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對陜西關中傳統村落空間進行了研究,尤其是以陜西省渭南市富平縣老廟鎮篤祜村為研究對象進行了較系統的調研。富平縣老廟鎮篤祜村具有傳統的古村落建筑環境、獨特環境的風貌以及老街傳統的空間布局形式,文章通過介紹富平縣老廟鎮篤祜村的村落選址與景觀環境、街巷格局與風貌特色、民居院落與建筑特色和村落價值等,分析其保護現狀與存在問題。
關鍵詞:民居村落;文化;傳統村落;鄉村振興;保護;開發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關中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與開發研究”(19JK0675)研究成果。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的戰略,強調“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要求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管理制度。因此,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研究傳統村落的文化保護與開發問題,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在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選擇傳統村落進行研究,從村落文化保護與開發的角度切入,能夠對關中富平縣其他村落保護與開發提供借鑒,進而為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傳統村落文化提供參考,具有較強的研究意義。為此,本文選擇了富平縣老廟鎮篤祜村作為研究對象。富平縣老廟鎮篤祜村是富平有名的模范村,蘊含著深厚濃郁的地域文化,是該鎮傳統村落文化的代表性村莊。在當前的城鄉建設進程中,大量的村落文化由于缺乏統籌管理和保護重視,已經在一點一點地消亡,這也預示著寶貴的文化遺產正在逐步流失。古村落文化的挖掘、“活化”不足和開發者的創意缺乏,也在影響著古村落的合理性建設,同質化太過嚴重,缺少古村落的地域性的特點。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農業農村部、文化和旅游部的組建,都為關中傳統村落文化發展帶來了良好機遇。本文在富平縣老廟鎮篤祜村現場踏查,并查閱有關資料的基礎上,系統分析了富平縣老廟鎮篤祜村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與開發,深入分析了存在的相關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對策建議。
一、概念解讀
最早的傳統的古村落、聚落的形成是基于人們的基本的物質的生活需求:怎么樣去生存?怎么保護自己和血親?人們在滿足基本物質需求之后才開始追求生活享受、精神需求。傳統古村落空間結構和肌理脈絡比較一致,可以說是單體的小建筑服從于整個古村落的群體建筑的主題,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風格統一,格調一致”,而且從這些建筑當中可以讀懂當時人們的思維模式、社會文化,建筑也在村落、聚落、家族中起到了紐帶作用,從整個村落的肌理脈絡上看是明顯的向心式。
關中地區歷史悠久,在史前社會已經有人類生活居住的遺存。相對穩定的地理條件以及相似的氣候環境和生活條件形成了特征鮮明且分布廣泛的關中民居類型。關中民居先后經歷了史前時代木骨泥墻的半穴居,前秦時代的土階茅茨、前堂后室,秦漢時期的一堂二內,于隋唐時期開始形成廊院式與合院式,隨后于宋元時期四合院得到了發展,并于明清時期形成了成熟的關中合院民居類型。
二、傳統村落的建構和文化價值
富平縣老廟鎮篤祜村的地理環境優越,位置位于富平和蒲城交界處,這里曾經出過一位忠烈之臣——楊爵,據說現在他的后人還在村落中居住。篤祜村的村名有吉祥的寓意,意為福氣無邊。富平縣老廟鎮篤祜村內部巷道為不規則長方形,各輔巷與主街多以“丁”字形相交,主次有序,巧妙地把傳統民居與防御功能結合在一起。篤祜村的街巷通過寬窄坡度的變化、丁字路口的處理、盡端小巷的安排、兩側建筑的設置,形式豐富多變的景觀與環境。
篤祜村內現存主巷道兩旁較為完整的明清民居院落有10多處,主要為三合院、四合院,都是關中地區傳統的院落住宅形式。院內功能分明,軸線清晰,主次有序。篤祜村院落外墻由灰色清水磚墻、夯土及紅磚構成,顏色古樸,現還存有城墻、城樓遺址等。主巷道兩旁的傳統建筑集中連片,建筑有門楹、門墩、牌匾等細部裝飾等。其他街道建筑保存一般,多是土木磚結構的單檐廈,一般在墻體的四周都砌筑有磚塊,可整體加固中間的土坯墻體。村內建筑以二進院落為主,部分建筑有門楹、牌匾等建筑細部。建筑院落都稱為“四合頭”,即由正房和兩間廂房封閉組成,馬房放在偏院,廚房居東,廁所在西。“三節子”即“三進”,三大三廂,其中,“大”是指大房,包括入口處的樓房、院落中間的中廳,“廂”是指院落兩側的廂房,就是在“四合頭”基礎上增加廂房、中廳,一明兩暗,后房高,前房低。“四進”是在“三進”基礎上增加,即四大四廂,最長的院落就為“四進”的院落。家里的長輩住在前面的樓房(二層)里,樓上多是儲存糧食、存放物品的地方,晚輩則住在兩側的廂房,中廳多用來接待客人、辦紅白事等。不論廂房還是中廳都為三開間。
篤祜村的民居建筑外形古樸典雅,渾厚大氣。建筑材料以土坯、石、磚、木為主,院落入口處位于院落的一角,比街道高出50厘米左右,房屋沿街基底均以石塊、磚塊進行砌護。大門左右各有一個門墩石,兩側建筑外墻的柱體上下、大門上方都有裝飾,石墩、柱礎上也有花鳥、福字等各種石雕圖案。村落基本處于閑置狀態,部分建筑可以照常使用。
三、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的保護模式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的重大決策,為此中共中央、國務院專門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對鄉村振興整體做出部署,提出了具體而明確的要求,其中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專章部署。2018年9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堅持走中國特色鄉村振興之路,要求保護和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陜西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深入挖掘我省深厚歷史文化中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加大古村落、古建筑、地貌景觀、工程遺產、農業遺跡等保護力度,傳承好秦腔、信天游、皮影、腰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揮鄉土文化在凝聚人心、淳化民風中的作用。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區,完善傳統村落國家和省級名錄。”這些決策部署,還有下發的相關文件,是篤祜村下一步進行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開發的重要依據,篤祜村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立足實際,在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與開發上下功夫,時刻做到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探索新的保護機制,更要轉換舊的開發思維,要借助互聯網時代的“共享”“共贏”的思想,探索形成新的良性保護與開發機制。
篤祜古村中的傳統街巷、古老的民居院落以及古遺址依然存在,從篤祜古村的傳統建筑保護及長遠發展出發,應建立起一套綜合協調的管理辦法與制度,堅持“恢復原貌、修舊如舊、保護村落、發展旅游業”的總體思路,保護內容包括村落中的傳統民居院落、古村落遺址區域,盡快做好相關的保護規劃。篤祜古村應做一個古村落保護規劃,對現狀建筑的數量、質量及保護措施予以明確,保護好原有的村落布局,對于原城墻、城樓等可部分恢復,明確院落保護的主體負責人,細化保護管理的資金來源等,結合旅游開發做到有人居住、有人管理。
篤祜古村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傳統街巷、歷史建筑中,還體現在古村落與周邊環境的和諧相融上。因此保護不應僅限于街道建筑的保護,而應著眼于整個街道乃至古村落周圍的視覺景觀。在保護的同時也應注意經濟的發展,使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的同時古村落也能走上復興發展的道路。
(一)村落的空間結構保護
篤祜古村在歷史上真實空間格局與面貌是極具特征的,如想恢復原有的空間結構就得從空間肌理層面上著手,豐富空間肌理,改造街巷空間,保護古樹名木等。
(二)村落的自然景觀保護
篤祜古村的地理環境優越,清溪潺潺,峰巒疊嶂,可以稱得上是“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保護篤祜古村整體環境的同時也要保護周邊的自然環境,統一景觀軸線,實現村落環境整改的完整性,重歸陶淵明的“田園閑居”。
(三)村落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離不開村民
篤祜古村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必須有當地參與的群眾高度參與,形成一體化的保護格局。篤祜古村的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開發的主體,不是開發商,也不是黨委、政府,應該是篤祜古村村民,這就決定了無論是保護也好,開發也好,都離不開本村村民的參與。他們是文化傳承的主體,是核心要素。村民的正確參與為保護、開發篤祜古村做出了貢獻,但反之,村民參與不當則會導致這一進程緩慢甚至停滯。無論是保護規劃,還是開發設想,都要采取公開、公正的方式,要廣泛聽取村民的意見、建議,要認真加以梳理,并及時將吸納村民意見的情況予以反饋,保證做到有回應、有落實。同時,還要將群眾的意見、發展的現狀與上級的要求相融合,保證篤祜古村傳統村落文化的整體方向不變,保護與開發的步調一致。
參考文獻:
[1]徐曼.美麗鄉村建設境遇下豫南傳統村落保護定位及可持續發展策略[J].農業經濟,2018(5).
[2]住房城鄉建設部:中國傳統村落快速消失局面得到遏制[J].城市規劃通訊,2015(22).
[3]曹珺.室內設計中空間符號的藝術元素解析[J].現代裝飾(理論),2016(10).
作者簡介:
曹珺,博士,西安思源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