟是什么?古文經學認為是《春秋》之傳,今文經學卻堅持只是一部史書,而從西漢劉歆開始這一問題已經爭論了兩千余年。
劉歆認為《左傳》盡得孔子真義:“(劉)歆以為左丘明好惡與圣人同,親見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傳聞之與親見之,其詳略不同。”[3]杜預也說:“左丘明受經於 仲尼,以為經者,不刊之書也。”[4]很明顯從一開始古文經學家就認定了《左傳》是傳經之傳。今天看來“劉歆在《左傳》學上可以說功過參半,一方面《左傳》因其提倡和申辯受到重視,另一方面也因其講《左傳》大義,以《左傳》之短爭《公》《谷》之長,致《左傳》解經之說一直為人所攻?!盵5]而這個最初的苗頭偏重,便對后世產生了影響。
關于《左傳》的性質,即《左傳》是否為《春秋》這部“經”的“傳”,《左傳》到底是經還是史,這是從劉歆到當代爭論了兩千年的題目,至今仍未得出人所共識的結論。清末民初,皮錫瑞說: “《春秋》是經,《左氏》是史,必欲強合為一,反致信傳疑經?!盵6]他又說“史只是據事直書,無特立褒貶之義”,看得出他的策略是通過嚴辯經史,來認定《左傳》是史非經,從而達到證明《左傳》不傳《春秋》的目的。
認為《左傳》是史非經并非清才有的觀點,之所以會有這種觀點首先與《左傳》本身的義例特點有著分不開的關系。只是不同派別的學者有著不同的闡釋與認知。當下許多認為《左傳》傳《春秋》的學者,正是利用《左傳》這一特色將它推向一個更高的位置。而同樣的,如皮錫瑞等亦可以拿著這個做攻訐《左傳》的手段,將它論為不傳《春秋》的史作而已。
四、小結
在中國,基本上不存在“純粹的學術”,不同的時代大環境對學者和學術本身都有著巨大的影響。當然這是很正常且不可避免的,因為每個個體本就存在于社會這個整體之中。而所謂的“純粹的學術”如果失去與社會的聯系,這種“純粹”就是虛妄無用的空白。
清末及民國一些學者關于“《左傳》不傳《春秋》”的論爭,將相同的材料加以不同的闡釋就可以為對立的觀點各自佐證。而對材料的利用和闡釋其實是有一個度的限制,學術與外界種種既有剪不斷的聯系但也有著明確的界限,若是不管不顧跨過了那個界限,那就一定會產生后果,要有接受后人審視與批評的準備。
“《左轉》不傳《春秋》”爭論的起源時期——兩漢,就是一個將學術問題與政治相勾連密切的時段,而這也就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何時隔將近兩千多年后的清末民國學者們再起爭論。爭論的兩派仿佛越過千年繼承了“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兩派的身份,似乎這就是一場復古的學術爭論而已。然而,經過梳理可得,清末民國關于這個問題的爭論,更多偏向于政治層面。無論是學者還是普通人都會被時代無情地裹挾,處于時代洪流中的他們可能無法意識到自己所做、所說皆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p>
參考文獻:
[1]平飛.經典解釋與文化創新—《公羊傳》“以義解經”探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307頁.
[2]《清經解卷一二九六》第7冊[M].上海書店,1988.年版,第445頁.
[3] 康有為.新學偽經考[M].章錫琛,點校,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84頁.
[4](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1987頁.
[5](唐)孔穎達等.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注疏[M].武英殿本,廣州廣東書局,1871年版,第12頁.
[6]王竹波.《春秋》《左傳》經傳關系析論[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14年第6期.
[7](清)皮錫瑞,《經學通論·春秋》[M].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