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圖來

【摘 要】目的:研究甘草瀉心湯聯合泮托拉唑四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臨床療效。方法:選擇自2018年10月至次年10月一年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0例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平均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患者采用泮托拉唑四聯療法單獨治療,實驗組40例患者在對照組之上使用甘草瀉心湯聯合治療,對比分析兩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清除率較高,復發率較低,組間差異顯著且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患者應用甘草瀉心湯、泮托拉唑四聯療法聯合治療,可以提高臨床療效并能夠減少復發情況的發生。
【關鍵詞】甘草瀉心湯;泮托拉唑四聯療法;幽門螺桿菌;胃潰瘍
胃潰瘍是臨床上比較多見的一種消化道疾病,該病的發病指數較高。臨床表現為隱痛、鈍痛及燒灼樣痛等,嚴重地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及生活質量。臨床多以西藥治療,雖可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不良反應較多[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甘草瀉心湯、泮托拉唑四聯療法聯合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的臨床效果,現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自2018年10月至次年10月一年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0例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n=40)和實驗組(n=40)。對照組患者中年齡最大的為57歲,最小的為21歲,平均年齡是(43.98±3.42)歲;其中,女性患者為14例,男性患者為26例;實驗組患者當中,男23例,女17例,最大年齡是58歲,最小年齡是26歲,平均年齡是(42.14±3.51)歲。經過對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的統計分析,結果呈正態分布(P>0.05),可以開展本次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均使用泮托拉唑四聯療法進行治療,選取遼寧諾維諾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批準文號為20150343的泮托拉唑鈉腸溶片(20mg/片)進行口服,每次服用1片,每天2次;選用珠海聯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生產的、批準文號為161223的阿莫西林膠囊(規格:0.5g)進行口服,每次兩粒,每天1次;使用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的、批準文號為910906的枸櫞酸鉍鉀(規格:0.3g/粒)進行口服,每次2粒,每天2次;使用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批準文號為130558的克拉霉素緩釋片(0.5g/片)口服,每次1片,每天2次;持續治療十天。實驗組則在此之上使用甘草瀉心湯治療,具體方劑為:炮干姜15g,清半夏 9g,黨參9g,黃連 9g,紅棗4枚,炙甘草15g,黃芩 9g。每天1 劑,用800mL清水浸泡之后,大火燒開,慢火煎到 300 mL,分早晚服用,持續治療十 天[2]。
1.3 指標觀察
觀察兩組患者的清除率及復發率。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復發率及清除率應用n(%)描述,檢驗值是X2,當差異P<0.05時,代表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30例患者中,清除的例數為27例,清除率為90.00%(27/30);對照組30例患者中,清除的例數為18例,清除率為60.00%(18/30);實驗組清除率遠高于對照組(P<0.05),二者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實驗組復發率為3.33%,遠低于對照組26.67%的復發率,兩組數據對比發現(P<0.05),二者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具體見表1。
3 討論
胃潰瘍的致病機理比較繁雜,幽門螺旋桿菌是諸多發病因素中最主要的一個。臨床對該病的治療主要以四聯療法為主,治療效果比較明顯,不但能夠根除幽門螺旋桿菌,而且還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推進損傷黏膜的恢復,但其不良反應較大,患者的耐受性不高。中醫認為,胃潰瘍屬于氣滯血瘀、脾胃虛弱的范疇,應以調暢氣機、健脾胃及祛濕方式治療。甘草瀉心湯具備驅邪補正、補益脾胃以及調暢氣機的效用,干姜、甘草及黃芩等具備抗菌抗病毒的功效;黨參、大棗具備推進局部血液循環的效用,可改進患者胃黏膜的血供,推進胃部黏膜的愈合與修復;半夏則具有阻抑胃酸分泌,推進胃黏膜修復的作用。將以上二者聯合使用,可明顯提升臨床療效[3]。本次研究也發現,實驗組清除率及復發率均較優,對照組均較差,由此說明,四聯療法及甘草瀉心湯聯合治療胃潰瘍的可靠性。綜上,在胃潰瘍患者的治療中,使用四聯療法及甘草瀉心湯聯合治療,可明顯提升清除率,降低復發率,完全值得推廣和使用。
參考文獻
劉少康,羅晶.甘草瀉心湯聯合泮托拉唑四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31):97-98.
蘇國春.甘草瀉心湯聯合泮托拉唑四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臨床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2017,35(04):93-95.
谷圣青,孫洋馨,李遠,邵亮.中藥湯劑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的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評價[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1(03):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