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歐盟特派記者 任彥 ●本報駐德國、加拿大特約記者 青木 陶短房 ●本報記者 高穎 ●陳康 柳玉鵬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14日晚在北京同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總理默克爾、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共同舉行會晤,會晤以視頻方式舉行。今年是中國與歐盟建交45周年。盡管世界疫情形勢仍然十分嚴峻,但此前中國與歐洲已經率先重啟外交互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楊潔篪和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接續出訪歐洲,雙方高層交往密度十分罕見。中歐領導人在這次會晤中確認,加快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實現年內完成談判的目標。法新社稱,中歐領導人視頻會晤將給這一談判和中歐關系注入“新的政治動力”。在這次中德歐領導人視頻會晤前,一些美國政客和媒體試圖先聲奪人,唱衰中歐關系,把歐洲輿論最大化地往華盛頓方向拽。德國前國防部長魯道夫·沙爾平14日接受德國《經濟周刊》專訪時稱,不要每天盯著媒體上的炒作,關鍵要看現實關系。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網站援引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稱,中國不僅連續數年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今年第二季度中國還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德國最大出口目的國。
希望年底前達成投資協定
路透社稱,歐中領導人14日舉行了視頻峰會,就經濟貿易、氣候變化、國際事務以及應對新冠疫情等話題進行磋商。中歐領導人決定建立中歐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和中歐數字領域高層對話,打造中歐綠色伙伴、中歐數字合作伙伴。中歐領導人還確認,加快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實現年內完成談判的目標。
習近平在會晤中強調,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使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站在新的十字路口。中歐要堅定不移推動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健康穩定發展,做到“4個堅持”:堅持和平共處,堅持開放合作,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對話協商。
中歐領導人還宣布正式簽署《中歐地理標志協定》。路透社稱,按照這項新簽署的協定,享有歐盟產地標志名稱的食品以及享有中國產地標志名稱的食品都將獲得更好的保護,包括產自法國香檳地區的氣泡酒、菲達奶酪、帕爾瑪火腿、以及中國的郫縣豆瓣醬、安吉白茶和盤錦大米等歐洲和中國各100種具有地理標志的食品。
視頻會晤后,默克爾、馮德萊恩和米歇爾參加新聞發布會。默克爾評價這次峰會是一次“良好、誠實、公開的交流”。她稱:“我感到滿意的是,有可能解決與中國對話中一些困難問題。”她提到了香港和人權等問題。關于貿易,默克爾說,歐中已成功地邁出了關于解決貿易和經濟問題的第一步,這是個好消息。她還稱,多邊主義必須“基于規則”。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默克爾感慨,自己擔任總理15年來與中國打交道,切身感到中國更強大了,科技更發達了。默克爾說,明年將在中國昆明舉行中歐峰會。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新聞發布會上證實,中歐希望在今年年底前達成投資協定。
如何拉動后疫情時代經濟復蘇,是中歐兩大經濟體共同關心的話題。其中,中歐投資協定是中歐貿易合作的關鍵內容之一。法新社稱,目前歐洲最關注的重點是中歐投資協定,雙方已經就這項投資協定討論了7年。歐盟稱,雙方的會談已經取得“重大進展”,希望能通過這次會晤制定出年底前達成協定的“路線圖”。報道稱,歐盟認為中歐領導人會晤將為下一步的會談注入“新的政治動力”,賦予談判人員更大的妥協空間。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大使表示,在疫情對世界經濟產生深刻影響的背景下,中歐努力推進談判,致力于如期在年內完成,這本身就具有特殊意義。它釋放出共克時艱的積極信號,將助疫后全球經濟復蘇,共同維護開放的貿易投資環境。張明還表示,我們的雄心不應止于投資協定,“希望中歐雙方在達成一項全面、平衡、高水平的投資協定后,著眼長遠、繼續努力,盡快開展自貿協定可行性研究,啟動自貿進程。”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孫恪勤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世界疫情仍不確定的情況下,雙方主動積極地推動會晤,表明中歐領導人對雙方關系的高度重視。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對《環球時報》表示,盡管存在一些分歧,但是中歐雙方都在努力促進合作。無論是中德歐領導人這次視頻會晤、還是此前王毅、楊潔篪先后訪問歐洲,目的都是穩定信心,堅定共識,促進合作。雙方現在都希望合作的一個重點是中歐投資協定。在投資協定談判方面,中國應有意識地變外部壓力為內部改革需求。比如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中國的確不如發達國家,歐洲提出的一些要求是有利于我們改革的,也是中國該做的。另外,中歐各領域的交流需要盡快重啟,必須盡快結束目前這種因疫情而相對隔離的狀態。
“歐洲必須保持獨立性”
今年是中歐建交45周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但并沒有阻斷中歐雙方的交流與合作。
與此同時,美國則極力阻撓中歐合作。對于這次中德歐領導人視頻會晤,一些美國媒體不斷試圖放大中歐之間的分歧,唱衰中歐關系。“美國之音”稱,美國現在要應對崛起的中國,“關鍵就是要建立起新的民主同盟。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國能不能成功地讓歐盟成為自己對抗中國的盟友,關系到美國整個戰略計劃能不能成功”。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14日稱,在中美關系不睦擴大化的背景下,歐盟的對華措辭越來越謹慎。法國經濟部長勒梅爾表示,“歐盟必須給自己的利益做出一個定義,必須強大,同時保持對中國和美國的獨立性”。布魯塞爾方面則打出平衡牌。法新社引述一位選擇匿名的歐盟官員的話表示,“歐盟在自身利益和價值觀上面堅定不可撼動,但歐盟希望和中國進行合作。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歐盟絕不能成為任何緊張局勢的主場,歐盟必須是一個穩定的元素”。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14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中美對峙背景下,歐洲的選擇空間看似變大了。但是,德法等歐洲主要國家和歐盟都明白,它不大可能完全選邊站,跟著華盛頓一起對中國搞脫鉤。這既不符合歐洲的戰略利益,也有悖歐洲一貫秉持的理念。如果歐洲放棄固有的多邊主義信念追隨美國,它作為世界一極的地位也就消失了。采取務實與求同存異的方式處理跟中國的關系,無疑是符合歐洲長遠利益的明智的戰略選擇。
中國首次成為德最大出口國
“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德國最大的出口國”,《歐洲時報》14日稱,由于中國經濟從疫情中迅速恢復,使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德國第二季度最大出口國。報道引述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最新數據稱,德國第二季度向中國出口商品約230億歐元,而對美出口為200億歐元。
對德中貿易增長,德國又喜又憂。德國《法蘭克福匯報》援引大宗外貿服務聯合會(BGA)主席博爾納的話稱:“如果美國決定制裁所有和中國從事貿易的國家,局面將非常糟糕。這會令德國經濟遭受嚴重打擊。”報道稱,特朗普同樣也對歐洲發動貿易戰,惡化了德美關系。博爾納稱:“即使拜登未來當選總統,美國的保護主義也不會減弱。民主黨也不是全球自由貿易的倡導者。”
“中美關系日益緊張背景下,中歐有意加強伙伴關系。”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引述俄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別洛夫的話稱,眾多證據表明,“歐盟比中國更需要歐中投資協定”。更重要的是,這次中歐領導人視頻會晤的主要政治議題之一,是歐盟是否響應中國發出的不要滑向“新冷戰”的呼吁。美國人重審與歐洲盟友的政治、貿易和軍事關系,已經給歐洲造成了創傷。這將給德國和歐盟領導人帶來巨大壓力,測試他們在全球不確定性的嚴酷條件下制定務實決策的能力。
德國《經濟周刊》14日刊登了對前國防部長沙爾平的專訪。沙爾平稱,世界最應該關心的是公平和平等的交流合作,但現在“合作與尊重的價值正處于極大的危險之中”。“特朗普嚴重破壞了對國際合作的信任,并削弱了全球機構。美國政府用無理手段來追求切實的產業政策利益,想想‘北溪-2天然氣管道或者美國企圖對TikTok的強取豪奪。對于德國和歐洲來說,應該變得更強大,更獨立,而不是更封閉。”▲
環球時報20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