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醫院街模式是現代大型綜合醫院建設較為重要的一種設計模式,其公共空間在醫院建筑中呈復合化方向發展,在交通、診療功能基礎上注入了休閑、景觀、活動甚至商業等非傳統性功能,使用者對醫院公共空間提出更高要求。本研究對醫院街模式進行了深入剖析。
【關鍵詞】醫院街模式;醫療建筑;公共空間設計
隨著社會經濟飛速發展,醫院建筑的形式產生越來越多的模式,其功能組織、建筑形態等均發生較大變化,形成了各類模式,其中得到廣泛使用的“醫院街”模式,是一種可以很大程度滿足現代醫院運營的新模式。筆者綜合近些年完工的天津市武清區第二人民醫院的工程實例,來探索醫院街在實際項目中的優勢,進一步總結醫院街模式的利與弊,并闡述對這一新模式的理解與改善建議。醫院街是指醫院建筑中空間尺度較大、公共設施較為齊全及空間形式較為完善的室內主要交通空間;通過一條主交通空間來聯系起各部分各診室。主交通空間的道路與各自獨立的單元走道連接,構成近似于街、巷式的體系,具有主次清晰、結構分明的特點,并以此構建醫院的功能與主要交通,如圖1所示。
1、醫院街模式介紹
醫院街初期的概念和直觀的印象是醫院中的商業街,為病人、醫護人員、探視人員提供便利的購物服務,緩解病人入院的緊張情緒。在國外的許多醫院中均采用這種類型的空間,創造出舒適的休閑氛圍。在醫院街中幾乎看不到痛苦的病人,給人醫院不像醫院,而更像購物中心或是賓館、商業街的感覺。通過醫院街模式可以讓患者得到心靈上的安慰,病情也就隨之加速好轉。
2、醫院街對功能單元的整合和組織
整體醫院建筑的主體框架實際上是醫院街,其成為整個醫院的核心空間。醫院街最主要的作用是將醫院的不同功能區域連接在一起,組織和整合好各功能區域。門診大廳與醫院街縱向共同組織各功能空間,門診功能區和各醫技科室分別位于醫院街的東側和西側,醫技科室東側通過走廊和住院部連接,門診科室和急診與醫院街連接位于醫院西側。醫療單元較為獨立,在各醫療單元內一般為保障患者治療使用獨立的病患通道。除此以外,為醫護人員設計了專用交通體系和醫生輔助用房。環廊發揮了延續醫院街功能的作用,各診區布置于大廳環廊,門診大廳二、三層設有環廊,這使得門診大廳可以與醫院街相連提高醫院的運轉效率。同時各個診區則通過院落空間來進行分隔,因為部分診區需要較為獨立空間且需要相應的室外空間,這時醫院街就更具有整合組織空間方面的優勢。此類診區只能通過醫院街連接的枝端與其它門診區連接,這種組織形式益于臨時管控,各診區擁有通向室外道路與院落場地的其它出口,由此便形成了獨立的活動場地,減少了其他診區的干擾。
采用醫院街的概念,以醫院主街和輔助干道形成平行交通網絡,有機聯系醫院各功能科室。功能相關的科室均設有便捷聯系。如急救中心與放射科、手術部,手術部與重癥監護、病理科、血庫、中心供應等相關部門之間均設有直接高效的交通聯系,可較好地滿足現代醫療功能的需求。以“強化醫院功能,弱化醫院印象”為主旨,通過醫療主街、分層分區診療、共享以及平臺等強調就醫環節高效;通過植入休憩、展覽與餐飲咖啡等非醫療功能,公區面向社會開放等運營方式,進行“去醫院化”設計,使得醫院不再是一個冰冷壓抑的建筑,更像是一處愉悅的公共場所。
2.1門急診設計理念
門診中心采用一站式模塊化設計,同時容納診室、檢查室及治療室,并能同時滿足不同類型門診的需求。急診中心位于醫院北側裙房一層,緊鄰主干道,方便急診患者的到達與救治,并且分設救護車和步行患者入口,急救手術室與救護車通道直接連通且設有急診專用影像檢查區,同層鄰近設置EICU,方便危重患者的救治與觀察。
2.2共享醫技平臺
醫技中心布置在門診和住院之間的裙房,分別通過醫療主街和住院街為不同患者服務,為全院提供高效的醫技支持。三甲綜合醫院和??漆t院的醫技中心相鄰設置,層層連通,形成共享醫技平臺模式,資源整合利用,共同為兩院2500床患者提供醫技服務。從地鐵延伸至醫院中心花園的通廊,在共享大廳二層以及三層的位置通過醫療主街與醫技中心相聯系;南側養老公寓的人群可以通過功能連廊進入醫療主街后進入醫技中心,真正實現醫技平臺的多方共享。
3、醫院街對醫療流線的引導和組織
醫院街作為整個醫院建筑的中心樞紐,將各主要空間組合連通,分流具有不同診治需求的病患,極大程度緩解了門診大廳的人流量與瞬時壓力。無需再次掛號的患者可以直接被引導至各個具體樓層進行進一步的診治或檢查,可在醫院街候診或休息,如此一來有效緩解門診大廳高峰時期排隊掛號人員集中的壓力。醫院街采用三跨式,醫院規模不大,所以醫院街的跨度也較小,設計以滿足人員疏散為主要原則,沒有過度追求大空間與大中庭。共享中庭設計在中間跨間隔位置,以提升整體空間的通透導向性能。雖然中庭尺度不大,但是很好地滿足了采光需求,沒有大幅度提升能耗量。自動扶梯設計在醫院街中間跨正對門診大廳位置,可以迅速的對患者進行疏導,在兩側盡可能減少設置各診區出入口,以減少垂直人流的干擾。同樣,中庭形式被運用于三跨醫院街的設計中,局部變窄的空間僅保留醫院街的流線引導功能,也盡可能減少設置各診區出入口,而在較為寬敞的地方設置出入口與休息區域。醫院規模不大,就診的人流量不是很大,所以平面設計尺度也較小。但醫院街依然很好的發揮出疏導患者的作用,就診患者量較大時中庭兩側的寬度也可放置兩張病床。除此以外中庭和醫院街的交叉口區域,可以作為休息和候診區域。
4、人性化醫治環境
人性化設計理念體現于各細部處理中,為了給患者和醫護人員提供便利的條件和舒適的環境。庭院被醫院街及各醫療單元所圍合,形成半開放的環境。醫院街連接各功能單元以外還組織了中庭、院落、屋頂平臺,于細部提升舒適度和美觀度。屋頂花園被設置在部分二層診區上部,綠色環境不僅解決了各功能單元的通風、采光問題,而且帶來了共享空間,病人可擁有良好的就診環境,員工可擁有更為舒適的工作環境,同時提升了空間層次感。醫院街和三個長方形院落空間組成的公共空間體系將醫院各診區有機結合在了一起。另外,庭院空間的設計也是提升醫院環境的重要舉措,改善患者的就診感受。同時還設計了一個大的半開敞式院落和醫院東側預留用地,為醫院未來發展留出空間。
5、整合功能布局和組織交通流線
醫技部門在醫院中是較為重要的一部分,其為診療提供保障。一般醫技部門分為兩類:分為高科技醫技部門,科技含量較高,如核磁、CT檢查、DR等,另外為普通醫技部門,如超聲、心電、配液中心等。在實際過程中為了保證其整體作用的發揮就要對這兩方面進行統籌,使其可以合理布局最大程度滿足醫院的治療需要。比如:配液中心為住院部提供,其位置臨近住院樓;超聲科、心電設備不大,需要經常使用,因此結合各科室需求彈性布置其數量;手術中心、ICU、中心供應室等重點區域應該設計在人流量較小的地方,臨近住院區,盡可能避免干擾。醫院街在進行具體設計時,應依據醫院的各區域人流量,布置合適數量的自動扶梯、電梯、樓梯等,在建設垂直交通體系的過程中還應避免與水平交通體系互相干擾。另外,還可以沿醫院街設置相關的服務設施,如掛號機、報告打印機、自助提款機、超市等,更好的滿足病患及其家屬的需要,同時豐富了醫院街的涵義。醫院街對各診區空間功能進行整合、優化交通流線、美化就醫環境,還反映出了醫療流程關系,提升了患者就醫感受,增加了醫院的競爭力和運營效率。
結語:
醫院街的建設規模與醫院總體規模相匹配,不過分追求醫院街的空間和形象,而是結合醫院的人流量與實際需求,設計合適的醫院街尺度,充分發揮其核心功能,醫院內部的空間使用更合理更科學;醫院街設計富有人性化,工程設計中始終堅持以患者為中心;對休息區、停留區、候診區進行了不同的布置規劃,同時還美化了就醫環境,降低了能耗比與成本支出。醫院街與門診大廳和諧互補,在醫院的空間運用和連接住院樓等公共空間中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鄧孟仁,李敬.基于環境質量評價的大型綜合醫院公共空間研究——以醫院街模式大型綜合醫院為例[J].南方建筑,2019(05):26-31+125.
[2]陳傲雪,王涵,周博.新型就醫模式下醫院建筑計劃研究[J].中外建筑,2016(07):65-67.
[3]胡仁茂,陳劍端.解析與重構——醫院街模式大型綜合醫院的設計再議[J].時代建筑,2015(06):146-149.
作者簡介:
林洪武(1976-),男,漢族,湖南長沙,本科,工程師,主要從事建筑設計及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圖審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