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體意識與讀寫能力提升有密切關系,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清晰的文體意識。童話在語文統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童話教學要在對童話文本準確認知的基礎上,運用“講一講”“演一演”“辨一辨”“品一品”“編一編”等教學策略,實現“教會一篇,認識一類,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童話教學;文體意識;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7B-0093-04
童話,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來編寫適合于兒童欣賞的故事?!蓖捵骷液檠礉J為:童話是“一種以幻想、夸張、擬人為表現特征的兒童文學樣式。”[1]王泉根在《兒童文學教程》中認為:“童話是以幻想為核心,以擬人、夸張等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滿足于表現人類普遍愿望并適合兒童欣賞和接受的敘事文學樣式?!盵2]童話從表現手法來分,大致分為擬人體童話、超人體童話、常人體童話;從表現題材看,主要分為文學童話和科學童話。童話對人的成長具有重要的價值。閱讀優秀的童話,對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利于兒童審美素養的培養和智能的開發。
童話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一、二年級四冊教材共計84篇課文中,童話有25篇,占比達30%。隨著年級的升高,童話占比逐漸減少。編者為什么在低年級教材中安排這么多童話呢?首先是考慮到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頭腦還處在一個,童話的世界”,童話是他們最親近的文學形式之一;另外,識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把比較枯燥、單調的識字教學融入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中,可以降低識字難度。
“文體有別,教法各異”,每一種文體,因其編碼方式不同,解碼策略也必然有所區別。童話教學,教師要把握童話特質,凸顯其本身特有的文學的、審美的價值。
一、童話教學要讓學生講一講
山歌要唱,童話要講。童話一定要用來講一講的,尤其是那些古典童話、民間童話,它們多脫胎于神話,接近口頭文學,讓學生練習講一講,很有意義。兒童閱讀推廣人徐冬梅說:“一個故事通過講述所提供的情感、語言、思想的要素,會給孩子成長提供各種各樣的養分。”[3]講故事,需要自然,需要投入情感,需要加上自己的理解與發揮。講故事的過程,其實就是孩子理解故事內容的過程,就是感受人物形象的過程,就是培養情感的過程,就是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過程,就是培養想象力的過程,就是促進入際交往的過程。
講故事應該成為低年級童話教學的重要目標,這是由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決定的,因為他們還不能從主題、結構、語言等方面去分析、欣賞童話。教學時,教師先不著急讓學生讀課文、學生字,先給學生講一講課文中的童話,讓學生對故事中的人物、情節、語言、結構等有個大概印象,在此基礎上,學生走進課文,把故事完整地讀一讀,試著說一說故事中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和情節。然后,教師再借助識字卡片、人物圖、情境圖、填空式語段等帶著學生集體梳理故事。這樣幾輪下來,大多數學生對童話的主要人物及情節發展就比較熟悉了。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提高要求:比如講故事要注意完整性、連貫性,語調自然,能用不同的語氣區分人物,適當帶上表情、動作、感情等。
二、童話教學要讓學生演一演
童話教學的核心,不是講述,也不是理解分析,而是讓學生進入童話,融入童話,成為童話的一分子,成為童話中的一個角色。如何讓學生融入童話呢?表演是一種有效方法。表演可以讓童話中的人物形象“立”起來、鮮活起來。通過表演,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直接觸摸童話中的人物形象、內心世界,理解文本中蘊藏的知識,擁抱真善美的情感。
表演童話,成為童話中的一個人物,是低、中年級學生特別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于永正老師深諳此道。他在執教科普童話《小稻秧脫險記》一課時,就多次運用了“演一演”的方法,寓學于演,寓學于樂,收到了特別好的教學效果。我們來看一個教學片段:
師:我當小稻秧,你們當雜草。雜草把小稻秧團團圍住,你們應該怎么站?(學生從四面圍住老師)
師:你們想干什么?
生:快把營養交出來?。曇舻停?/p>
師:“氣勢洶洶”這個詞你們沒有讀懂。要兇,聲音要大,把腰卡起來。
生(卡腰,兇惡):快把營養交出來!
師:我們剛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營養,怎么能交給你們呢?
(生不知所措)
師(問全體):他們應該干什么?
生:他們應該上前搶營養。
(“雜草”們一擁而上,“小稻秧”無精打采地低下了頭)
師:雜草厲害不厲害?兇不兇?(生:厲害,兇。)這就叫“氣勢洶洶”。雜草野蠻不野蠻?講理不講理?(生:野蠻,不講理。)這就叫“蠻不講理”。雜草讓小稻秧講話嗎?(生:不讓。)這就叫“不由分說”。
大腦皮質最基本的活動是信號活動,詞語是第二信號,只有當它與第一信號——它所代表的事物建立聯系的時候,詞語才有了意義。于老師運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不僅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了“蠻不講理”“氣勢洶洶”等詞語,同時明白了雜草對于稻秧的破壞性,激發了他們對雜草的討厭和對小稻秧命運的擔心。
三、童話教學要讓學生辨一辨
一般情況下,童話總是教育人向上、向善、向美的,故事的結局也總是如“丑小鴨變成了白天鵝”“公主最終嫁給了王子”等圓滿而美好,所以兒童喜歡讀童話,希望自己能成為童話中的那個“公主”或“王子”,這完全符合兒童的天性。其實,生活中的人都是復雜的,會隨著環境、角色等的變化而變化,不可能像童話里的人物那樣扁平式、直線性的。
小學高年級學生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時期。他們在閱讀童話時,不再像低年級學生那樣只關注好玩的故事情節,而是多了一些理性和睿智,有了比較強烈的自我意識,對人物和事件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教師在童話教學時要立足學情,引導學生通過角色互換、改寫情節、深度閱讀等方式,想一想,辨一辨,培養他們深度閱讀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
筆者曾看過美國的一堂閱讀課《灰姑娘》——不管它真實與否,都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這位美國教師非常有智慧,她用“你們喜歡故事里的哪一個人物?如果午夜12點,辛黛瑞拉沒有來得及跳上南瓜馬車,可能會出現什么情況?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媽,會不會阻止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等五個問題,引導學生悟出了幾個人生哲理:要學會守時、要注意形象、要學會寬容、要自尊自愛、要敢于質疑……我們都讀過這個童話,可曾產生過這五個問題中的任何一個?我們讀這個童話,大多羨慕灰姑娘的好運,希望自己也可以成為那個穿上水晶鞋的灰姑娘。但是,大家可曾想過灰姑娘的“好運”里,有沒有其合理的、必然的因素?這位美國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思辨這五個問題,認識到發生在灰姑娘身上一系列奇幻的事情,其實也有其合情合理的一面。
也許有人說,這樣的課不是語文課,更像是一節品德課,但是從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來看,美國教師這樣的解讀與教學完全合理。因為對任何文學作品,讀者的閱讀過程并不是單純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人們必然根據自己的觀念和需要對文本做出自己獨有的理解與建構。
竇桂梅老師在執教《皇帝的新裝》時,也是運用了這樣的策略把童話教學引向深刻、理性。一上課,竇老師就開門見山地說:“今天我們來學一篇常人體童話?!痹凇肮矊W”環節,通過一系列的問題推進學生深入閱讀和思考:這件新裝為什么這么有殺傷力呢?是不是對所有的人都有殺傷力呢?皇帝愛美有錯嗎?皇帝考驗大臣的做法有錯嗎?錯的是什么?讀了這個故事,你還有什么疑問呢?在歷史上、現實生活中,有沒有像《皇帝的新裝》這樣的事情呢……學生的思維在教師一連串的追問中被激活,被推向縱深,當學生說出“皇帝愛美沒有錯,可他這樣每天不務正業、過分愛美就不好了”“皇帝考驗大臣的想法沒錯,可是他用這樣的方法來考驗大臣是否盡職,就荒誕了”……我們不得不感慨:這樣的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與張力,童話伴童年共成長!
四、童話教學要讓學生品一品
(一)品一品童話中的想象
童話作家豪夫說:“童話是一個美麗可愛的仙女,它是想象女王的大公主。每年想象女王都帶著她和她的幾個妹妹來到世界上。”[4]童話在培養兒童想象力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童話中的想象可以說是無時不在,無處不有。如《巨人的花園》中多處對于花園景象的描寫都非常奇特:第11自然段,花園里有孩子的地方是桃花盛開、鳥兒歌唱,而“只有一個角落是冬天”,你看,巨人的花園不同的角落居然出現了兩個完全不同季節的景象!這樣的想象多有意思、多么神奇?。〗虒W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再去文本中找一找像這樣的想象,交流其他童話故事中的想象,感受想象的作用以及帶給我們的愉悅與思考。
(二)品一品童話中的語言
童話的語言是文學性語言,或充滿詩意,或充滿趣味,具有形象、生動的特點。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揣摩和積累,培養其對語言的感受、理解與欣賞能力。如《海的女兒》中描寫公主美貌的語句:“她的皮膚那么細嫩、潔白,烏黑的睫毛下,一對深藍的、鐘情的眼睛在微笑著?!弊x著這樣的描寫,我們眼前仿佛出現了那位美麗迷人的公主,這就是童話語言形象性的體現。
童話喜歡用反復的語言。如《青蛙賣泥塘》中,青蛙“賣泥塘嘍,賣泥塘!”的吆喝聲就先后出現了四次;《蜘蛛開店》中,蜘蛛的招牌內容先后出現三次,內容基本相同:“……編織店,每位顧客只需付一元錢。”如此反復的語言,非常符合小學生言語認知特點,促進了學生的言語成長。教師教學時可以用停一停、猜一猜、填一填、仿一仿等,引導學生掌握這種反復的語言。
(三)品一品童話中的結構
研究童話的金燕玉、洪汛濤、林守為等先生,總結出了一些常用的童話結構:反復、對比、循環、現實與幻想結合、包孕、巧合等[5]。教學時,教師不用給學生講解這些結構,要讓學生自己去品讀,去發現,去感悟童話的結構,這對于他們復述、講述和創編童話都非常有幫助。例如帶有數字“3”的反復結構的童話,灰姑娘先后三次參加王子的晚會,女巫先后三次誘騙白雪公主,主人公要回答三個問題,英雄要經歷三次考驗,農夫要有三個兒子,小壁虎三次借尾巴,小蝌蚪三次才找到媽媽,猴子三次種果樹……這是童話故事中最常見、最經典的結構。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童話中的反復結構,并遷移運用這種結構創編童話。
五、童話教學要讓學生編一編
童話是最受學生喜愛的讀物,教學時除了讓學生讀一讀、講一講、演一演、品一品,還要讓學生動腦編一編,動手寫一寫,在他們的心里種下一顆“寫童話的種子”。
(一)改編
潘新和教授說:“沒有入學習語文僅僅是為了一輩子當一名讀者。而一個人不論將從事什么職業,只要想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他學習語文的主要目的必將是指向言語的表現功能。”[6]語文教學要培養的是運用語言的人。兒童愛幻想的天性常常讓他們在閱讀童話的時候有一種改寫的沖動:他們迫切希望自己喜愛的人物有個自己想要的結果,而不僅僅滿足于故事原有的樣子。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給他們一個改編故事的機會,常見的形式是“故事新編”。如《龜兔賽跑》新編,有的學生通過修改比賽規則,讓兔子打了個翻身仗;有的則繼續美化烏龜形象,在賽道上增加了一條河、一段下坡路,讓烏龜再次贏了比賽;還有的在故事中增加了高科技的元素……五花八門、精彩紛呈的改寫,讓學生釋放了天性,放飛了想象,滿足了創造欲望和心理需要。
(二)續編
與寓言故事主要揭示寓意不同,童話故事的主題往往是現實生活的反映,歌頌真善美,非常適合讓學生續編,延續這份美好的情感。薛法根老師在執教《猴子種果樹》時,就用了整塊的時間指導學生續編故事。學生在續編的時候大多讓這只猴子吸取了前面的教訓,最后幸福地吃到了自己親手栽種的水果。這讓原本有點兒遺憾的故事變得圓滿,讓學生的心里充滿了希望:知錯就改,依然會有好結果。這就是童話的魅力,始終給學生以溫暖、鼓勵和美好的希望。
(三)創編
有些童話運用了反復的結構和語言,中間會省略一些內容,教師可以啟發學生發揮想象,創編童話中的某一段。如教學《大象的耳朵》中,教師讓學生仿照文中大象與小兔子的對話,創編大象與小鹿、小馬、小老鼠的對話情節:
小老鼠說:“大象啊,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象說:“我生來就是這樣啊。”
小老鼠說:“你看,我的耳朵_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耳朵一定出毛病了?!?/p>
到了中高年級,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借用童話中的人物形象、結構方式等創編一篇完整的童話,如讓學生模仿數字“3”的反復結構創編故事。
理想的童話教學,應該是教會一篇,認識一類,觸類旁通,幫助學生逐步完善知識體系和認知結構。
參考文獻:
[1]洪汛濤.洪汛濤論童話[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41.
[2]王泉根.兒童文學教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40.
[3][4][6]薛法根,等.文本分類教學:文學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234,232,54.
[5]蔣軍晶.讓學生學會閱讀:群文閱讀這樣做[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85.
責任編輯:石萍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重點自籌課題“小學語文拓展性閱讀的實踐研究”(B-b/2018/02/31)階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0-05-30
作者簡介:陳玲,宿遷市實驗小學(江蘇宿遷,223800)教科室主任,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宿遷市名教師,宿遷市“雙千工程”第一層次培養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