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歡歡?包萬平
【摘 要】角色游戲是幼兒鐘愛的游戲類型之一,在角色游戲中幼兒通過扮演角色與同伴進行交往,進而提升了同伴交往的能力。研究發現,目前幼兒角色游戲中同伴交往存在諸多問題,常見的交往被動、協商能力差、缺乏分享意識、拒絕同伴參與等,都與幼兒園內部設置、教師管理等有重要關系。為此建議幼兒園為幼兒開展角色游戲提供充足空間,減少幼兒因擁擠發生的沖突行為;合理投放材料,提升幼兒分享意識,促進協商能力發展;教師要協調角色分配,細致觀察,適時介入,成為幼兒同伴之間交往互動的引導者。
【關鍵詞】幼兒角色游戲 同伴交往能力 幼兒社交
同伴交往行為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方面,《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明確將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作為幼兒學習的主要內容[1]28,《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將幼兒社會性發展領域的目標明確為“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2]。而游戲作為幼兒的基本活動,角色游戲作為幼兒最典型的游戲之一,其中幼兒與同伴交往行為時有發生。但同伴之間的交往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角色游戲中提升同伴交往能力顯得極為重要。
一、幼兒角色游戲的同伴交往能力及問題
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兒在角色游戲中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幼兒交往所表現出來的感受、適應、處理和協調同伴關系能力的總和,主要表現在社交主動性、語言和非語言交往能力、社交障礙和親社會行為四個方面[3]。
1.幼兒角色游戲中社交主動性
主動性是幼兒心理發展的重要前提,主動性強的幼兒對事物容易有積極的反應[4]。在輕松愉悅的游戲情境中更能激發幼兒交往主動性,由于角色游戲情節的趣味性,會吸引更多旁觀的幼兒加入到游戲當中,并主動與游戲中的同伴進行交往。這種快樂主動的交往為建立親密的同伴關系奠定了基礎。
在現實角色游戲中幼兒社交主動性存在問題表現在不善于成為游戲的領頭人、不會協調沖突兩個方面。第一,受幼兒“自我中心”影響。經觀察發現,大多數幼兒在角色游戲中都會堅持按自己的想法玩游戲,不太會主動干涉同伴的游戲,很少會有一個領頭人出來組織游戲。如“超市”游戲中,收銀臺前“顧客”排隊等待結賬,一旁的“銷售員”則站在貨架旁。這種被動交往的現象在角色游戲中時有發生,但卻少有幼兒帶頭主動幫忙。第二,在角色游戲中面對幼兒與同伴發生沖突時,很少有幼兒站出來協調沖突。如“警察”游戲中,明明和浩浩為“警察”角色發生爭執,而一旁“行人”則在準備自己的道具,并不關心誰當“警察”。對于不在意同伴之間的沖突,很少主動上前協調沖突的現象,可能與幼兒邏輯推理能力的發展有很大關系,由于學前期幼兒的邏輯推理能力正處于萌芽期,還不能完全同成年人一樣很快地判斷是非[5],這也可能成為幼兒很少主動去協調同伴之間沖突的原因。
2.幼兒角色游戲中的語言和非語言交往能力
《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要有文明的語言習慣,能夠使用恰當的禮貌用語[1]21,在角色游戲中幼兒之間的大量對話體現著他們的語言交往能力,而在這些對話交流中發現幼兒能夠在不同角色游戲情境中恰當使用禮貌用語,為幼兒社會性的良好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角色游戲中幼兒還存在使用面部表情等非語言形式與同伴進行交流的情況,如“交警”游戲中,兩名“交警”同時亮起紅燈,在“行人”提示下,兩名“交警”互相望了一眼,其中一名迅速換成綠燈。可見,幼兒用非語言方式與同伴交流來彌補語言表達的不足,同時也促進角色游戲的順利開展。
在角色游戲中幼兒之間經常會出現由于不能很好領會同伴的意圖而使游戲終止。根據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3~7歲幼兒在言語交流時只談自己的觀點,具有很強的自我中心性[6]。由此,幼兒在交流中仍然以自我中心為主,堅持自己的想法,不能很好地領悟同伴的意見。如“體檢”游戲中,金子沒有聽從果果說的等她回來才開始“打針”的意見,就開始給“病人”打針,導致游戲結束。在游戲終止后,經與雙方幼兒討論,發現他們都想讓游戲更好地進行,但在游戲過程中,卻很難理解同伴之間的意圖,從而影響互動效果。
3.幼兒角色游戲中的社交障礙
角色游戲中幼兒的社交障礙主要表現在游戲過程中作為旁觀者、受到同伴冷落、從不發表自己意見、與同伴交往時遭到拒絕、與同伴發生沖突五個方面。
幼兒角色游戲中前三種社交障礙的情況較少出現。首先,作為旁觀者,角色游戲作為幼兒最喜歡的游戲之一,只要到了角色游戲時間,幼兒總會爭先恐后地參與到游戲中,尤其是中班幼兒還經常利用閑暇時間自發進行角色游戲。因此在角色游戲中幼兒作為旁觀者的情況很少出現。其次,受到同伴冷落,在游戲中他們積極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并與各個角色進行交流,愉快地與同伴進行游戲,很少看到幼兒在角色游戲中受到同伴冷落的情況。再次,不發表意見。角色游戲是一種集體性的游戲,幼兒會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來創設游戲情景、表達自己對游戲的意見,從而促進角色游戲順利開展。
在現實中角色游戲中較為常見的社交障礙是遭到同伴拒絕、與同伴發生沖突兩種。第一,角色游戲中,偶爾會看到部分幼兒被游戲中其他幼兒拒絕,或對有些幼兒加入游戲表示不滿。如“餐館”游戲中,其他小朋友對突然闖入想當“廚師”的明明表示了拒絕。由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可知,學前期幼兒正處于自主感、主動感建立時期,在角色游戲中幼兒主動參與同伴的游戲被拒絕,無疑會讓幼兒感到羞愧或內疚,不利于同伴之間的正常交往。
同伴之間發生沖突的現象在角色游戲中經常看到,如上述“警察小偷”游戲中,明明和浩浩爭搶“警察”的角色;“超市”游戲中,“兩名顧客”爭搶“八寶粥”。觀察發現,幼兒之間常會因為角色、游戲材料的選擇、游戲的玩法等發生沖突,若沖突不加以制止,幼兒就會出現你推我搡的攻擊性行為,影響游戲的進行。
4.幼兒角色游戲中的親社會行為
角色游戲中幼兒親社會行為分為游戲中能夠和其他幼兒合作,愿意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同伴、關心小朋友,樂于幫助其他小朋友,能夠與被拒絕幼兒或孤立幼兒相處五方面。
幼兒角色游戲中合作、關心、幫助這三種親社會行為發展較好。第一,在王美芳和龐維國對學前兒童親社會性行為進行的觀察研究中表明兒童親社會行為中合作行為是最常見的[7]。角色游戲是幼兒集體完成的游戲,游戲中涉及不同的角色,需要幼兒之間的合作,如“娃娃家”“超市”“餐館”等都需要承擔各個角色的幼兒互相合作,才能保證游戲的順利開展。第二,角色游戲是幼兒對現實生活的反應,在現實生活中幼兒感受到親人、老師等其他人的關心,因此也會把這些經驗反饋到角色游戲中。如“護士”游戲中,“媽媽”關心“剛打完針的寶寶”;“警察”游戲中,“警察”關心“迷路的小朋友”等,這種簡單卻充滿關愛的交流互動,對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三,在幼兒周邊也從來不缺助人為樂的實例,因此在角色游戲情境中也經常會看到幼兒角色之間的互幫互助。如“寶寶”幫助“媽媽”做家務,“警察” 幫助“行人”過馬路等,在游戲中體會到的互幫互助也會延伸到現實生活中。
在現實中,角色游戲中較容易出現拒絕幼兒和缺少分享等問題。第一,受幼兒好模仿心理特征影響,觀察發現在角色游戲中,幼兒在一組角色游戲中被拒絕,其他角色游戲組幼兒也不會主動邀請被拒絕幼兒參加游戲,使得被拒絕幼兒處于忽視的地位。這樣無論是對被拒絕幼兒還是其他幼兒的親社會行為發展都會產生不利影響。第二,受幼兒“自我中心”影響,3~6歲幼兒的利他行為極少出現,通常不太愿意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同伴。如“娃娃家”游戲中,豆豆拿走冰箱中的所有“蔬菜”,而對也需要“蔬菜”的糖糖置之不理,甚至對糖糖“借菜”表示拒絕。可見在角色游戲中幼兒選游戲材料或者游戲角色時,只考慮自己的需要,而未想到他人的需要。這樣不利于幼兒去“自我中心”。
二、角色游戲中提升同伴交往能力的建議
1.提供足夠的空間,減少幼兒因擁擠發生的沖突行為
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足夠的角色游戲空間,以保證幼兒能夠盡情地進行游戲。研究表明,游戲場地的縮小會增加幼兒的攻擊性,降低游戲行為的社會性[8]41。
如上述“超市”游戲中,結賬顧客進入“娃娃家”區域,這樣勢必為沖突行為的發生埋下隱患,成為同伴交往互動的阻力。因此幼兒園首先要為幼兒提供足夠大的活動室;其次活動室內各個區角空間的設置要合理,為幼兒創設良好的角色游戲環境。
2.合理投放材料,提升幼兒分享意識,促進協商能力發展
學前期是幼兒角色游戲的高峰期,幼兒園應提供能夠支持幼兒開展角色游戲的玩具和材料[9]。但對于投放材料的數量要根據幼兒的實際需要來決定,過多會造成材料的浪費,過少則會使得幼兒發生爭搶,影響同伴交往能力的發展。在上述“超市”游戲中,兩名幼兒爭搶一個“八寶粥”,“娃娃家”中只有一名幼兒拿到了“蔬菜”,而另一名幼兒處于焦急的等待狀態。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教師要通過仔細觀察,及時為幼兒投放材料。在為幼兒投放材料過程中,一是要做到材料均衡投放,保證各種類型材料均有涉及,豐富的材料類型,會引發幼兒對材料的交流和探討,增加同伴交往的機會;二是要保證投放材料的量,足夠的游戲材料滿足了幼兒擔任同一角色的需求,減少幼兒沖突行為的發生,同時又能增加幼兒的分享行為;三是要注意多投放低結構游戲材料,對于小班幼兒投放逼真的材料能夠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但對于中大班幼兒,低結構的材料更能刺激同伴之間的交流互動,進而促進同伴協商能力的發展。
3.協調角色分配,以體驗不同角色的經驗來促進同伴交往能力的發展
在角色分配上,要保持公平性。一方面要做到主次角色分配的公平性,如在“警察”游戲中,明明和浩浩因為爭搶當“警察 ”發生沖突,雖然角色是由幼兒自主做出選擇,但在幼兒選擇角色發生沖突時,教師需要適當引導幼兒做出選擇,讓每個幼兒都能夠體驗主次角色,知道各角色合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保證幼兒選擇每一個角色機會的公平性,教師不能因為幼兒扮演某一種角色出色,而自作主張代替幼兒做出選擇,因此要幫助幼兒協調好主次角色的分配,讓幼兒能夠體驗各個不同角色,因不同角色所使用交流互動、言語表達的方式等的不同,因此也會促進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全面發展。
4.靈活變換游戲主題,促進幼兒同伴交往能力全面發展
在角色游戲主題的設計上,一定要根據幼兒自身的需要隨時調整游戲的主題和節奏,調整游戲的主題讓幼兒感受到不同主題之間的交往互動方式,使得幼兒在與同伴的交往能力方面有一個整體的發展。如“娃娃家”的游戲中,“爸爸、媽媽”會為了更好地照顧寶寶而發生更多積極主動交流的行為;“警察和小偷”的游戲中,“警察”能夠克制自己的攻擊性行為,做到“不打小偷”,減少在游戲中的沖突性行為,促進同伴之間更好的交流;“小小護士”的游戲中,“小護士”對“病人”的關心能促進幼兒同情心的發展,增加同處于不利處境的幼兒的交流和幫助;調整游戲的節奏,讓幼兒感受到自己是整個游戲的主宰者,這就需要教師有時間塊概念,根據幼兒良好的狀態和煩躁的情緒做出判斷,從而決定是否延長或縮短某一角色游戲的時間塊。例如,幼兒對于“小小交警”或“超市”“餐館”等的游戲主題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那么教師就需要根據幼兒興趣需要延長某個角色游戲的主題時間,滿足幼兒對于此類游戲的需求,讓幼兒在一個不被催促的環境中盡情玩樂,保持幼兒與同伴交往的持續性和積極性。總之,調整角色游戲的主題和節奏都需要顧及幼兒本身的情況,照顧幼兒已有的經驗、觀察幼兒對游戲的興趣和需要等,只有滿足了幼兒各方面的需要,幼兒才會在角色游戲的環境中更加自如地與同伴進行交流協商,促進交往能力的發展。
5.細致觀察,適時介入,成為幼兒同伴之間交往互動的引導者
在幼兒角色游戲中教師一方面要成為最敏銳的觀察者[8]134,需要對幼兒游戲全程進行細致觀察,如“超市”游戲中,“兩名顧客”因爭搶同一個“八寶粥”發生沖突;“體檢”游戲中,金子和果果未發生真正的協商產生誤解等,這些重要時刻需要教師細致觀察,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師及時介入,以便支持幼兒進行更為復雜的交往行為[8]314。教師要以游戲者的身份來進行介入,如在看到“兩名小顧客”爭搶一個“八寶粥”時,教師可以假裝是“顧客”來退回“八寶粥”,便化解了幼兒之間的沖突。教師的適時參與對角色游戲的順利開展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親身示范為幼兒與同伴交往做榜樣。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4.
[3] 張元.幼兒同伴交往能力量表的編制[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2(1):42-44.
[4] 呂彩萍.提高幼兒活動主動性的策略初探[J].學前教育研究,2006(11):53.
[5] 劉梅.兒童發展心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207-208.
[6] 張明紅.幼兒園語言教育與活動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7.
[7] 但菲.幼兒社會性發展與教育活動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65.
[8] 霍力巖.發展適宜性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9] 劉炎.幼兒園游戲與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51.
(作者單位:青海師范大學國家教師發展協同創新實驗基地、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師范大學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
責任編輯:高珊
10407562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