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熙盛 周璇
【摘要】文章以連湖八路北側F08地塊地面綠化及地下停車場項目方案設計為例,對結合公共交通的城市公園綠地的地上與地下空間綜合利用相關問題進行設計探討與研究,詳細分析了該地塊的用地條件、公共交通需求、設計策略、功能分布及交通組織等,希望為類似城市公園綠地的地下空間開發與利用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城市公園綠地;空間綜合利用 ;城市公共交通
而在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伴隨著城市建設的急速擴張,城市的土地資源日趨緊張,城市公園綠地與城市的關系也越加復雜和多元化。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對于公共交通設施的需求也急劇增加,普通的地面交通已經滿足不了大眾的需求,許多城市已經發展了大量的地下軌道交通、地下停車場等。結合公共交通綜合利用城市公園綠地的探索是一項適應城市現代化發展、推動資源集約利用的有效手段。
1、結合公共交通的城市公園綠地空間綜合開發的意義
1.1 我國城市公園綠地面臨的部分問題與困境
公園綠地是城市中向公眾開放,以游憩為主要功能,兼具生態、美化、防災等作用的綠地。目前國內許多城市公園綠地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下列問題:
(1)城市公園綠地與建設用地之間的矛盾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城市可利用土地愈發緊張,建設用地與城市公園綠地之間的矛盾變得更加尖銳,特別是高密度的城市建成區,城市公園綠地不得不部分讓位于建設用地。
(2)城市公園綠地缺乏公眾可達性
在一些城市中,成片建設的城市公園綠地被設計為柵欄包圍的草地。不僅功能單一,而且缺乏公眾的可達性與游玩性,僅僅形式上是綠地,沒有起到其應有的游憩、休閑功能。
(3)公園綠地與周邊地塊及建筑的關聯性不強
與發達國家相比,國內的許多城市公園綠地在設計上較為獨立,缺乏與周邊商業、辦公、公共交通設施等的相互關聯,缺乏城市活力。
(4)城市公園綠地對于地下空間的利用較少
一般城市公園綠地均有較大的面積,不僅是獨立成塊的用地,且是多個城市地塊的聯系紐帶,但許多城市公園綠地但僅有地面的景觀建設及部分設施,對于地下空間缺乏有效的利用,造成了部分土地資源的浪費。
1.2 結合公共交通開發城市公園綠地的優勢
現代公共交通的需求目標由原來簡單的完成出行、到達目的地上升為了品質出行,特別是對空間可達性、時間可控性、區域互動性的要求尤為明顯。城市規模的擴增與發展對于出行模式的多元化提供了新的可能,目前,國內許多城市的交通設施均已向地下發展,地下軌道交通網、地下停車場、地下街等建設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結合公共交通對城市公園綠地的地上、地下空間進行綜合開發利用,能有效緩解城市高密度區土地緊張的問題,改變傳統的單一、粗放的土地利用模式。
2、結合公共交通的城市公園綠地空間綜合開發設計要點
2.1 統籌公共交通規劃
在城市公園綠空間綜合開發中,應統籌規劃公共交通的組織,并考慮同時滿足近期與遠期的開發使用要求。利用城市公園綠地場地大、地面建構筑物少、地下空間充足的特點,合理規劃不同類型公共交通的結合及換乘。
2.2 保障公園綠地屬性
城市公園綠地的空間綜合開發應保障其綠地屬性的使用功能,設計應充分考慮公共景觀的可達性與開放性,并在滿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盡量增加地面綠化面積,符合公園綠地的特質。
2.3 建立完整的步行系統
空間綜合開發應結合地面公共交通、地下軌道交通、地下車庫,引導地下空間整體、網絡化開發,發揮規模效益。與周邊地塊緊密連接,在重要的公共活動場所、交通樞紐、停車庫之間建立便捷的地下步行通道,與城市公園綠地的地上步行系統有機的結合,形成完善的步行系統。
3、連湖八路北側F08地塊地面綠化及地下停車場設計實踐
3.1 項目用地條件
3.1.1 用地概況
本項目位于長沙市湘江新區梅溪湖國際新城連湖八路北側F08地塊,東臨環湖路、西接梅溪湖路,北側與晟通地塊毗鄰。規劃用地面積約為11786㎡,與地鐵2號線梅溪湖西站接駁。
項目周邊涵括高檔住宅、超五星級酒店、5A級寫字樓、酒店式公寓、文化藝術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等眾多頂級業態;地塊緊鄰梅溪湖核心景觀湖區的港灣。故如何統籌考慮周邊地塊的接駁、綜合考慮區域性公共交通組織,并考慮公共景觀的可達性、開放性是設計的重點與難點。
3.1.2 公共交通需求
(1)軌道交通
地鐵站梅溪湖西站在本項目用地內設2號出入口,是本項目與軌道交通互相協調的重要節點,需要重點圍繞地鐵進出站人群組織功能業態和人行流線。
(2)公共停車場
根據《梅溪湖新城綠色交通規劃》、《湘江新區核心區停車設施布點規劃研究》等規劃文件,綜合各項交通預測,本地塊建議設置停車泊位為500輛,滿足梅溪湖游客公共停車及軌道P+R停車的需求。
(3)公交首末站
根據公交線路規劃,本項目南側設有一處公交車首末站。
3.2 項目定位與設計策略
3.2.1 項目定位
(1)集約開發,區域互動,形成集商業、休閑、觀光、健身等于 一體的多功能城市公共綠化廣場。
(2)打造高效的區域交通樞紐,集軌道交通、地下車庫、公交首末站為一體的立體交通系統。
(3)創造優質的地面與地下人文環境,形成進入梅溪湖城市公園的“門戶空間”。
3.2.2 設計策略
基于城市公園用地的屬性,項目必須充分發揮地上環境和地下空間各自的優勢,共同營造城市環境,增強城市服務功能。地上空間更多的留給綠化和人們休息、游覽觀景等活動,地下空間則主要滿足步行、停車等功能活動需要。二者相互關聯、滲透,重點體現在區域內形成地上地下一體化的綜合開發。
3.3 方案設計
3.3.1 總平面設計
由于項目主體全部位于地下,為充分考慮公共景觀的可達性和開放性,打造完全開放的城市公共綠化廣場,本項在用地東西側分別設置下沉庭院。下沉庭院有效組織了地鐵人流和商業人流,地下空間的人流可以通過下沉庭院到達地面的城市公園,提升空間感受,并帶來人氣和活力。同時利用下沉庭院設置排風口新風口,滿足人防和消防的疏散,減少地面樓梯的數量。下沉庭院同時滿足G層的采光需求。
公共地下車庫設置500個停車位,設置兩個地面出入口,連湖八路靠近環湖路一端設置一個出入口,另外一個出入口在梅溪湖路上臨F-03晟通地塊設置,并伸入F-03地塊的地下入庫,與晟通公司達成協議,共用一個出入口。這樣更有利于整理區域交通組織,優化地面出入口數量。
3.3.2 功能分布
(1)G層主要為商業配套,公共空間及機動車庫,地下商業全部設置在G層,與晟通F-03地塊在功能和流線上進行整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達到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的共同提升。
(2)地下一、二層為公共停車庫兼人防,地庫流線整體考慮,使得地塊停車效率最大化,同時在F-08地塊與晟通F-03地塊之間設置主要車行通道,使兩個地塊車流可分可合,便于管理。車庫出入口的共用,減少了地面出入口的設置,緩解了地面車流的壓力。
3.3.3 交通組織
地下人行系統將西側地鐵2號線梅溪湖西站站廳層人流、北側晟通地塊地下商業人流、地面城市廣場人流、以及G至地下二層的機動車庫人流有效地組織在一起,并預留遠期南側P-09地塊、P-10地塊的人流接口。
與地鐵2號線梅溪湖西站站廳出站通道連接,將人流直接引至G層,與晟通地塊商業人流整體考慮,形成完整的人行系統。東西兩個下沉廣場的設置,更是起到人流集散和導向作用,同時將地面人流引入G層的商業、地鐵動線,形成一條通向梅溪湖的地下走廊。
地面公交首末站設置在連湖八路中段位置,地下人流可通過各個出口及下沉庭院的組織方便快捷到達公交站點。
結語:
隨著新時代的城市發展與更新,城市公園綠地的空間綜合利用將愈發得到重視,綜合開發的手段也將日趨多樣。結合公共交通進行地上、地下綜合開發是一種合理利用城市公園綠地的有效手段,不僅通過合理安排地下公共交通功能與地上交通的接駁,充分優化公園綠地的地下資源,還通過公園綠地的景觀,提升公共交通的品質,從而實現資源集約利用、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鄭懷德.基于城市視角下的地下城市綜合體設計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
[2]萬漢斌.城市高密度地區地下空間開發策略研究[D].天津大學,2013.
[3]胡斌,劉影,呂元,張健.北京老城區公共綠地地下空間復合研究[J].建筑學報,2019年S1期.
作者簡介:
李熙盛(1988-),男,漢族,湖南長沙,建筑學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建筑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