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年確 孫穎

摘要:“教研評一體化”的校本研修以學習引領教師的專業發展,強調在現場、在一起,其價值體現在:教師有了一個發現自己的機會,校本研修有了一種溫度,教師成長有了一個扶梯。“教研評一體化”校本研修的創新路徑包括激發學習動機、設計研修工具、創新研修制度、優化研修方式。
關鍵詞:教研評一體化;校本研修;教師專業成長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7B-0051-04
一、緣起:校本研修的困境
校本研修是教師專業提升的源泉,而研修的本質在于碰撞交流。“水本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校本研修的真情與智慧,往往是在與課堂、學生、教師的深度交流中碰撞、迸發并獲得提升的。審視現實,校本研修曾經不幸“沉淪”——
困境一:研修淪為“執教者”的舞臺表演
校本研修,有時更像是一場表演,一場等待檢閱的表演。兩種角色區分鮮明:臺上教師神采飛揚、眉飛色舞;臺下的聽課教師,往往是充當旁觀者的角色。上課教師和聽課教師可能只有偶爾的眼神交會,沒有思維和觀點的交流。聽完即止,是我們常見的校本研修的常態。
困境二:研修淪為“聽課本”的單純記錄
校本研修,聽課本是必備秘籍,人手一本。無論臺卜怎樣“風云變幻”,聽課教師往往只需要把這堂課完整地記錄下來,思維不必過多地參與,情緒也不必有過多的起伏。聽課教師記錄時,或許有些微言,也只是皺一皺眉頭,和身旁的教師竊竊私語九句,更多的交流與反思無從談起。這樣的記錄,大多成為學校期末考核的重要依據。只要放上一年半載,就會塵封在記憶的深處。
困境三:研修淪為“少數人”的專業提升
校本研修,熱熱鬧鬧上一節課,轟轟烈烈討論一場,認認真真記錄幾頁紙……時過境遷,記憶隨風飄逝。大部分被動的聽課教師,認真的可能學習到這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復制到自己的課堂,有聽課走神的可能只記住課堂的零星片段,也可能有的聽課教師一無所獲。這樣的校本研修,仿佛只是為臺上的執教教師以及智囊團“私人定制”。也許可以這樣說,專業成長這個美好的愿望,只落實到少數“核心成員”身卜。
如何走出這種困境?如何讓每位教師都動起來,而不是上課教師“一個人在戰斗”或者“少數幾個人在做事”?如何讓教師“抱團成長”?帶著這一連串的追問,基于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提升教師現場學習力的‘教、研、評一體化校本研修的實踐研究”,我們做了一些新的嘗試。
二、“教研評一體化”校本研修的價值
在現場:教師成長視野下的校本研修更注重研討、學習現場的建構。這里指教育、教學現場(包括教師的教學、教育科研和日常生活等諸多場域)的實踐性學習,不同于純粹靜坐閱讀式的理論性學習[1],強調坐在一起,圍成一圈,注重現場感。在學習現場中,觀點的互相碰撞,思維的互相啟迪,極具生長力。這種現場,充滿了濃濃的情誼。
在一起:現場中的“在一起”,不僅僅指坐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指向思維深處的在一起。這種校本研修能夠激發教師更多的內在動力、向上生長的情懷。“意義發現”與“快樂相伴”下的現場學習力,能促使教師把嚴峻的挑戰變為成長的機會,有一種“在現場,在一起”的溫暖感。
“教嵌在研中,評嵌在教中。”校本研修基于教師的內在需求,以科研課題(教學現場中的問題)為引領,開展“主題式”的校本研修,讓教師帶著自身教學中的問題走進聽課、聽講座、評課、研討的現場,發現自己教學與他人教學的不同,反思自身既往實踐現場,理解教育實踐現場中的問題,反思、評價他人或者自身的教學過程、教學結果,并生成教育實踐智慧,自覺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這種研修在不知不覺中推動教師進入持續研究的“深水區”,促進了教師的深層次發展,具體表現為:
(一)一個機會:教師發現自己的機會
教師是教入學習的人,提升教師素養是教育變革走向縱深的基本保障;而教育是一種實踐性極強的專業活動,離不開實踐現場。所以,教師的學習要置身于一個個靈動鮮活的現場。“教研評一體化”校本研修正是為教師的學習提供這樣一個現場。在這個學習現場中,研修教師圍繞主題,邊記錄邊思考,對比、反思自己的教學,進行第一輪的個體經驗的發現教學規律的過程。接下來,圍坐在一起的研討,是每位教師帶著記錄單,圍繞核心問題,討論交流,層層深耕,進行第二輪的集體經驗的發現教學規律的過程。在這樣的校本研修中,教師始終有第一主體的“我”在參與,自始至終致力于發現自己,關注“我”的成長。
(二)一個支架:教師專業成長的扶梯
西方有句諺語:“教育的本質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校本研修不在于形式和內容有多豐富,而在于把教師的教育智慧“點亮”。“教研評一體化”校本研修,以教師的內在需求為切入點,以科研課題(教學現場中的問題)為引領,以主題式行動研究為研究主線,以促進教師主動反思、主動評價為目的,以提升教師現場學習力為目標,編織“教研評一體化”校本研修之網,把“教學”“研究”“評價”有機結合,互融共進,培養教師成為自主成長型教師。這樣的校本研修方式“點亮”了教師的教育智慧,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搭建了“腳手架”。
(三)一個方向:走向有溫度的校本研修
在“教研評一體化”校本研修中,研修教師不是圍坐在一起研討這節課教學設計該怎么修改,怎么上,而是討論研究主題的共性規律和實施路徑。它的落腳點不再是一堂課的好壞,而是教學規律的發現,是教師專業的成長。教師從“受訓者”變成“研究者”,從被動接受變成了主動提升,更有利于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和研究。在這個研修過程中,努力尊重每位教師個性的實踐與表達,期待引發更大范圍內和更大程度上的自由與創造,形成“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應,以期催生更多教師實驗的激情和理性。“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這就像在一片郁郁蔥蔥的林子里,每一棵樹都無比修長、挺直,因為它們總是作為一個群體長在一起,為了一縷陽光、一滴雨露而奮力向上生長[2]。“教研評一體化”校本研修致力于培育這樣一片成熟的“生命的林子”,讓校本研修走向有溫度的深處。
三、“教研評一體化”校本研修的創新路徑
(一)激發一種內在動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提升教師的現場學習力,首先要彰顯學習主體性,激發學習動機。《“教研評一體化”校本研修記錄單》(見下表)中的“驅動力”,是要求教師在研討之前就對這節課有思考,提出期盼或者困惑。帶著這樣的思考走進課堂,走進研討現場,就如同動力引擎喚起了教師的內驅力。教師在現場學習時,發現學習的意義之后,感受到現場學習所帶來的無窮樂趣,學習的幸福感便就產生了,能從有意義的學習中品出滋味來,自然會激發出空前的學習熱情。
(二)設計一種研修工具
為了尋找教師現場學習力的思維支點,我們設計了《“教研評一體化”校本研修記錄單》。
“教研評一體化”校本研修記錄單
執教者:_____執教課題:_____學習者:_____
所在研修組:__________
研修主題:_____研修時間:_____
在這張校本研修記錄單中,“教師現場學習力”表現為“驅動力、專注力、發現力、反思力、互動力、轉化力”。“驅動力”上文已有描述。良好的“專注力”是現場學習的一個基礎,便于教師及時捕捉學習現場的亮點以及不足。“發現力”就是教師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和發現教學的規律,主動成為“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進而在研修中敢于分享、樂于分享、善于分享。“反思力”是教師立足研討現場,聯系自身,反思自己教學的不足之處。“互動力”是“研修記錄單”的靈魂,是教師借助“研修記錄單”思維碰撞,聚焦核心問題,轉換研究視角,由研究一堂課轉為研究一個教學同質問題。“轉化力”是嘗試改變以往“一次評課,評完散場”的研修方式。教師依據“轉化力”延續學習現場,將發現和反思及時轉化為實踐。在這張研修記錄單的支持下,在校本研修中,教師們變被動為主動,變“要我做”為“我要做”。
(三)創新一種研修制度
為了聚焦教學、研究、評價的共融互通,我們采用了凸顯實用性、關注層次性、強調求證性的校本研修制度。
1.研修內容來自教師,戳中教師痛點
諾爾斯認為,成入學習以問題解決為取向,是一個人提高能力以應付生活中面臨問題的過程[3]。成入學習強調實用價值,即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校本研修注重實用性,是學校依據各學科、各年段教學中的重難點,并通過教師問卷調研、訪談等方式,確立研修的內容,從上而下制定研修主題,以期戳中教師教學中的痛點,研討解決策略。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研修內容不僅僅是強調面向教育教學中的問題,而是試圖通過問題解決提高教師的素質,有著更高的目標。
2.研修設計層層推進,具有階梯性
根據教師專業發展循序漸進的規律,我們設計了層層推進的研修活動。一次研修分為兩個研究現場:第一次是聽課、上課現場,上課教師圍繞核心主題教學,聽課教師圍繞核心主題從“驅動力、專注力、發現力、反思力、互動力、轉化力”六個方面進行記錄、思考。第二次是研討現場,研修組借助研修記錄單找出出現頻率最高的問題,教師們圍成圓桌進行研討,探究這一教學問題的成因、表現以及解決策略。第一次聽課是第二次研討的基礎,第二次研討現場是在第一次聽課上課現場上的深化與提升。校本研修以兩輪以上為一次完整的活動,后一次的研修活動是在前一次活動的基礎上進行印證、探討,找出不足,發現問題,進行修正與溯本求源。
3.圍繞研修主題,建立研究共同體
校本研修的分組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根據教師內心的任務驅動,選擇不同的研修主題,成立圍繞這一主題的研究共同體。這樣的研修團隊,每個教師能帶著實際教學中的困惑進入研修狀態,是基于教師內心成長的研修,可以引發教師內心成長的動力。在這樣的研修過程中,不是研修負責人唱獨角戲,而是互助式研修,每位教師承擔不同的任務,按照研修主題提前做好準備,借助研修記錄單輪流做主旨發言。研修負責人只負責作為研修活動的組織者,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做好研修活動的專業引領。這樣的共同體有利于調動每位教師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喚醒每位教師的角色意識,促進全體成員深度參與,促使他們全方位地交流研討,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
4.注重研修激勵,建立保障制度
研修激勵是對教師專業成長的肯定,是認同教師發展的一種鼓勵方式。每學期末,學校會評選“十佳生態教師”,對專業發展優秀的教師進行獎勵。此外,我們組織教師制定電子“個人發展規劃”,對自己職業發展的優勢條件和劣勢條件、發展方向、發展目標等進行梳理、規劃;同時,建立電子“個人成長檔案”,激勵自己,分享交流。教師可以通過“個人成長檔案”,每年回頭看,對標“個人發展規劃”,明確自己實現了哪些目標,還有哪些亟待努力的方面。
(四)優化一種研修方式
不同于以往的研修方式,“教研評一體化”校本研修打破了“教學”“研究”“評價”之間相互割裂的局面,實現了三者在學校層面的最佳融合,喚醒了教師專業發展的主動自覺。它有以下幾種研修方式:
1.“卷入式”校本研修方式
具體是指教師在教學現場全身心投入學習的一種體驗狀態。要求教師在學習前已經對所研修主題有一個完整而清晰的認識,通過在教學現場觀摩他人教學,促進自己反思現有教學,改進自身教學行為。“卷人式”校本研修讓教師的現場學習變得全面、深入、多維,教師學得主動、生動、靈動,進行了真正意義上的研修。
2.“引領式”校本研修方式
通過借鑒名師成長故事,觀摩名師教學活動,引導教師學習借鑒名師的教學策略,深層次體悟、分析名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智慧,并在名師指導下現場診斷自己的專業閱讀、課堂教學實踐,開展說課、片段教學、同課異構等實踐性研修活動,逐漸提煉自己的教學風格。
3.“生成式”校本研修方.式
教育學家弗賴登塔爾曾經說過,學習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習者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發現或創造出來。校本研修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教師進行這種“再創造”。“生成式”校本研修方式,非常注重教師對在研修現場生成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為教師的學習提供廣闊的探索時空,實現無邊界學習。
參考文獻:
[1]楊玥.師范生“教育現場學習”成效的影響因素及保障策略[J].教育科學,2019(12):58,
[2]曹海永.觀課“變臉”:教師成長視野下的校本研修[J].江蘇教育,2014(19):22.
[3]諾爾斯.現代成人教育實踐[M].藺延梓,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7.
責任編輯:丁偉紅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提升教師規場學習力的‘教、研、評.體化校本研修的實踐研究”(D/2016/02/173)的階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20-06-07
作者簡介:張年確,南京市鎖金新村第二小學(江蘇南京,210042)校長、黨支部書記;孫穎,南京市鎖金新村第二小學(江蘇南京,210042)教學研發處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