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海事執行》雜志網站9月13日文章:無魚可捕、補貼減少——中國沿海漁民何去何從?因疫情沉寂了幾個月后,渤海之濱的天津中心漁港又迎來了游客。劉翠波(音)剛剛揮手送別了一個旅游團,他的電話又響了起來,還有人要來坐船出海。他說:“大家都在家里待夠了。”他的心情不錯。
劉翠波今年56歲,高中畢業后開始從事漁業工作。2011年,他所在的漁村居民搬進了樓房,為港口邊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讓路。那里曾經有160艘漁船,現在只有30艘。天津海岸線上的其他漁村也同樣消失了。他認識的其他漁民要么賣掉了船、找到了其他工作,要么像他一樣轉行做旅游。他們別無選擇:漁業資源不斷減少,而補貼激勵了造船,限制了捕魚空間。
中國的海洋捕撈量自1995年以來每年超過1000萬噸,沿海漁場已經因幾十年的過度捕撈而枯竭。為防止漁業資源枯竭,中國自1995年開始在渤海、黃海和東海設定休漁期。
根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鑒》,2008年中國有760萬傳統漁民。隨著魚類資源急劇減少,政府從2015年開始減少漁業補貼,并實行越來越嚴格的休漁政策。到2018年,漁民數量降至620萬。
十多年前,天津沿海地區流行開家常魚館,劉先生發現,食客對他的漁船有興趣。他看到了商機,便在甲板上增加了一個座位區,開始在上午捕魚,下午帶游客出海游玩。游客每人交200元,就可以享受一天的出海游和海鮮大餐。劉先生每年可以賺到10萬至20萬元。▲(作者YuYani,陳俊安摘譯)
環球時報20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