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奎超 付瑞
摘? 要:中國傳統藝術的多種形式是青少兒美術教育的源泉,與當代藝術教育密不可分,民族文化的傳承是當代青少兒藝術教育的責任擔當。青少兒美育課程的研發以“繪畫、書法、手工”的形式為基礎,是弘揚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中國傳統;藝術;美育;課程開發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世代傳承了許多優秀文化藝術形式,如書法、國畫、戲曲、剪紙、手工制作等,這些藝術作品蘊含著華夏民族深刻的文化內涵,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至寶。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具有濃重的鄉土氣息、靈動的歷史軌跡、醇厚的藝術內涵,受到了不少國內外藝術家的喜愛和追捧。中國傳統藝術的歷史源遠流長,有著它自身獨特的發展軌跡。由于受歷史、經濟、人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一些無聲的、優秀的民間文化藝術如在民間繪畫、書法、剪紙、篆刻等的發展與傳承過程中,存在著令人遺憾的遺失或斷代。一個民族的文化素養在文化傳承過程中主要體現在年輕的一代人身上。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因此在現代藝術教育中加強中國傳統藝術的教育普及,就顯得尤為重要。而現行的藝術教育機制對這一點的認識顯得有些不足,青少兒美術課程研發也存在一定的缺失。
一、中國傳統藝術
在少兒美術課程體系研發中的導向作用
對傳統藝術技法的學習是需要通過良好的美育課堂,讓孩子們真正能夠在體驗式的教學氛圍中,感受和領會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內在魅力,從而提升其審美能力。
(一)創造情景,展示文化內涵
藝術對人的影響貴在擁有良好的文化氛圍,在有趣的情境下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領悟能力。現如今科技的飛速發展為打造少兒美術的生動課堂提供了無限可能。傳統課堂只能通過想象來領略課程內容,而現在可以通過3D或者VR技術來展示圖畫或者視頻。活力課堂的秘籍是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美育教學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葫蘆的繪畫學習,引入動畫片葫蘆娃的歌曲與片段,葫蘆的生長畫面與形狀就一目了然,依照葫蘆自然畫出瓢。
中國繪畫內容往往蘊含深刻的文化內涵,美育教學過程中可通過提問思考的方式來強化孩子們對藝術文化內涵的領悟力。以蝴蝶為例,國畫題材中常以一只貓一只蝴蝶為主體,為祝壽慶賀之用,所代表的是“耄(貓)耋(蝶)之年”之意,是對老人長命百歲的美好祝福,讓繪畫的意義上升為更高層次的文化境界。
(二)實踐創新,感受文化魅力
藝術實踐是美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訓練環節,文化影響力是在不斷的實踐活動中產生的。尊重孩子的天性,發揮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引導學生進行頭腦風暴,付諸于實踐從而達到大腦的開發和肢體機能的協調。所以,對孩子們繪畫或者是手工作品的要求,不能簡單以像或不像為評價標準,成人的眼光評價不能成為孩子內心世界的真實反映。少兒美育的實踐創新更應突出孩子的情感寄托、思維方式以及現階段對世界的理解,作品風格可在尊重中國傳統藝術表現形式的基礎上表現出一些天真、幻想、清新等特點。關注孩子藝術氣質的個性發展,也是當下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傳統手工陶藝課程來說,孩子們通過制作來了解泥坯成型方法、塑造技藝,目的不一定要做得如何精致。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感受陶瓷是怎樣從一塊泥巴經過成型、割坯、干燥、噴釉、高溫燒制等幾十道工序完美蛻變成一件藝術品的,感受作品所帶來的成就感,并深切體會古代勞動人民聰明與智慧的魅力。
(三)展示與交流,藝術融于生活
有效的溝通與交流是健全人格、形成正確三觀的必修課,所以說美育課程要重視孩子之間的交流溝通。教師在孩子們完成自己作品后,應該鼓勵他們站上講臺,分享自己的藝術成果和創作的心路歷程,講述作品的創作靈感,賦予繪畫作品以故事內容。
語言交流分享需要口語與思維的相互配合,還需要自信與勇氣,這可以極大地促進孩子各項機能的拓展與開發。在分享過程中,通過聆聽、思考、發言、動作等將學習感受融入生活。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育教學要以回歸生活作為宗旨,引導孩子們在生活中領會文化藝術成果,培養一雙能夠發現美的眼睛。
二、基于中國傳統藝術的少兒美術課程研發策略
(一)繪畫
繪畫主要以國畫為主。中國畫課程適合一年級以上的學生,深入學習用筆、用色、用線的技巧,臨摹名家優秀作品,在教授繪畫技法的同時,融入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內涵,如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的高尚品格,各種蔬菜花卉以及水果的寓意。讓孩子們在學習繪畫的同時了解我們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讓美術教育上升到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在眾多的傳統文化藝術中,國畫與書法是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也是最容易被接受的。這兩種形式擁有豐富的內容、色彩和表現形式,例如齊白石先生《蛙聲十里出山泉》,作品一出,讓無數人驚嘆國畫中的巧妙與樂趣,這其實就是國畫題材與表達方式帶給人們豐富的藝術體驗。
(二)書法
寫得一手好字是提高文化審美的重要手段。教學中最好選擇具有文字特點的隸書來進行基礎啟蒙教學。在目前的書法市場中唐楷占據了主要地位,而隸書才是書法的起源,它是古代甲骨文和小篆的標志性符號,是學生初學與啟蒙教育的不二之選。在教學方法上更需要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讓課堂更有樂趣,比如:隸書的基礎筆畫蠶頭雁尾,把“蠶頭”“雁尾”好比形象繪畫對比,楷書的撇好比大象鼻子,這樣會增強學生的記憶,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手工
中國傳統民間手工課程的開發,意義在于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梳理孩子自信心,促進兒童手部肌肉的發育,還有利于提高兒童的手眼協調能力。手工內容一般包括陶藝、剪紙、扎染等,通過簡化有效的方法融入課程之中并且使用一些環保的制作材料,如超輕粘土材料,在進行手工陶藝課時可以對材料進行代替,并且降低難度。小朋友通過拍、捏、打等一系列動作,手眼心相互配合,來完成手工作品。
還有一些工藝美術如陶藝、扎染等,在古代只屬于特定工匠的獨門手藝,將其融入少兒美術課程體系當中,能更好地傳遞中國傳統文化。拿陶藝來說,自有一整套工藝技法,比如成形拉坯、盤筑、雕刻、彩繪等,這對課程體系的建立是很有幫助的。
三、加強中國傳統藝術在現行教育體系中的普及
(一)在教師層面上,積極引導熱愛中國傳統藝術
現代經濟的發展使社會上涌現出各種新的藝術形式,如網絡藝術、新媒體藝術等,對中國傳統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在實際教學中,為了更好地促進中國傳統藝術與現代教育的結合,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中國優秀傳統藝術。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傳統藝術品、圖片資料時,可以通過現代化手段將這些資料展現出來,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學生立足于現代,用傳統藝術的新形式、新內涵來滿足少兒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
(二)在學校層面上,優化少兒美術教育模式
各類各級學校,幼兒園應該重視當地傳統文化資源的應用,使學生可以在學習美術知識時感受到傳統藝術的魅力。例如,學校可以結合實際條件,組織學生去當地博物館參觀,或者去觀光、寫生,使少兒可以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提升學生的審美體驗,加強學生對當地傳統文化的認知。其次學校應該積極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中國傳統藝術。在教材編寫過程中,編撰人可以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設計新穎的課題,讓學生樂于動手,積極實踐,如剪紙、年畫、臉譜等,都是具有良好象征寓意的造型。
(三)在社會層面上,加強全社會傳統藝術教育
事實上,傳統藝術的滲透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潛移默化的熏陶。各級各類社會培訓力量,應積極研發與中國傳統藝術相關的各種美術課程,不只看眼前利益,可以做一些公益課程、推廣課程。推動全民族文化的健康發展,是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良知與歷史使命。
四、結語
中國傳統藝術與青少年健康成長是息息相關的,全社會應加大宣傳力度,不斷傳承和弘揚傳統藝術文化教育,結合現實情況去發掘其適應性。通過不斷的發揚和充實,青少年的藝術教育向著更加完善的方向前進。與此同時,藝術教育課程體系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啟蒙課程,在內容、教學方法上,下大功夫。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傳統的東西正在一點一點地消逝,傳承刻不容緩,需要從娃娃抓起。只有這樣,我們中華民族繁盛的根基才會更加牢固。
參考文獻:
[1]劉廣新.梁啟超“情感說”與當代青少年藝術美育[J].藝術評鑒,2019(23):180-181+186.
[2]劉韻,薛志堅,侯正旸.新時期青少年美育的再思考[J].河北青年干部管理學院學報,2019(2):28-31.
[3]華長慧.創新教育百忌[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牛奎超,河南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付瑞,河南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