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盈


【摘 要】目的:研究探討術中低體溫預防護理對結直腸癌手術患者術后康復的效果。方法:選擇我院行手術治療的80例結直腸癌患者(2017年1月~2018年12月),隨機劃分患者為40例/組,對照組行常規圍手術期護理,觀察組在常規圍手術期護理基礎上實施術中低體溫預防護理,比較兩組恢復情況。結果:觀察組的術中低體溫發生率、術中凝血功能異常發生/自主呼吸恢復時間、睜眼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恢復時間、拔管時間、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更具優勢(P<0.05)。結論:術中低體溫預防護理可有效減少結直腸癌患者術中低體溫及凝血功能異常的發生,加快其術后麻醉蘇醒和康復。
【關鍵詞】結直腸癌;低體溫;手術;護理
結直腸癌是消化系統常見惡性腫瘤,臨床上多對患者實施根治性手術治療[1],但手術屬于侵入性操作,加上患者受到術中麻醉藥物、輸液的影響,導致其術中體溫降低,易引發術中低體溫,對手術順利完成較為不利,還可能會影響到患者術后恢復。本研究為探討術中低體溫預防護理對結直腸癌手術患者術后康復的效果,針對80例結直腸癌手術患者開展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行手術治療的80例結直腸癌患者(2017年1月~2018年12月)開展前瞻性研究,分組方法為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劃分患者為40例/組,對照組平均(56.73±19.14)歲,性別分布為男23例、女17例;觀察組平均(57.08±19.31)歲,性別為男22例、女1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均>0.05,研究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圍手術期護理,術前準備手術器械和藥品,術中配合操作,術后做好病情觀察,其術中除將手術室溫度設定為22℃外,未采取低體溫預防措施。
觀察組在常規圍手術期護理基礎上實施術中低體溫預防護理,在手術前1個小時,將手術室室內溫度調節為26~28℃,待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室內溫度調節為22℃,保持恒溫狀態;手術消毒時,將碘伏加溫至患者體溫;術中輸血、輸液時,采用液體加溫儀對液體進行加溫,溫度控制在37℃;氣腹機器及手術器械采用控溫儀進行溫度調節,腹腔沖洗液采用液體加溫儀加溫;手術全程開啟控溫毯,待患者手術結束離開手術室后關閉。
兩組均由同一組手術醫師團隊操刀,其手術麻醉方式均為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誘導、麻醉維持方案均一致。
1.3 統計學方法
選擇SPSS軟件(19.0版本),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描述為例(%)、(),行檢驗、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術中低體溫及凝血功能異常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的術中低體溫發生率、術中凝血功能異常發生率分別為2.50%、0%,均較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1:
2.2 術中生命體征指標比較
兩組麻醉后的收縮壓、舒張壓、心率、體溫均較麻醉前降低(P<0.05),而觀察組麻醉前后的各生命體征指標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2.3 術后麻醉蘇醒情況比較
術后麻醉蘇醒期,觀察組的自主呼吸恢復時間、睜眼時間均較對照組縮短(P<0.05)。見表3:
2.4 術后康復時間比較
觀察組的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恢復時間、拔管時間、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縮短(P<0.05),見表4:
3 討論
結直腸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發病風險和致死風險[4]。結直腸癌根治術是臨床上治療結直腸癌的主要手段,可有效切除腫瘤病灶,清掃淋巴結,控制腫瘤進展[2],但在手術中,患者由于受到麻醉、輸液、機械操作等影響,其體溫往往會下降。
術中低體溫預防護理是一種針對性的保溫護理工作,主要是針對患者術中低體溫發生的風險因素實施相應干預,首先是調節手術室室內溫度,做好基礎保暖;再對患者的消毒液、輸注液體、沖洗液等進行加溫、控溫,可避免輸液或與液體接觸而致體表、體內熱量丟失,還可避免血液制品成分被破壞,減少溶血反應;再采用控溫儀、控溫毯等溫度控制設備,可最大程度控制患者體溫。
本研究發現,觀察組的術中低體溫發生率、術中凝血功能異常發生率均較對照組更低(P<0.05),自主呼吸恢復時間、睜眼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恢復時間、拔管時間、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縮短(P<0.05)。
綜上所述,術中低體溫預防護理可有效減少結直腸癌患者術中低體溫及凝血功能異常的發生,有利于穩定其術中生命體征,加快其術后麻醉蘇醒和康復。
參考文獻
趙昭.腹腔鏡直腸癌術中低體溫相關因素分析與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4):13-15.
臧麗,周麗焱,江華琴等.術中體溫保護護理對結直腸癌手術病人術后康復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8,16(25):3126-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