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如今,民間藝術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校本課程開發成為民間藝術傳承與發展的有效手段,也成為教育界高度關注的課題。湘南因獨特的地理位置,既促進了中原與嶺南的經貿交流,又聚集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尤其是民間藝術資源非常豐富,這些民間藝術資源也受到國家的重視,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豐富的湘南民間藝術資源為本校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土壤。
關鍵詞:校本課程;湘南民間美術;四位一體
湘南位于湖南省南部,地處南嶺山脈與羅霄山脈交錯之處、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帶,東界贛南山區,南鄰粵北山區,西接桂東北山區,北連湖南衡陽、株洲。自古以來為中原通往華南沿海的“咽喉”,既是“兵家必爭之地”,又是“文人毓秀之所”。湘南因獨特的地理位置,既促進了中原與嶺南的經貿交流,又聚集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尤其是民間藝術資源非常豐富,這些民間藝術資源也受到國家和政府的重視。現有194個古村落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14項民間藝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豐富的湘南民間藝術資源為本校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土壤。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和意義
(一)校本課程的內涵
校本課程是指學校根據自身特點量身定制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課程,具有“因地制宜,因人(師生)制宜”的特點,但必須遵循國家宏觀課程政策和課程標準,與教育政策、方針、人才培養的目標一致。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和意義
作為地方高校,有責任、有義務參與到民間藝術傳承與保護的隊伍中,大學師生除了在自己專業領域持續研究創新外,更應該積極地參與到當地民間藝術傳承、創新和發展中,將民間藝術相關知識傳遞給社會大眾,帶動所在地區經濟文化繁榮發展,以“鏈接當地、鏈接國際、鏈接未來”驅動創新生態系統。
湘南“非遺”文化資源是文化歷史的沉淀,也是湘南人民生產生活的縮影,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是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寶庫。因此,基于湘南“非遺”文化資源的高校特色課程開發,既具有一定的社會現實意義,又能夠有效詮釋高等教育的功能和價值,是現代高校校本課程教學內容的有益補充。
二、“研究、提煉、創新、應用”
四位一體湘南民間藝術校本課程開發
筆者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民間美術研究”授課中,充分利用當地民間藝術資源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總結了一套“研究、提煉、創新、應用”四位一體教學模式。下面是其詳細介紹。
(一)研究
“研究、提煉、創新、應用”四位一體湘南民間藝術校本課程開發中的“研究”即湘南民間藝術文化與藝術研究,主要分三步:
第一步是網絡資源收集。讓學生在網絡上收集湘南民間藝術資料,學生將收集到的網絡資源制作成PPT在課堂中分享與討論,讓學生初步了解湘南民間藝術的現狀和藝術特色。
第二步是走進湘南民間藝術。筆者帶領學生走進湘南民間藝術生活中,進行原生態文化的田野調查和研究,真實面對民間藝人的生活和藝術創作現狀,既可以與民間藝人深度訪談,又可以了解民間藝術的起源、發展、現狀以及其藝術特色,并以錄音、錄像、照片、繪畫、文字等多種形式記錄湘南民間藝術。
第三步是資料整理與匯報。將真實記錄的湘南民間藝術與網絡資源進行匯總,進行文化與藝術資源的整理與歸納,并制作成PPT在課堂中匯報。這是一個資料匯總和文化藝術討論的環節,每個同學都要從不同角度進行文化藝術詮釋,讓大家更全面地了解湘南民間藝術。
“研究”這三步主要是讓學生對湘南民間藝術進行圖片、文字資料收集,了解其文化藝術特點,觸摸到真實的湘南民間藝術,了解其藝術文化精髓。教師既要做好服務工作,確保田野調查的順利進行,又要在文化藝術調查準備、進行、匯總和討論等各個環節中起到引導和調節的作用。
(二)提煉
“研究、提煉、創新、應用”四位一體湘南民間藝術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提煉”即湘南民間藝術圖形元素提煉,主要分兩步:
第一步是將收集到的湘南民間藝術圖片資料進行挑選。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圖形、色彩、肢體語言等,這一步非常重要,挑選的圖片必須要能代表該民間藝術的藝術特色。
第二步是對湘南民間藝術進行元素特色提煉。將其圖形、色彩、動作等進行簡單的直接提取,去掉細枝末節,進行簡化處理。“提煉”這兩步主要是讓學生把握湘南民間藝術的藝術特色,為創新設計做鋪墊。
(三)創新
“研究、提煉、創新、應用”四位一體湘南民間藝術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創新”即對湘南民間藝術進行藝術形式的創新設計,也就是對提煉的圖形原素進行創新設計,如卡通形象、數碼繪畫、裝飾圖案等。根據湘南民間藝術形式的不同可分為民俗、舞蹈、曲藝、技藝、戲劇、文學等。前面對湘南民間藝術進行文化藝術研究和圖形元素提煉,就是為了準確把握其藝術特征,為創新設計做鋪墊。創新的形式也可根據民間藝術的組成要素如圖形、色彩、肢體語言等選取,要素單體或組合都可進行創新設計。
1.圖形元素的創新設計
圖形元素的創新設計主要選取圖案、紋樣、裝飾等具有藝術特色的民間藝術,民間美術更為明顯,易于提煉和加工。但在湘南民間藝術也有很多其他的生活裝飾元素,為藝術設計的圖形元素創新設計提供土壤,如瑤族服飾裝飾紋樣、湘南古民居裝飾元素、臨武儺戲儺面具圖形元素、大布江拼布藝術裝飾寓意圖案等。研究分析其圖形蘊含的深意,將其藝術特征提煉成圖形元素,再根據現在人們的審美情趣進行創意組合,傳達美好祝愿。如瑤族服飾裝飾紋樣就具有其獨特的意義,表現了瑤族人民生活中的情感需求,主要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情感,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三個方面。如人紋和對狗紋,寓意子孫興旺、子孫滿堂;蓮花寓意吉祥;松柏寓意長壽;蓮開并蒂寓意好事成雙或夫妻恩愛。這樣有寓意的紋樣還有很多,與現代人生活中的情感需求也有共同的地方。因此,從情感需求出發尋求紋樣的創新設計,可運用電腦將其圖案提取出來,用矢量圖形軟件模擬刺繡的的效果,描繪出瑤族服飾紋樣元素,根據紋樣寓意進行創新組合,將美好的祝福通過圖形傳遞給普通大眾。
2.色彩元素的創新設計
色彩元素的創新設計主要選取色彩搭配較有特色的民間藝術,如安仁米塑藝術具有透亮純粹的五彩繽紛感、大布江拼布藝術有著淳樸敦厚的色彩搭配、湘南瑤族服飾有著五色搭配、臨武儺戲儺面具透露神秘色等。研究其色彩寓意,在設計軟件中運用吸色工具,直接取樣搭配,將其色彩運用到藝術設計中,為色彩元素的創新設計提供理論基礎。
大布江拼布藝術是起源于漢朝,將家中剩余布料進行拼接,制作成口水兜、肚兜、帽子、鞋子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百家被”和“百家衣”。孩子父母上親戚、朋友、街坊鄰居家拜訪,收集一些剩余布料,將它們拼接在一起縫制成被套或衣服,作為孩子滿百天或滿周歲的禮物,寓意孩子在百家庇佑下健康成長。“百家被”和“百家衣”色彩元素豐富,也獨具特色,提煉其色彩進行創新設計,為藝術設計注入舊色彩,讓懷舊更具鄉愁。
3.肢體語言的創新設計
肢體語言的創新設計主要選取肢體語言較有豐富的民間藝術,如被譽為百戲之祖的昆曲藝術的湖南分支湘昆,其肢體語言優美而且富有特色;臨武儺戲除儺面具獨具特色外,其拿上法器的肢體語言也具有藝術特色;汝城香火龍是龍舞中的一種,在黑夜中騰飛舞動的龍身、與團隊通力合作的身軀都詮釋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桂陽以“千年戲曲”聞名,湘劇、昆曲、祁劇等在此匯聚,相互交融,桂陽湘劇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肢體語言。還有很多肢體語言豐富的湘南民間藝術,將其肢體語言提取出來,運用到藝術設計中,為身體語言充實資源庫。
4.元素綜合運用創新設計
元素綜合運用主要選取民間藝術元素中的圖形、色彩、肢體語言、聲音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元素進行創新設計。有圖形與色彩的組合,也有色彩與肢體語言的組合,更有元素全方位組合,營造視、聽、嗅、味、觸五覺的體驗,特別是互聯網時代,視覺藝術的五覺挖掘尤為重要。
習總書記的一句話“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為民間藝術的挖掘指明了方向。在湘南古民居藝術的元素挖掘中更重要的是文化體驗,從文化內涵、裝飾藝術、建筑色彩、空間布局、生活舊物件等方面去綜合挖掘“鄉愁”文化,為文化體驗者提供視、聽、嗅、味、觸的全方位體驗,也是元素綜合運用創新設計的主要任務。
(四)應用
“研究、提煉、創新、應用”四位一體湘南民間藝術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應用”即對湘南民間藝術創新設計進行產品應用開發。這一步非常關鍵,需要分析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消費心理,將圖形元素、色彩元素、肢體語言、元素綜合運用等創新設計應用到產品開發中,也就是將創新設計的卡通形象、數碼繪畫、裝飾圖案等應用在產品上。
如湘昆的服飾、妝容、形體語言都具有較強的藝術特色,可將其元素進行綜合運用進行創新設計,選取經典曲目中主體人物形象進行人物形象提取,然后夸張其五官和頭部,設計成卡通形象。卡通形象的消費群體主要是少兒,他們的消費物品主要是文具和日用品,如鉛筆、尺、小本子、書的封皮、文具袋、貼畫、杯子等。卡通形象應用時需注意產品套裝的組合,如常用文具套裝、常用日用品套裝等。
三、結語
“研究、提煉、創新、應用”四位一體湘南民間藝術校本課程開發是建立在服務地方優秀文化資源基礎之上的。田野調查、研究文化內涵、分析藝術特征、提取素材、提煉藝術特征、創新設計、產品應用等,一步步將其有計劃、有目的地匯編成教學內容,開發成校本課程,為課程提供素材資源的同時也給湘南“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創新與發展開辟了新渠道,強化了大學與當地的聯系與合作,也為高等教育轉型及人才培養發展提供了新路徑。
作者簡介:李麗珍,湘南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湘南民間藝術和廣告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