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瑜碩
關鍵詞:醫務社會工作,大健康,現實意義
人的健康需要滿足有三個階段,依次是評估階段,治療階段和康復階段。而在整個過程中,“非醫療性的服務”,包括人文關懷、醫患溝通、醫療環境等,也時刻影響著醫療質量高低,影響著健康需要是否被滿足。醫務社會工作的發展將豐富醫療衛生體系的人文關懷,改善群眾就醫體驗,進一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助推醫患關系向更優質的方向發展。
世界衛生組織對于健康的界定:“一種完整的肉體、心理和社會良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傷殘”[],使得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不再適用,于是,就產生了新的生理—心理—社會的模式。新的模式,不但重視生理原因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還重點關注心理社會問題產生的影響,其推崇醫療服務需要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照護。專家學者也紛紛指出,醫生需要轉換角度,應該適應新時代,還要同時掌握社會學、心理學內容,方便給病人開展綜合治療。此外,醫生還要轉變方式,不再局限與以自己為中心,還要讓病人也參與到對自己疾病的治療之中。護士不能單單只是配合醫生開展醫囑的執行醫囑,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選取合適的護理方法,去除社會、家庭、環境等各種有害因素產生的問題,促使病人達到全面康復,真正踐行國際護士會對護士的希望:“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維護健康和減輕痛苦”[]。
醫護人員在診療過程中,如果具備一定的心理和社會學知識,的確可以為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療,全方位的護理。可是,讓醫務人員多項全能,樣樣精通,全部做到,那是不現實也無法實現的。第一,醫學學科的發展呈現出高、精、尖專業化趨勢,分工越來越細,不同科室間的知識體系區別越拉越大。第二,醫學知識是醫護人員掌握的主流知識領域,心理學、社會學等知識有所了解,但是掌握程度肯定不夠。第三,除疾病以外的心理、社會問題因為個體差異變化極大,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有著其專業的體系,對于使用略懂一二的知識儲存來處理紛繁復雜的問題,肯定無法實現真正解決。第四,我國的衛生事業投入產出比是全世界比值最小的,醫護人員長期處于高壓之下,如果還要做到“樣樣精通”,勢必會因任務過多,作業復雜而無法完成,甚至影響原有的醫療護理質量。
因此,醫務社會工作的產生,是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是患者解決心理、家庭、人際關系及社會環境等方面問題的角色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原有的醫療衛生體制逐漸顯露出各種問題。一是醫療資源的不平衡,農村和城市,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行業與行業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不平衡;二是醫療衛生行業的定義從社會福利事業轉變為社會公益事業,導致對醫院的財政撥款大幅度減少,醫院由原先的全額撥款變成差額撥款,投入不足,就需要靠部分盈利來補償國家財政撥款的不足,使原本單純的醫患關系逐漸帶上經濟屬性,繼而演變至在百姓中口碑越來越差;三是隨著百姓對于自身健康的重視,以及醫療資源的分布不均衡,導致大醫院人滿為患,“一號難求”、“一床難求”現象普遍,群眾“看病難”現象日趨明顯;四是醫患之間的相互溝通和信任問題變得日趨嚴峻,現代人的浮躁和暴戾之氣,加上醫務人員工作節奏快、壓力大,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心理學、社會學等知識,加劇了醫患雙方之間的緊張關系[]。
通過醫務社會工作者的加入,與醫護人員構建合作團隊,有助于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診療與服務。醫務社會工作者通過廣泛開展社會服務,從事社區服務,進行健康宣教講座,將“非醫學診療服務”工作輻射更廣。更重要的是,也可以充分發揮社會優勢,結合各類社會資源,為家境貧困的病患爭取公益基金、福利基金等各項社會資源的幫助,醫院就能發揮社會資源與病人之間的橋梁作用,最大限度地調動各種社會資源為人們的健康服務[],某角度而言緩解病人“看病貴,看病難”的困擾。
醫務社會工作者是連接醫務人員與患者之間的橋梁。通過專業知識培訓后上崗的醫務社會工作者能很好的運用專業知識進行針對性地溝通與指導,彌補信息間的不對稱,從而促進醫患雙方暢通交流。比如有些病人住院后,因疾病原因產生心理問題,但醫護人員有忙碌的工作任務,很難全面顧及患者的焦慮、沮喪、懷疑等心理問題。醫務社會工作者就能彌補這個不足,運用心理學、社會學知識緩解病人壓力,當好醫患中間的第三者,為其排憂解難或者尋求幫助。除此之外,隨著醫務社會工作者的增加,更多百姓開始了解醫院,理解醫務人員的忙碌與辛苦,這更為拉近醫患雙方的關系邁出了很有力的一步。
社區衛生服務包含在社區建設的重點內容之中,同時作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越來越被得到關注。但是,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單純靠醫務人員是難以實現的,需要政府,醫療衛生機構,社會組織等共同努力,醫務人員,醫務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者開展協作。
隨著國際醫學的發展,現代醫院已經逐漸從原有的“治療式”逐漸向富有人文關懷的新醫學模式轉變,從單純的治療逐漸過渡到從預防開始。開展社區的健康宣教,慢性病防治,腫瘤篩查,特殊人群的家庭隨訪和持續健康關注,這些都是醫務社會工作綜合運用醫務知識和社會工作方法開展的福利社區的工作。通過這些服務內容的組織、開展、運行,不僅讓社區居民得到更便捷的服務,也共同推動了社會醫學的發展,密切了醫院與百姓之間的溝通和聯系,讓“享有健康”的基本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醫務社會工作已經成為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它的產生,為個人、家庭、社區提供了更多的醫務社會服務,切實有效地保障了社區百姓的身心健康。
在深化醫改大浪潮下,開展醫務社會工作,將助推醫療衛生事業的改革,對公民身體健康、精神心理健康的促進,對社會適應能力的不斷提升,對開展社會服務、社區服務、家庭照顧與醫療服務、健康照顧與社會福利服務的有機結合,意義重大。參考文獻
[1] 1948年4月7日生效的世界衛生組織《組織法》的序言
[2] 國際護士會:《國際護士倫理準則》2005年版,序言
[3] 劉繼同、嚴峻.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與醫務社會工作[M]中國社會工作,2009年版,第26-27頁
[4] 劉嵐.我國醫務社會工作制度框架及政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博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