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靜 陳 雷 張小龍 張 雷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北京 102249)
圍繞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結構、新模式、新質量、新體系,針對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實踐要求,需要有針對性建立適應工科高校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和體育教育模式。通過在我校籃球選項課進行課內外一體化實踐,探索普通高校體育課程中的課堂體育教學、課外體育鍛煉、課余體育競賽、體育育人的課程建設,強健學生的體魄,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構建高校“新工科體育教育模式”。
以我校大一和大二籃球選項課為研究對象。兩個籃球選項課教學班共計60 名學生為實驗組,采用社團教學法授課;對照組兩個籃球選項教學班共64 名學生,采用傳統的上課內容和方式。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教學實驗法等方法,對我校籃球選項課進行課內外一體化實踐研究。
個體差異包括性別、技術水平、興趣愛好導致籃球課教學效果較差。
籃球課前調查問卷結果顯示(見表1),學生籃球水平及自身條件差異較大,籃球教學需要關注個體差異和需求。我校為理工類院校,男生比例高,在籃球選項班中,采用男女混班教學;接觸籃球時間在5 年以上的學生占25%,很少接觸籃球的同學占43.33%;對籃球課感興趣的同學僅占56.67%,33.33%的同學是因為選不到喜歡的課程被迫調劑過來。

表1 選擇籃球課的目的調查表
(1)課內外一體化模式方法。兩個實驗班采用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授課,是指學生在課堂完成正常籃球課教學后,在課外參加我校籃球社團的10 次相關訓練,采用課內和課外教學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授課。其余兩個班為對照組,采用正常教學方法授課。

表2 實驗后身體素質測試統計表
(2)建立科學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高校籃球課程的考核結果性評價遠遠高于過程性評價,建立完善科學的評價體系,引導學生積極進行課余體育鍛煉,是我們籃球課堂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重要研究探索目的。籃球課程的考核,實驗組和對照組班級的總成績(100 分)都由四部分組成,分別為考勤、素質、體育理論知識和技術情況,但兩組班級在四方面的計分方式和比例不同。
(1)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我校籃球選項課每周一次每次兩學時,要教授技術、戰術、規則、裁判、比賽等方面的內容,傳統籃球課堂無法完成巨大的教學任務。通過籃球第二課堂社團學習,有教師指導和社團成員的陪伴,提高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2)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增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表2 統計結果顯示實驗班學生的心肺耐力、速度素質、腰腹力量以及上肢力量在實驗前后有顯著提高。課外的訓練不但提高籃球技術水平,身體素質也得到了有效的鍛煉。
(3)提高學生籃球技術水平。表3 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組的籃球技術考核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有很顯著的差異。究其原因,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增加學生課外學習訓練籃球的時間,使學生對籃球技術的掌握更扎實,使學生具有較強的籃球基本能力。

表3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期末籃球技術考核情況表
(4)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培養鍛煉習慣,養成愛好,增加交往、帶動課外體育鍛煉。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認為通過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可以增強身體素質、提高籃球技戰術水平、培養團隊協作能力、增進友誼,加強交流和溝通、學習了解籃球規則、體育競賽的精神教育等。
(5)開展小型多樣的課余籃球體育競賽,豐富課余生活,營造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在課外社團訓練時組織籃球比賽,讓學生自由分組進行循環比賽,在比賽中提高籃球技術運用能力,使學生掌握必備的運動知識和能力,培養學生之間溝通交流和團隊精神,使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習慣。
(1)個體差異包括性別、技術水平、興趣愛好導致高校籃球課教學效果較差。
(2)籃球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增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高學生籃球技術水平。
(3)籃球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培養鍛煉習慣,養成愛好,增加交往、帶動課外體育鍛煉。開展小型多樣的課余籃球體育競賽,豐富課余生活,營造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通過籃球課內外一體化模式的實踐研究,學生身體素質、籃球技術水平、比賽能力、學習積極性等方面有顯著的提高。課內外一體化模式符合高校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實踐要求,是構建適應工科高校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體育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