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曄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引導教師深入理解學科特點、知識結構、思想方法,科學把握學生認知規律,上好每一堂課。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注重保護學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優化教學方式,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自主探究。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對學校理念、教學方式、課程設置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學校必須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教學方式、教學實踐中大膽創新。
深化教育改革是推進中小學育人的關鍵一招,必須堅持改革創新,推進課程、教材和課堂改革創新。北京市海淀區雙榆樹第一小學(以下簡稱“雙一小學”)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成就不一樣的你”為使命,著重打造“育·樹”教育實踐,從若水德育、陽光課程和生態教學三個方面進行深化推進。“陽光課程”指“育格樹人”“育智樹人”“育體樹人”“育美樹人”“育勞樹人”“育新樹人”“育能樹人”。其中,“育新樹人”指好奇求知、勇于嘗試、敢于表達。培養好奇心、求知欲是小學階段的重要任務,也是促使學生具有創新意識、能力和精神的重要基礎。嘗試是一切可能的開始,鼓勵學生嘗試實踐,嘗試表達自己的不同思路,就可能埋下了創新的種子,同時也為學生未來的發展積攢了后勁。
一、以繪本為載體的美術教學踐行“育新樹人”
研究發現,小學生在不同方面都表現出一定創造力,但具有不均衡性。低年級學生想象力通常表現為事物的簡單再現,缺少創造性;中高年級學生想象力在趨于現實想象的基礎上能夠較客觀地反映客觀事物,更富于創造性。人的創新思維能力是建立在自身積累的知識文化和生活經驗水平基礎上的,積累越豐富,思維越活躍,就越能創新。因此,無論是低年級學生,還是高年級學生,其創新思維都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但受教學空間、教學條件、教學方式等因素的限制,及教師思維不夠開闊、創造力不足,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斷啟發、引導、鼓勵學生提出新問題,長期堅持,可以培養學生大膽想象、勇于創新的精神。但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借助載體。即情即景、單幅成畫,集故事、圖畫、知識為一體的繪本,是美術教學中創新思維培養的一個良好載體。學生可以通過大量的繪本閱讀,積累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及想象力,實現創造性表達,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提出多種解決方案,在完成作品成果過程中實現“育新樹人”的目標。
二、以繪本為載體在美術教學中踐行“育新樹人”的路徑
1.大量繪本閱讀,營造啟發環境,激發好奇求知
首先,教師要精選繪本,題材選擇范圍廣,既要有愛的表達,又要有人生哲理、生命科學等。其次,教師引導學生賞析繪本,要從繪畫媒材、畫面風格、構圖、色彩等方面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奠定學生的審美基礎。同時為滿足學生閱讀繪本的多樣性需求,培養閱讀樂趣,教師鼓勵學生將優秀繪本帶到學校與同學分享交流,在教室里設立“繪本角”。
通過此階段學習,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了很好的建立。大部分學生在教師講授分析繪本的過程中,理解能力得到提升,語言的模仿與表現力得到培養,積累豐富了基本的美術知識,尤其是求知欲被極大地激發。
2.強化繪本精讀,增強互動融合,鼓勵勇于嘗試
學生通過強化繪本精讀感知繪本的形、色和肌理等美術語言,繼而通過讀一讀、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表現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創作圖文并茂的繪畫作品,激發學生的創造激情、大膽的想象力。
教師定期組織繪本分享互動,請學生圍繞某一主題對繪本進行解析。在互動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優秀繪本中各種繪畫素材、不同繪畫風格等的直觀的體驗。教師尋找語文、音樂、科學、數學等不同學科的繪本,進一步通過精讀繪本,多角度強化豐富相關知識,讓學生深切感受優秀的繪本不只是繪畫知識的展現,更能提升與其他學科知識的融合。如數學類的繪本,關于數與計數的《鼓鼓和蛋蛋的夢想》、關于圖形的《形狀游戲》、關于量與測量的《一寸蟲》、關于時間的《真正的朋友》、關于數量的《好餓的毛毛蟲》等。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鼓勵、帶領學生運用各種線條、形狀、色彩進行繪畫表現嘗試,為下一階段的美術學習夯實基礎。
通過此階段學習,學生在語言組織、概括、表達等能力上得到加強,豐富了審美能力,拓展了視野,想象力與創新能力被激發,具備了進行簡短繪本故事創作的能力。
3.踐行繪本創作,敢于表達成果
學生具有了豐富的美術、生活等各方面知識積累后,教師組織學生集體創作繪本,既是對學生綜合創新思維的考驗,也是對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以雙一小學原創繪本《上學記·前傳》創作過程為例:
(1)確定主題
繪本主題是整個繪本創作的靈魂與主線。教師首先鼓勵學生發揮創新思維,展開充分討論。學生經過充分發掘生活經驗、收集身邊素材,針對一年級新生有許多入學困惑的情況,確定了主題為“迎接新的一年級同學”,著手創作《上學記·前傳》繪本。繪本分為校園介紹、學具準備、學校禮儀三部分。(見圖1)
(2)實踐創作
確定主題后,學生根據自己的繪畫水平,自由分為三組,善于處理構圖關系的學生創作學校介紹部分,善于聯想創新的學生創作學具準備部分,善于生動刻畫人物的學生創作學校禮儀部分。
在創作中,教師提出要新穎真實表現事物,但不能直接畫出對象。一番討論后,學生們創造性地想到了實物與繪畫相結合的表現手法,遇到書包或筆袋等比較大不便與繪畫結合的實物時,學生們快速轉變思路,采用剪下實物照片與繪畫相結合的方式表現主題。學生們開始理解繪畫創造是還原實物與藝術加工相結合的過程,不同的靈感造就了作品各異的藝術魅力和人文內涵,在自主探究、應對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藝術領悟力不斷發展。
創作中,還要鼓勵嘗試技巧運用。學生們對一幅升國旗的主題繪畫進行了激烈的探討,有學生認為國旗沒有畫出來不切題,作者解釋,國旗沖出畫面是為了讓畫面具有更強的空間感,并且對升旗同學的刻畫足以反映主題“國旗在我們每個人心中”。她進一步介紹,構圖靈感來自精讀繪本《你很快就會長高》,畫面中只出現大人們的長腿,讓畫面產生了身材高矮的對比,甚至繪本里對高個子叔叔用了兩個篇幅的跨頁表現,并提出以后的繪本創作也可以運用這種繪畫方式表達。學生們都非常認可她的闡述,學習興致盎然。
經過反復的修改和磨合,雙一小學原創繪本《上學記·前傳》成稿并印刷成冊,作為一年級新生的入學手冊發給新生。繪本幫助一年級新生迅速地融入小學生活,受到了家長的一致好評,也激發了新生對美術的熱愛與向往,繪本創作者更是體會到了學以致用的喜悅、成就與滿足。《上學記·前傳》繪本的成功創作,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思辨能力及執行能力。
三、以繪本為載體在美術教學中踐行“育新樹人”的效果及反思
以繪本為載體,雙一小學在美術教學中踐行“育新樹人”取得了豐碩的教學成果,形成了“繪本創想力”“創新思維”系列課程體系。系列課程先后在一些地區和學校推廣應用,系列作品《上學記·前傳》《創新思維實踐課程作品賞析》等印刷成冊,并在學校網絡和微信平臺發布,獲得極高閱讀點擊量。師生創新能力均得到開發提高,無論是在校里還是市區里,均創作出了相當高質量的作品,獲獎近千人次。學生還先后創作了環保主題的繪本—《一個》、激勵學生做不一樣的自己的繪本—《青蛙不再井底》等。在2020年全國上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雙一小學美術教師創造性地以網絡獲取的繪本《給孩子的疫情圖鑒:地球是一顆病毒星球呀》,配以朗讀,制作成微課,在“停課不停學”期間讓學生通過繪本輕松了解“冠狀病毒”等知識,獲得了良好效果。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重要的一項能力就是創新能力,加強對小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意義尤為重大。以繪本為載體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創新思維的實踐探索成為雙一小學“育·樹”教育實踐“陽光課程”中的重要一環,有效提升了雙一小學智育水平,為雙一小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做出了有益探索。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雙榆樹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