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君
(上饒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江西·上饒 334001)
上世紀七十年代,德國物理學家Hermann Haken[1]首次提出協同效應(Synergy Effects),即當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成分組合在一起時,其造成的整體效應比各成分單獨產生的效應相加之和更大,組合過程中產生了增效作用。麻省理工學院Peter Gloor教授[2]最早定義協同創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他認為,由自我激勵的人員所組成的網絡小組形成集體愿景,借助網絡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狀況,合作實現共同的目標,工作效率將比成員單獨完成目標更高。
2018 年,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教高[2018]2 號)中,明確提出要完善高校與地方政府、中小學“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機制,創建國家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教師教育創新試驗區作為“大學—政府—中小學”(University-Government-School,UGS)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模式的有效突破口和試驗田,對協同育人模式的探索、卓越教師的培養有著決定性的作用,[3]如利用校友資源提供多樣化的協同育人新平臺。[4]高職院校借由獨特的辦學條件,在政府主導下,學校和企業相互合作,充分發揮產教各方的資源優勢,大大提升了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與服務經濟發展的能力。[5]對普通本科高校而言,部分專業的產出價值與人才培養之間的聯系遠不如高職院校,許多高等師范類院校結合實際情況,在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實行了“大學—專業機構—中小學”(University-Professional service institution-School,UPS)的協同育人模式,并取得良好效果。[6]
心理健康教育在協同育人模式中具有許多特殊性。在美國,UPS 模式開展較為成熟,得益于社區大學和專業咨詢機構的支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較高,但仍然有許多問題:部分孩子的心理咨詢在進行數次后便會中斷;一些家長對于社會咨詢機構不太信任;許多咨詢機構本身存在運營問題。[7]甚至社會質疑:那些迫切需要接受心理咨詢的孩子真的能從中受益嗎?學校和社區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是否明顯?[8]在瑞典,部分青少年群體中存在藥物成癮現象,針對特殊群體的心理干預任務是否適合交給中小學或是政府機構來完成?[9]在我國香港地區,基于UPS 模式開展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已較為規范,但主要還是面向高職以上學校。[10]種種研究表明,基于UPS 協同育人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全球范圍內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目前尚未有較為成功的合作育人經驗,教育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仍值得我們研究。
協同育人機制是一種較為先進的教育模式,在開展的過程當中,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政府在協同育人教學模式中起指引與支持作用,積極配合與響應政府的號召,會讓協同育人取得卓越的成效。
(1)協同育人培養目標應與地方的實際需求。[11]協同育人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優秀的人才,服務于地方發展。在地方轉型發展的同時,高校也要相應地思考新問題,提出新舉措。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例,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精神文明建設要求逐步提高,地方經濟和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會增加心理健康教師的需求量,這時候高校則應該順應這一需求,提高人才培養標準,擴大人才培養規模,全方位配合地方特色發展,輸送充足的人才資源。這樣的創新思路對于地方和高校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戰略意義。
(2)協同育人培養目標應與學科專業相契合。[12]協同育人的主體是學生,目的是培養出新時代背景下的高素質人才。因此,育人過程目標應當與學科專業相契合。以心理學專業為例,心理健康教育屬于應用心理學,除去師范類專業特色,應用心理學還包括社會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等專業內容,在實際的培養過程中,高校還應積極運用社會資源,通過與社會相關心理咨詢機構合作,提高學生在心理咨詢、危機干預等專業技能方面的素質,實現社會機構和高校資源的互補,切實提高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
(3)在實踐基礎上關注學生價值觀教育。[1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辦法。在協同育人的整個環節中,實踐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實踐活動能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對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實踐也體現出協同育人模式對培養創新型人才所提出的具體要求。通過讓學生深入企業、學校等一線工作環境,培養學生在社會活動當中的責任意識,進一步體現出協同育人對學生價值觀的養成教育。只有這樣,培養出的學生才是全面的,是新型的,是符合社會需求,順應時代潮流的。
(1)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培養教育情懷。價值觀的培養和思想道德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在協同育人的過程中灌輸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念,可以提高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喚起他們的教育情懷,以更加飽滿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學習中去;另一方面,擁有更加良好道德品質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也能體現出更高效的學習表現。種種跡象表明,熱愛教育事業的學生,不僅在校學習成績優異,在學習實踐過程中也往往收獲贊譽,在畢業后的工作道路上更容易取得高成就。培養學生的教育情懷,既是高師協同育人的重要方法,也是關愛學生、關注發展的充分體現。
(2)提升協同育人專業化水平,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在協同育人的過程中,專業發展永遠占據最主要地位。學生們只有展現出高水平的專業技能,協同育人模式的價值才得以充分體現。在高校,高水平的教師所任教的班級往往座無虛席,資深的教授能夠贏得學生最多的敬佩。同時,高水平教師的敬業精神,也能耳濡目染地傳遞到學生的身上,更進一步提升協同育人的效果。協同育人并非把育人使命和責任完全交給第三方,高校仍然承擔主要的任務。因此,要想真正體現高質量的協同育人,提升高校教師專業化水平必不可缺。
(3)加強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素質全面提高。協同育人模式的最大創新舉措便在于實踐活動的升級。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例,過去的教育模式中,高師學生的實踐場所以中小學校為主,承擔的實踐任務較為復雜,在專業領域收獲的實驗經驗有所不足。在協同育人模式下,高校積極與地方法院、精神衛生醫療機構開展合作,學生們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并且實踐內容更加具有專業特色,所配置的指導老師也更富有專業工作經驗。通過協同育人的實踐培養模式,學生們能更系統地將所學的專業知識轉化到實踐應用當中,更全面地了解心理學專業的發展前景,更充分地為畢業做準備。此種培養模式極大地提高了畢業學生的綜合素質,拓寬了就業方向,為社會創造出更大價值。
(4)積極與合作機構交流,將協同特征最大化體現。協同育人模式的最大特色在于協同二字。協同模式意味著高校承擔主要的育人功能,同時可以將部分更具特色的育人過程放在其他機構完成。這就要求合作伙伴間必須保持緊密聯系,相互交流經驗,共同打造合格育人平臺。通過協同模式,學生能夠利用最廣泛的教育和實踐資源,高校能夠培養出更高層次的人才,提高科研與學術競爭力,企業或機構可以按照要求得到實踐幫助,擴大規模,這無疑是多贏的局面。因此,要想將協同特征最大化體現,緊密的交流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基于UPS 協同育人模式,研究者提出地方高師心理健康教育“院·校·社”協同育人的結構,如圖1。

圖1 地方高師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結構
此結構的中心部分是學生。學生是協同育人活動的主體,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都是以學生發展為最終目的。結構主要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高校、機構和中學。
(1)地方高師在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模式中起主導作用。作為協同育人結構中的第一部分,高校承擔了更多的責任。一方面,最終培養出的仍然是高校的學生;另一方面,高校在專業技術方面要給予學生最有力的支持。因此,高校的最主要職責是不斷提高理論知識水平的傳授,同時注意教育專業化實踐進程,提供高水平實踐師資,為協同育人聯合培養模式提供充分的理論與實踐支撐。在培養方案內容設定時,高校應注意開設臨床心理咨詢、心理診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法、教學技能實訓、團體心理輔導等與協同育人目標高相關的課程,提高育人品質。
(2)多元化的社會實踐機構是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模式的亮點。機構實踐是協同育人結構中的中間部分,也是協同育人結構中的亮點。心理健康教育機構主要有精神衛生中心、醫療或科研機構、心理咨詢中心、臨床心理診所、法院、監獄、企業和公司等等單位。機構的職責是為人才的培養提供多元化的實踐空間,滿足專業的各方面需求,反映了協同育人的社會屬性。
(3)中學是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實踐是高師育人模式中的傳統項目,也是最重要的實踐部分,為協同育人提供了最廣泛的實踐基地。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配備了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實踐內容從簡單的心理課升級成團體輔導、心理社團、心理個案咨詢、心理劇等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在中學實習心理健康教師不再是一門輕松的差事,甚至比其他學科的實習內容更為充實。同時,實習生們猶如一股新鮮的血液不斷注入基礎教育領域,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事業作出巨大貢獻。
(1)高校應當在協同育人過程中配置高、專、精的機構聯合指導老師。就目前現狀而言,大部分協同育人機構并非心理學專門機構,或缺乏專門的指導團隊。要想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多樣化,高校除配置本校專業任課教師外,還應該聯合機構高、專、精指導老師,如中學的聯合指導老師具備中學從教經驗,法院的聯合指導老師具有基本法律知識,咨詢中心的聯合執導老師具備豐富臨床咨詢經驗等。專業的指導老師能給協同育人帶來最為直觀的質量提升。
(2)提高協同育人合作深度與廣度。心理學知識的普及面很廣,但真正能運用到社會工作中的專業部分并不深。以中學為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目標應在普及學生心理健康意識的基礎上,以社團、心理劇等多種形式為載體,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建立健全家庭—學校—專業機構一體的心理健康保障體系,從根本上改進心理健康教育。
(3)完善協同育人路徑,形成共同價值取向。在育人實踐過程當中會涉及到社會工作的各個部分,不同的價值取向在所難免。以法院為例,實踐過程中希望學生能夠利用心理學專業知識,對撤訴的當事人進行干預,推動庭外和解,這和中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不太一致。高校在協同育人的過程中,應當妥善處理好這一問題,在對學生的培養方案中加入多元化要素,完善協同育人路徑。在此基礎上,各個部分不斷完善,不斷修正,逐步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提高育人成材率,提升各用人單位認可度,保障協同育人的信效度,交出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