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英語"DPST"課堂教學模式要求師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建立系統化、多元化的思維方式,激活思維,使知識能夠融會貫通;教師結合主要課型的具體模式,在各環節激發學生自主導學,深入開展課堂教學實踐,在實踐中反思與提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DPST課堂教學模式;系統思維;深度實踐;小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78-0055-05
DPST,即“Deep Practice of SystematicThinking"(系統思維下的深度實踐),“系統思維”和“深度實踐”是兩個核心關鍵詞。“系統思維”要求師生在小學英語課堂教與學中建立系統化、多元化的思維方式。師生教與學的過程不再是簡單機械的傳授、識記與操練的過程,而應該是思維不斷多元激發、知識不斷融會貫通的過程。“系統思維”強調教師綜合運用整體、邏輯、發散、批判和逆向等思維方式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以教師的思維方式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小學英語課堂充滿靈性與活力。“深度實踐”要求教師在“系統思維”的基礎上,結合主要課型具體的DPST架構,在課堂的各環節中激發學生自主導學,充分運用和優化認知、交際、調控、評價以及非語言等策略,深入開展課堂教學實踐,在實踐中反思與提升,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與學的效率。
DPST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主要思路歸納為“自主導學、系統思維、深度實踐、文化理解”,需要師生在主動參與、多元思維的基礎上,開展豐富多彩、真實深入的語言實踐活動,進而得到中西文化的理解和情感價值的升華。
一、DPS丁主要課型教學模式建構
(一)語篇課堂教學要突出“語言場”
語篇教學是小學英語主要新授課型之一,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以下簡稱“教材”)Story time板塊以及課外閱讀等材料都是語篇教學的內容。語篇由詞句構成,在一定場景下以對話或敘述的方式呈現。語篇教學不僅需要學生熟練掌握詞句,更重要的是學生要學會對語篇材料整體感知理解,熟練掌握閱讀的方法技巧。課堂上要突出“語言場”,師生在豐富的語言交際場景中自由操練,交際運用,啟迪學生思維,促進學生逐層、深入理解文本內容,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語篇課堂教學模式為:
多維導人——故事導人、話題導人、舊知導人、活動導人;
分層理解——整體感知、逐層深入、細節捕獲、思維拓展;
語言輸出——情境創設、文本操練、角色演練、交際鞏固;
情感升華——聯系生活、情感遷移、提煉拓展、品質提升。
(二)語法課堂教學要建立“思維場”
語法是學生理解掌握、靈活運用英語的關鍵核心,語法教學也是重要的英語課型之一。教材Grammar time板塊將所在單元的語法知識提煉出來,逐單元、逐年級螺旋上升。教師應充分結合文本主題,將語法知識融入文本理解和句型操練中,建立師生“思維場”,通過列舉、釋義、提煉、歸納、應用,在語法教學各環節中產生師生思維碰撞,觸發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熟練掌握語法知識并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同時,語法教學也應潛移默化滲透在所有課型的英語教學中。
語法課堂教學模式為:
緊扣文本——引入情境、文本交際、句型縮煉、初步理解;
啟迪思維——方法引導、觸發思考、多維發散、提煉整合;
一式多練——聚焦主干、突出重點、變式列舉、追問講解;
反饋應用——整合歸納、自主操練、題型創編、評價應用。
(三)活動課堂教學要創設“交際場”
英語學科作為語言學科離不開交際與活動。非母語的劣勢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英語課堂建立語言交際場,創設一個個生動活潑的情景,使學生置身其中。教材Cartoon time板塊以“Sam”和“Bobby”兩個卡通人物的對話與活動貫穿小學英語教材始終。此板塊每個場景都幽默詼諧,每個對話都有笑點可挖,每個結尾都留有創編余地。教師在教學此板塊時應注意與語篇教學的區別,要以師生活動為主,創設交際情景,錘煉學生口語,拓展學生思維。
活動課堂教學模式為:
故事講述——趣味引入、動畫呈現、生動描述、跟讀模仿;
全員合作——差異分組、任務分工、組間合作、組間評價;
情境演練——情境創設、角色適應、語言生動、體態到位;
創編拓展——笑點挖掘、續編補白、內涵提升、拓展鞏固。
(四)復習課堂教學要凸顯“訓練場”
小學英語復習教學過程是學生系統梳理所學知識,鞏固目標詞匯,提煉語法重點,熟練交際運用的過程。無論是單元復習、階段復習,還是期末復習,均指向學生知識的掌握、內化和再運用。教材Checkout time板塊巧妙地將單元重點句型和語法以練習、調查等形式呈現;Project板塊將前一階段或一學期所學知識以主題活動、合作交流、動手操作、調查匯報等形式有機串聯、融合。教師應充分運用這些資源和載體,精選典型題型,突出專題訓練、重點訓練、綜合訓練,創設良好的復習訓練場,提高復習的實效。
復習課堂教學模式為:
重點梳理——整體思考、重點確立、多樣呈現、歸類理順;
專題講評——專題建立、難點解析、講練結合、說演同步;
典型提煉——規律探索、典型列舉、語法訓練、加工內化;
歸納延伸——方法指引、自主歸納、舉一反三、綜合運用。
二、DPST課堂師生系統思維的多元激發
DPST課堂教學模式中的深度實踐,建立在師生系統思維的基礎上。整體、邏輯、發散、批判與逆向思維發生于小學英語教與學的全過程。教師應把握思維與實踐的關系,在課堂創新改革中重塑思維,提煉內涵,啟迪智慧。
(一)整體思維推進教學設計跨單元融合
教材編寫是由易到難螺旋上升的,教師研究教材、設計教案不是孤立的就課文而設計。整體思維下的教學設計應考慮學生的學力基礎,從單元教學目標、重點難點上整體把握,還需要跨單元、跨年級思考,找到新授內容與學生已有經驗的前后聯系,加以分析比較、求同存異。
教材五年級上冊Unit1-3都是圍繞句型“therebe”“have/has”編寫的,教師應前后聯系知識,關注三個單元不同的教學側重點。第一單元側重于“there be”結構的肯定句、就近原則及用法;第二單元關注‘`there be”結構的一般疑問、特殊疑問及靈活運用;第三單元則要舉例比較“there be”與“have/has”的區別,使學生明確“there be”表示某時或某地“存在”某人或某物,較為客觀;而“have/has”表示主語(一般指人)“擁有,某物,較為主觀。
(二)邏輯思維促進語法知識歸納演繹
學生英語學習不僅要有出色的語言運用能力,還應有填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歸納和演繹是廣泛應用的邏輯思維方法,在DPST語法教學板塊,針對單元語法重點,運用歸納和演繹,激發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學生舉一反三、靈活運用英語的能力。
以教材五年級下冊LTnit2 Grammar time教學為例,運用DPST語法課堂教學模式“啟迪思維”中的“提煉整合”,設計交際活動,借助圖片展示、問卷調查、小組合作等形式讓學生交流各自居住地點,再讓學生觀察比較,哪些地點前用介詞x
(三)發散思維激發課堂教學創新靈動
小學英語課堂要創新生成、靈動多元,學生須具備一定的發散性思維。教師在不同課型教學中,要利用好文本圖片,不斷挖掘文本價值,聯系生活創設關聯情境、設計交際活動,拓展延伸教學目標,激活學生發散思維,使課堂迸發出創新生成的智慧火花。
頭腦風暴(Brain Storm)是訓練學生發散思維的方法之一。教材六年級下冊“Project 1”階段復習中,教師可設計“Brain Storm”,讓學生整體復習前階段知識。運用DPST復習課堂教學模式“歸納延伸”中的“自主歸納”,教師拋出話題:Talkaboutgood habits”“bad habits”,讓學生綜合所學知識,從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交通習慣等不同側面談論好、壞習慣,發散思維不斷激發。學生自主歸納后,教師因勢利導,再次拋出話題:Howcan you be a good student?組織學生分組合作,制作宣傳海報,“頭腦風暴”再次激發,學生動手動腦,思維跳躍,情感教育也隨之升華。
(四)逆向思維打通已有經驗固定邊界
學生在整體、邏輯和發散思維的訓練過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思維定式。英語教與學是師生思維跳躍變化、動態調整的過程。師生只有打破固有經驗,運用批判、逆向思維深入分析、理解英語知識,才能夠跳出思維定式,打通經驗邊界,獲得全面發展。
對于有行為動詞的特殊疑問句、一般疑問句及否定句,都要借助于助動詞“do”或“does”。一般情況下,有行為動詞的問句,答句也應與之一致。學生經過反復訓練后形成經驗,思維定式悄然產生。而在教材五年級上冊“What do they do?”教學中,此經驗已無法解釋,學生答題普遍易錯。運用DPST語法課堂教學模式“啟迪思維”中的“觸發思考”,教師引導學生從語法結構和句子含義上分析,明確“What do they do?”是詢問職業,回答為“They are…”。再列出易混淆的兩組句子比較:“What do they do?”“Theyre…”;“What do theydo at weekend?”“They usually have a picnic/…”教師強調前者為詢問職業,后者為詢問周末活動,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三、DPST課堂教學策略運用的動態把控
DPST課堂要求教師綜合運用認知、交際、調控、評價以及非語言等策略,重視針對不同課型有側重地選擇相應策略,動態調節把控,產生課堂最大效益。
(一)優化認知策略,發揮自主認知積極作用
1.教師認知
教師應增強對教材的解讀能力,注重教學資源的精選加工。一是對教材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價值挖掘。有的教師在公開教學中,為了突出課堂的新穎,拋棄課本,絞盡腦汁找素材,課堂看似華麗,卻背離了目標。DPST課堂要求教師深入研究教材,利用“文本情境”開展課堂演練,提高課本圖文的利用實效;挖掘“教材內涵”進行深度學習,提高對教材文本的理解能力。二是對現有資源的精選、整合與加工,創編出適合學生拓展學習的資源。如:校本教材、學習視頻等,要從學情出發,整合創編出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略高于學生已有經驗的教與學資源,拓寬研究視野,提高校本課程的研發能力。
2.學生認知
DPST課堂教學模式強調學生“自主導學”,課堂的任何環節都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重視學習品質培養。課前,教師可布置預習任務,引導學生自學課文;課中,教師主講讓位于學生主講,讓學生在團隊合作中相互學習,選取代表當“小老師”講課,從學生視角來講解知識點、分析重難點、易錯點,團隊間相互評價、取長補短;課后,教師指導學生自主歸納、總結所學知識。可利用“思維導圖”讓學生繪圖整理,如教授“Chinese festivals,,一課后,教師布置任務,要求學生合作制作中國傳統節日的思維導圖,標注好節日名稱和月份,列出重點句型“The…is in…or…”,再讓學生對照思維導圖進行口語操練。
(二)重視交際策略,創新合作交際方式方法
DPST英語課堂重視師生口語交際,在各課型教學模式中,均強調師生合作、注重情境創設和交際方式創新,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景中靈活運用英語。
教師可結合各年段學生特點,緊扣課文主題,聯系生活建立交際場景。如教師以活動“半張紙條”、“半句話匹配”尋找“partner”(搭檔)的形式,組建學生臨時合作小組,拋出話題、提供交際主要句型、布置各組合作和口語交際任務,要求組內分工協作完成任務,小組上臺展示成果;也可采用“世界咖啡館”討論方式,讓小組成員和其他小組進行交流,提出質疑,給出建議,相互評價。這樣的課堂充滿活力,學生興趣濃厚、學習主動,口語交流不被語法所羈絆,學生大膽、自由“說”,開心、夸張“演”,能夠很好地達成交際的目的。
當然,DPST英語課堂要求教師注意一定的交際“回避”。比如話題回避,要選擇適合學生交流、貼切學習目標的話題;語言形式回避,要根據學生現有的英語平均水平,顧及整班學生,給出恰當的交際內容和句型,避免使用長句、復句、難句,避免出現好學生一言堂、后進生沒話說,避免出現話題交際過難導致學生使用中文的現象。
(三)運用調控策略,促使課堂教學張弛有度
DPST英語課堂確立了師生的雙主體地位,師生角色發生變化。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調控者,應當動態把控課堂,適時調整節奏,重視各課型教學模式下教學各環節的時間、目標、活動、氛圍調控。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學生,關注學生學習能力培養,提高學生聽課專注度與活動參與度,提高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率和教與學的實效,使課堂教學張弛有度。
教師首先要理解掌握DPST主要課型模式的特點和要求,清楚每一環節在課堂中的作用與權重,把握課堂各環節的時間分配,及時調整教學節奏,避免出現頭重腳輕或頭輕腳重。課堂上,教師應始終緊扣目標弦,任何活動與操練都不能背離教學目標,應具備敏銳的洞察力,適時調節偏離教學目標的無效生成,使課堂具有強烈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是熱烈有序還是喧囂雜亂,是專注思考還是冷清無趣,取決于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和氛圍調節能力。教師應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每節課進行常態化實踐,使課堂充滿張力。
(四)聚焦評價策略,突出因材施評個性分層
小學英語課堂學習評價強調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側重于形成性評價和分層差異評價。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現狀,量身制定適合學生發展的培養目標和評價指標。應綜合學生個體評價與團體合作評價,鼓勵學生和團體的點滴進步。評價要以激勵為主,可星級評定,可組間競賽,可積分獎勵;評價要考慮學生的現有水平,找到每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因材施評,一生一策;要不斷豐富評價的方式,除了量化評價外,還可以嘗試預支評價、延遲評價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改進學習方式,實現預定學習目標。學生口語交際過程中,教師要允許學生“犯錯”,不要輕易打斷學生發言,給他們自由表達的時間和空間。但包容錯誤不代表放縱錯誤,教師應在學生活動結束后或下課后適時點撥,引導歸納,使學生糾正錯誤,獲得發展。
(五)關注非語言策略,催生文化氣息生命活力
英語課堂不僅是語言課堂,還是文化課堂。“文化”應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課文的主題文化,小學英語每篇課文的選擇都有一定的主題,比如有關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端午、中秋的主題,學生除了學習英語詞句外,還應了解掌握傳統節日的習俗;還有尊敬長輩、同伴互幫互助、遵守交通規則的主題,學生在學習這些課文時應受到情感的教育、品格的提升。二是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生活差異等,學生需要加以比較,相互理解與尊重。
在DPST英語課堂中運用非語言策略,能使課堂富有濃郁的文化氣息,能夠潛移默化地給課堂注人生命活力。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迎接每一節課,消除生活中負面因素干擾,把積極情緒帶給學生、感染學生。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聯系身邊事,拓展口語交際話題,引發學生思考討論,進行思想情感教育,弘揚社會正能量。要全面掌握每個學生的個性和性格特點,充分挖掘學生潛能,發揮學生天賦。在課堂講授、活動和表演等環節,教師要充分運用手勢、動作、表情、神態等非語言形式開展教學,逐步形成自己個性化的課堂教學風格。
責任編輯:丁偉紅
收稿日期:2020-06-16
作者簡介:魏志堅,鎮江市丹徒實驗學校(江蘇鎮江,212028)副校長,高級教師,鎮江市學科帶頭人。