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雨萱

1994年,許銀剛從保定學院畢業,擺在他面前的有兩條路,留在城市發展和回鄉教書。前者意味著更好的發展前景、更舒適的工作環境和家人的期許;后者則意味著更加難測的人生、相對困難的條件和個人的理想。
“我知道留在保定,或者到石家莊甚至北京,可能發展得更好、過得更輕松,但大家都留在城市,山區的孩子怎么辦?農村的教育怎么發展?”他這樣想,也這樣做。面對選擇,許銀剛沒怎么猶豫,便決定聽從內心的聲音——回歸山區,回報家鄉。
26年來,從河北省易縣梁格莊中學的生物和化學教師,到易縣教育局電教儀器站副站長,再到易縣狼牙山中心小學(以下簡稱“狼牙山中小”)的校長,許銀剛對教育越了解,對山區教育和孩子們的感情就越深。“我沒有別的追求,學生開心快樂成長、學校持續良性發展就夠了。”
一心為山區教育
“我們那個年代,考上大學的山區孩子很少,畢業后回到山區教學的大學生更少。”許銀剛便是那少數中的少數。他是易縣人,親歷了易縣艱難的教育環境,回到易縣老區、改善家鄉教育境況,一直是他的理想。為此,他早早開始做打算:在保定學院讀師范專業,系統學習學科知識;大學時擔任班長和學生會主席,積累管理和組織經驗;臨近畢業花近一學期的時間在中學實習,把握好每一次講課和班級管理的機會鍛煉自己。
工作后,憑借學生時期的積累,他很快適應了教師的身份和教學生活,但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孩子需要一杯水的知識,教師就必須有一桶水的能力。年輕時我經驗不足,需要在備課中下足功夫,讓學生愛上我的課。”為此,他開始琢磨教材上沒有的趣味小實驗,自制教具,讓學生直觀看到學習的樂趣。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教學方法獲得了認可,工作第二學期被任命為生物教研組組長;第二年由于教的班級中考成績優秀,獲得易縣學科優勝獎;第四年調至教育局電教儀器站負責實驗教學。
2016年,許銀剛就任狼牙山中小校長,他深知,校長作為一所學校的教育理念和培養目標的引領者,不但要關注學生的成長,更要重視教師的專業發展。
近年來,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幫扶下,大批大學畢業生投身山區教育事業。作為受益者,狼牙山中小的教師超過三分之一是年輕大學生,且這一比例還在逐年遞增。“年輕人教育觀念更為先進,更容易與學生相處、交流,就算教學經驗稍有不足,只要學校好好培養,很快就能獨當一面。”為此,即使學校經費緊張,許銀剛也大力支持教師外出培訓。學習歸來的教師也沒辜負他的期待——在國家足球培訓基地參加足球培訓的教師,創辦了學校足球隊,兩年來一直衛冕縣足球比賽冠軍;前往北京參加體育培訓的教師,讓學校體育在易縣首屈一指,培養了不少體育特長生;遠赴東北參加冰雪培訓的教師,開了學校冰雪教育的先河……
工作上認真培養,生活中也時時關心。許銀剛將學校遠離家鄉的年輕教師們稱為“大孩子”,像家長一樣照顧他們的衣食起居。為了讓大孩子們在狼牙山中小快樂成長,他不定期在學校舉辦藝體活動,鼓勵大孩子和小孩子一起參與;在剛剛動工的室內體育館中,為教師留出專門的運動場所,供其鍛煉身體。“每天只有教學、備課、判作業也很枯燥,讓教師們在學習工作之余加強體育鍛煉、參加社團活動,不但可以與學生同樂,還能增強教師團隊的凝聚力。”
許銀剛的做法一方面出于對離家在外的年輕人的關心,另一方面也想為山區教育留住人才。“人才要走出去,更要請進來,作為一名山區校長,吸引優秀人才是一項重要工作。”
用心伴學生成長
許銀剛經常叮囑教師:讓學生怕老師不是目的,應該讓學生敬畏老師——平時尊敬、崇拜,犯錯誤、受教育時畏懼。“如果學生在尊敬、佩服的基礎上‘畏懼教師,那么這個教師一定程度上算得上成功;如果學生提到教師只有害怕、恐懼,想遠遠躲開老師,那么這個教師教學能力再強都算不上成功。”
增加師生間的互動,是讓學生從單純的“怕老師”轉變為“敬畏老師”的好方法。許銀剛規定學校每天要有一小時的課外活動時間,教師和學生一起跳繩、打球、玩游戲;取消了教工食堂,讓教師和學生同桌就餐。在他看來,學生每天和教師玩在一起、吃在一起、學在一起,學生會覺得教師親切,更容易對教師敞開心扉、傾訴內心。了解學生生活和內心,是開展山區教育的重要前提。狼牙山老區的孩子家庭和個人情況普遍比較復雜——有些孩子父母在外打工,家里只有爺爺奶奶陪著;有些孩子父親受傷或生病、母親離家出走或罹患精神疾病;還有些孩子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和同學關系不好而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等。教師對學生情況有所了解,才能避免不經意間傷害孩子敏感的心靈,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路。“現在,在相關政策和社會資助的幫扶下,孩子們的溫飽不是問題,關鍵是要給予他們情感上的關愛。”
許銀剛初任狼牙山中小校長時,經常看見一個胖胖的男孩躲在沒人的角落哭。許銀剛主動和男孩聊天,了解到男孩每天都嚷著頭疼、想回家,但去醫院又檢查不出病因。經過細致觀察,許銀剛發現男孩并沒有生病,只是因為不擅長體育運動,沒人愿意和他一起玩;文化課程跟不上,經常在課程小組競賽中拖后腿,被同學嫌棄……他在學校沒有歸屬感,又無力擺脫困境,便謊稱生病想回家。
于是,許銀剛每天陪他跑步鍛煉身體,安慰他,“我們不是怕胖,而是要更強壯一些”;將他的情況告訴輔導員,讓輔導員發掘他的興趣特長,幫助他培養自信。輔導員深入了解后,發現男孩對音樂有興趣,便讓他加入學校紅色合唱團,他在合唱團中很快發揮了自己的音樂特長,受到老師同學的好評,逐漸開朗起來,成績也有所提升。去年男孩畢業時,已經成長為一個陽光自信的小伙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長,教育者要人盡其才,發現并培養孩子的長處,他們有進步、有自信,才能健康成長。”
許銀剛一心撲在學校和學生身上,經常吃住在學校,陪伴家庭的時間便少了。提起上大學的兒子和正讀初中的女兒,他既驕傲又愧疚。一次,好不容易抽時間回家陪女兒,還因為總是接學校來電,干擾女兒學習,把本來因父親陪伴而開心不已的女兒惹惱了。他無奈地說:“錯過了孩子的成長,我也遺憾,但沒辦法,學校的400多個孩子同樣需要我。”
潛心開闊山區學生眼界
26年山區教育生涯,讓許銀剛深知山區孩子走出大山的不易。身為教育者,他的力量或許很渺小,但多年來一直沒有停下將外界最新思想和優秀人才帶進大山、開闊山區孩子視野的腳步。
2017年,狼牙山中小與北京市八一學校(以下簡稱“八一學校”)正式簽訂幫扶對接協議。通過教師赴京觀摩和跟崗學習,狼牙山中小的整體師資水平得到明顯提升;八一學校師生也多次赴狼牙山進行交流活動,兩所學校互相了解學習。
2019年11月,八一學校參加共和國70華誕慶典的學生方隊來到狼牙山中小參加為期一周的交流活動。孩子們很快熟悉起來,一起生活、玩耍、學習,狼牙山孩子帶著北京孩子體驗山區生活,北京孩子給狼牙山孩子講述城市的發展狀況。交流活動結束時,孩子們手拉著手、互相擁抱、相約下次再見。
在許銀剛看來,兩個學校的孩子有明顯的不同,卻各有優勢,沒有所謂的高低強弱。“說到勞動能力、生活能力,甚至生存能力,可能老區孩子更強一些。因為孩子們自小幫父母干農活、養家畜,了解了很多生活和生存常識。但北京孩子的談吐表述和眼界見識比老區孩子有優勢,科技館、海洋館等城市孩子習以為常的場館,我們很多孩子都沒見過。”等學校經濟情況好一些,許銀剛想帶學生走出山區,去城市看看北京孩子口中的科技館、博物館、植物園等場所,親眼所見總是更加直觀。
眼睛看得有多遠,雙腳才能走多遠。在這個“眼界決定未來”的時代,許銀剛能做的就是盡量幫山區孩子打開一扇看見山外廣闊世界的窗,讓他們知道,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讓未來人生更精彩。
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靈魂。為發揮狼牙山中小的紅色特色和精神面貌,讓學校師生快樂成長,許銀剛積極探索學校發展新思路,博取優質學校之長,化為自身校園特色,手繪中國地圖、鵝卵石畫、定格動漫、美術剪紙、體育足球等特色課程,為學生未來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把心放在教育上,把學生放在心上”,這兩句話始終貫穿許銀剛的生活和工作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