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陽 段漢明

摘? 要: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歷史街區也伴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得到進一步發展。歷史街區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重經濟效益而輕視文化的問題。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歷史街區的發展需要把握住保護和發展這個平衡點。開封市書店街文化基因傳承路徑研究以開封歷史文化街區書店街為研究對象,梳理開封地區特色文化資源,從文化基因入手,分析其文化基因特點以及開封市書店街文化基因傳承困境,希冀能提出對策,為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開發提出優化方案。
關鍵詞:文化基因;歷史街區;開封;書店街;傳承路徑
一、研究背景
開封,八朝古都,首批(1982)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位于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帶。歷史文化名城由歷史街區構成,開封市內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分別是:雙龍巷、書店街、馬道街。本文將以書店街為研究對象,找尋其文化基因傳承困境,并為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基因傳承提出解決方案。
書店街分為南、北書店街,位于開封中軸線的東側。其全長620余米,寬19米。北起鼓樓南至東西大街。由于沒有大拆大建,書店街的建筑風貌保存得較為完整。書店街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間。街道兩側店鋪林立,多經營文房用品及書畫等文化用品。文化氛圍十分濃厚。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則由大店街正式改稱為“書店街”[1]。2006年開封《宋都古城風貌保護與重現工程規劃》的編撰以及2011年開封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提升工程的完成,使書店街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古街的街巷肌理、整體格局、建筑風貌等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保護與利用之間的矛盾變得日趨激烈。在查閱文獻的過程中,筆者發現歷史街區的保護以及發展大多是從建筑的修復與更新的視角著手。本文將從文化基因的視角出發,梳理書店街的文化基因譜系;依據文化基因傳承的特點,為書店街的保護與利用提出對應策略,以期古街得以持續發展。
二、文化基因與歷史文化街區概述
(一)文化基因研究綜述
文化基因的定義為“通過非遺傳方式,尤其是通過模仿方式得到文化傳遞的基本單位”。“文化基因”的概念是從生物基因的概念演化借用而來,牛津大學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這本書中對文化基因的概念進行解釋:文化基因是一個與生物遺傳基因相對應的單詞,是文化傳播或模仿的單位[2]。文化傳播受文化基因控制,也同樣遵循著遺傳、變異、進化、選擇的規律。文化的傳承同樣可以借用達爾文的生物進化倫進行解釋,其相似之處在于文化傳承過程中也存在著與生物基因作用相同的“文化基因”,對人類的思想文化進行傳承。
“文化”+“基因”的概念在國內學者研究中影響深遠,許多學者基于社會科學對文化基因進行深入研究。王東提煉了中華文化的五大文化基因[3],趙傳海認為文化基因對社會的作用是多層次的,多方面的[4];李云燕等基于文化基因的顯性和隱性特征,建立了歷史街區保護框架[5];張鴻雁探求城市發展的文化基因與社會再造文化基因的意義[6];高地提出文化基因對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影響[7];趙鶴齡分析了物質文化基因與非物質文化基因,并構建文化基因譜系[8]。在文化基因特性的研究中,許多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筆者也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總結出文化基因具有唯一性、變異性、遺傳性的特點。文化基因的傳播過程中并不是簡單的復制,外部環境也會致其內部因子發生變化。文化基因在傳播過程中,會被復制或延續,這種過程同時也是遺傳的過程。
(二)歷史文化街區
歷史文化街區是指經省級人民政府核定公布應予重點保護的歷史地段。書店街歷史風貌的保護較為完好,街內目前還保存有30余處歷史古跡,部分沿街建筑也保持著清末或者民國時期的建筑風格。在公布的開封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中,書店街就是位列其中。
三、開封書店街文化基因解析
(一)書店街的形成與發展
書店街位于開封市的文化軸的核心地帶,鼓樓中心區。對于書店街最早的的記載來源于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當時的書店街被稱為“高頭街”,書中有高頭街的相關描述,“每一交易,動輒千萬,駭人聽聞”[9],商業貿易十分繁榮。北宋時期打破了居住和市場分離的里坊制,形成了街巷制,交易沒有了時間、地點的限制,這促進了商業的迅速發展。明代時期,書店街易名為“大店街”,到了清代乾隆年間這里才被正式命名為“書店街”。
開封市書店街歷史遺跡豐富,建筑類型主要是清朝以及民國時期的建筑。書店街內擁有四十八家書店,一百五十六家文化用品店,還有汴繡、相國寺梵樂等傳統“非遺”店,也有灌湯包、桶子雞等地方特色小吃店。
(二)書店街文化要素梳理
書店街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文化氣息濃厚,業態類型豐富多樣,為游客提供了一個休閑的步行空間(如表1)。
1.商業文化要素
書店街的商業起源于北宋時期,起源較早且規模較大。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9]14。交易的商品主要是書籍、文玩字畫、衣物和中藥材等。到了明清時期,書店街依然是全城最繁榮的地區。
2.民俗文化要素
作為著名的“八朝古都”,國家公布的首批歷史文化名城,開封市文化藝術根基極為深厚,由此產生了極為豐富的文化藝術和民俗風物。有聲勢浩大、氣勢如虹的開封盤鼓,有起源于北宋年間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的汴繡,還有在重要節日進行表演的旱船和舞獅等。
3.建筑文化要素
厚重的歷史在書店街積淀,書店街目前還保持著較為完整的歷史風貌。悠久的的歷史積淀在建筑中,加上書店街內存在大量的書店建筑,處處散發著古香古色的文化氣息,成為這條街獨具特色的風貌。書店街的建筑種類大致為三類:第一類為清末建筑,多數為兩層,磚木結構;第二類為民國時期建筑,多數為兩層,個別為三層,采用新式建筑材料,為磚混結構,既有中國傳統民居的特點,又有西式的建筑樣式,形成了中西合璧的風格;第三類為1987年改造時建造的仿古建筑,多數為兩層和三層,建筑立面豐富,色彩鮮艷。
4.飲食文化要素
正如中原文化的影響力那樣,其他各個菜系也都發源于豫菜。而開封菜又是河南菜的杰出代表,開封菜五味調和,質味適中。開封市的飲食業發展源遠流長,在北宋時期,飲食業就已經非常發達了。烹飪種類繁多且烹飪技藝高超。比較著名的老字號有“全美”糕點和陸稿薦鹵肉。書店街的夜市歷史悠久且頗具特色。夜幕降臨,書店街人聲鼎沸,熱鬧非凡。街上擺滿了各式小吃以及工藝品,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三)文化基因傳承主體
文化基因的傳承,是文化在中華民族內部社會成員的代際傳承過程,傳承的因素包括傳統習俗、社會價值、思想觀念、語言歷史等。書店街居民既是文化基因的傳承主體又是傳承載體,是文化基因傳承的關鍵所在。
(四)文化基因鏈條
文化基因的鏈條,是文化基因傳承過程中的線索。它的傳承主要通過政策推動以及經濟扶持來構建。政府牽頭文保部門對歷史街區進行進行保護和發展,并通過規劃旅游線路,增加經濟收入,進而對書店街進行修繕和整治,形成良性循環。
(五)文化基因載體
文化基因載體包含顯性場所與隱性載體。顯性場所指的是所有以物質形式存在的、可通過實際感知存在的空間元素的組成,包括建筑、街巷、行為活動;隱性線索是指通過口口相傳、地方志記錄、文化作品等傳承下來的精神形象、社會關系、價值觀念等。
四、書店街文化基因傳承困境
(一)文化基因傳承主體意識淡漠
書店街為商業街,長期在此生活的也大多為商業的從業者,人員流動性較強。現代文化對古街的沖擊導致書店街居民對于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的契合點難于把握。正確的認知正是對傳統文化的理性認知。然而在經濟社會中,人們更多追求經濟利益,心態浮躁,缺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這使得書店街居民對書店街的發展參與度較低。
(二)文化基因鏈條斷裂
書店街目前旅游開發模式單一,開封市書店街是一個難得的歷史風貌保存較好的文化商業街,但沒有一家旅行社把游覽書店街作為他們的旅游項目。通過調查研究發現,書店街的游客類型較為單一,主要為開封市及省內游客;且游客目的性較強,多為購買文體用品及書籍,買完即走,不做停留,不能深入理解書店街的文化歷史。
(三)文化基因載體衰敗
書店街作為開封市保存歷史風貌最為完好的文化商業街,沒有進行過大拆大建。在改造過程中,仍然存在仿古建筑的色彩與傳統建筑色彩之間的色差,造成街景不協調。書店街內有一條名為黑墨的胡同,通過這條胡同可以從書店街進入徐府街,胡同內居民大多經營家庭旅館,但居住環境以及配套設施較差。同時,書店街的基礎服務實施缺少文化符號,標識系統也較為缺乏。
五、文化基因傳承路徑
(一)強化文化基因傳承主體
普通的居民是古街的主人,是這里傳統文化最直接的傳播者。他們是古街設施的主要使用者,還是傳統工匠技藝的民間核心力量。政府部門應當牽頭,針對各項主體的優勢,定期組織外出考察,學習先進服務經驗,并在日常服務中進行落實并進行考核。
對古鎮經營者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服務意識,建立服務評級制度。在對古街游客進行走訪得知,許多游客反映在書店街不會過多停留,沒有趣味性。古街居民不懂如何去利用政府打造古街的契機,提升服務品質。增加體驗類游玩,注重游客的交互體驗,創新文創用品品類,對傳統文化進行多重開發。注重游客游玩感受,以游客獲得滿意體驗為主導,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促進多次消費。制定服務人員從業規范,提高就業門檻,建立健全監督機制。提高醫療衛生條件以及處理應急事件的能力,提高游客的滿意度。
(二)擴大文化基因傳承效力
增強古街的信息化裝備,增設古街數字化管理機制。多途徑、多渠道對書店街進行宣傳,增強古街的影響力。建立信息平臺,建設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街區。
通過手機、電視、網絡等新興媒體進行全覆蓋宣傳,增強景區知名度。邀請專家學者蒞臨考察指導,詳細記錄反饋意見,進行改進。借助網絡短視頻平臺,舉辦小視頻大賽或者開展景區直播,擴大景區影響力。
(三)修補文化基因傳承要素
文化基因傳承元素包含物質文化元素和非物質文化元素,物質文化元素包含建筑元素和街巷元素。
1.修繕傳統建筑。文化基因的可復制性使得開封書店街延續保留至今,傳統古建筑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認識到建筑修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對于古建筑的保護要做到物質與非物質層面的原真性保護。做好傳統古建筑的保護和修繕工作,尤其要將傳統古建筑的修繕過程記錄在案,包括修繕時間、人員、材料、工藝等。
2.維護街巷空間。街巷空間是古街的活力空間,也是古街居民深植內心最深的場所記憶空間。對日常生活侵占原有街巷空間的建筑物予以拆除;對嚴重影響街巷傳統風貌的新建筑予以整治,對重要的街巷空間節點進行設計修復;對全部的街巷空間,通過傳統形式的綠化配置,協調街巷內外的空間銜接,優化空間邊界。
3.挖掘“非遺”展演與美食。鼓勵居民積極參與等民俗文藝活動,增強文化氛圍;對當地民間傳說、民間文學以及民間文化進行發掘整理,并策劃編排,將其應用在展陳設計中,與傳統古建筑改建民俗類博物館相結合,既豐富了展示內容,又提升了互動體驗品質。同時,鼓勵居民挖掘開封市傳統美食,創新現有小吃產品,進行品牌經營。
六、結語
歷史文化街區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枝干”,在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中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開封市書店街為例,從文化基因的視角入手,分析了書店街文化基因的傳承困境,并提供了解決對策,希望為書店街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程遂營,白蕎禎.基于IPA分析的歷史街區保護與旅游開發研究——以開封書店街為例[J].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2014(2):1-11.
[2]王芝茹.基于文化基因傳承的百侯古鎮保護與利用研究[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8(11):63-69.
[3]王東.中華文明的五次輝煌與文化基因中的五大核心理念[J].河北學刊,2003(5):130-134+147.
[4]趙傳海.論文化基因及其社會功能[J].河南社會科學,2008(2):50-52.
[5]李云燕,趙萬民,楊光.基于文化基因理念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方法探索——重慶寸灘歷史文化街區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8(8):83-92+100.
[6]張鴻雁.人類城市化的“城市文化基因”與“城市社會再造文化因子”論——城市社會進化的人類學與社會學新視角[J].社會科學,2003(9):65-73.
[7]高地.立德樹人:文化基因、世界經驗與中國道路[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26-34.
[8]趙鶴齡,王軍,袁中金,馬濤.文化基因的譜系圖構建與傳承路徑研究——以古滇國文化基因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14(5):90-97.
[9]孟元老,等.東京夢華錄(外四種)[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14.
[10]尚雯雯.基于有機更新理論的歷史文化街區旅游開發研究——以開封市書店街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3(2):56-59.
作者簡介:吳立陽,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建筑學院建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規劃。
段漢明,河南工業大學城市科學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城市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